螳臂當車的近義詞
螳臂當車的近義詞有:以卵擊石,以螳擋車,怒臂當車,泰山壓卵,自不量力,蟲臂拒轍,蚍蜉撼樹,螳臂當轅,螳臂扼轍,螳臂擋車,螳螂拒轍,量力而行,螳臂當車[táng bì dāng chē]的解釋:螳螂奮舉前腿來擋住車子前進;不知道它的力量根本不勝任。比喻自不量力地去做辦不到的事;必然失敗。出自: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螳臂當車的近義詞詳解
- 1 以卵擊石
- 拼音:
- yǐ luǎn jī shí
- 解釋:
- 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
- 2 以螳擋車
- 拼音:
- yǐ táng dǎng chē
- 解釋:
- 用螳螂的胳膊來阻擋車輪前進。比喻自不量力
- 出處:
- 梁啟超《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以人力而欲與理勢為御,譬猶以卵投石,以螳擋車,多見其不知量而已。”
- 3 怒臂當車
- 拼音:
- nù bì dāng chē
- 解釋:
- 怒臂:螳螂發怒用臂膊阻擋車輪。比喻與強者為敵,不自量力
- 出處:
- 明·許三階《節俠記·俠晤》:“小生怒臂當車,自取戮辱,慚愧慚愧!”
- 4 泰山壓卵
- 拼音:
- tài shān yā luǎn
- 解釋:
- 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一方必然壓倒弱小的一方。
- 出處:
- 《晉書 孫惠傳》:“猛獸吞狐,泰山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
- 5 自不量力
- 拼音:
- zì bù liàng lì
- 解釋:
- 自己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指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
- 6 蟲臂拒轍
- 拼音:
- chóng bì jù zhé
- 解釋:
- 拒:抵抗;轍:車輪痕跡,指車。比喻以小敵大,力量懸殊
- 出處:
- 唐·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節度使制》:“蟲臂拒轍,雞肋承拳,萬萬相殊,破之必矣。”
- 7 蚍蜉撼樹
- 拼音:
- pí fú hàn shù
- 解釋:
- 蚍蜉:一種大螞蟻;撼:搖動。螞蟻搖動樹木;比喻不自量力;企圖用微不足道的力量動搖破壞強大的事物。
- 出處:
- 唐 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8 螳臂當轅
- 拼音:
- táng bì dāng yuán
- 解釋:
- 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轅:借指車。比喻自不量力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 出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勢弱難敵,謂之螳臂當轅;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 9 螳臂扼轍
- 拼音:
- táng bì è zhé
- 解釋:
- 螳臂:螳螂的前腿;扼:控制;轍:行車的方向。螳螂舉起臂來阻止車的前進。比喻自不量力
- 出處:
-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扼轍耳。”
- 10 螳臂擋車
- 拼音:
- táng bì dǎng chē
- 解釋:
- 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敗。同“螳臂當車”。
- 出處:
- 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武漢義師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數省之兵,蓋有螳臂擋車之勢,危莫甚焉。”
- 11 螳螂拒轍
- 拼音:
- táng láng jù zhé
- 解釋:
- 猶螳臂當車。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 出處:
- 唐 劉知幾《史通 載文》:“乃其申誥誓,降移檄,便稱其智昏菽麥,識昧玄黃,列宅建都若鷦鷯之巢葦,臨戎賈勇猶螳臂之拒轍。此所謂厚顏也。”
- 12 量力而行
- 拼音:
- liàng lì ér xíng
- 解釋:
- 量:估量;估計;行:做;干。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行事。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五年》:“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
螳臂當車的反義詞
“螳臂當車”單字解釋
* 螳臂當車的近義詞有:以卵擊石,以螳擋車,怒臂當車,泰山壓卵,自不量力,蟲臂拒轍,蚍蜉撼樹,螳臂當轅,螳臂扼轍,螳臂擋車,螳螂拒轍,量力而行,螳臂當車[táng bì dāng chē]的解釋:螳螂奮舉前腿來擋住車子前進;不知道它的力量根本不勝任。比喻自不量力地去做辦不到的事;必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