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戰心驚的近義詞
膽戰心驚的近義詞有:不寒而栗,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大驚失色,如履薄冰,心驚肉跳,心驚膽戰,心驚膽落,心驚膽跳,驚心動魄,驚恐萬狀,惶惶不安,擔驚受怕,提心吊膽,毛骨悚然,畏葸不前,碎心裂膽,股戰而栗,膽驚心顫,膽戰心寒,膽戰心慌,膽戰心搖,膽破心驚,膽顫心驚,觸目驚心,面無人色,膽戰心驚[dǎn zhàn xīn jīng]的解釋: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出自: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膽戰心驚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寒而栗
- 拼音:
- bù hán ér lì
- 解釋:
- 寒:寒冷;栗:發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形容恐懼到了極點。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2 人人自危
- 拼音:
- rén rén zì wēi
- 解釋:
- 每一個人都感到隨時有危險出現而恐懼不安。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 3 人心惶惶
- 拼音:
-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 解釋:
- 惶惶:驚懼不安的樣子。人內心恐懼不安。形容人們心中驚恐不安。
- 出處:
- 宋 樓鑰《攻愧集 雷雪應詔條具封事》:“乃者水旱連年,人心惶惶。”
- 4 大驚失色
- 拼音: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釋:
-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 5 如履薄冰
- 拼音:
- rú lǚ bó bīng
- 解釋:
- 好像踩著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險的境地而提心吊膽。
- 出處: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6 心驚肉跳
- 拼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釋:
- 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抖。
- 出處:
-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知怎么,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 7 心驚膽戰
- 拼音: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釋:
-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 出處: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 8 心驚膽落
- 拼音:
- xīn jīng dǎn luò
- 解釋:
- 同“心驚膽戰”。
- 出處:
- 宋·歐陽修《祭蘇子美文》:“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汗如麻。”
- 9 驚心動魄
- 拼音: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釋:
-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后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 出處: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10 驚恐萬狀
- 拼音: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釋:
- 萬狀:各種樣子。驚慌恐懼得表現出各種形態。形容驚慌恐懼到了極點。
- 出處:
- 宋 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 11 惶惶不安
- 拼音: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解釋:
-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 12 擔驚受怕
- 拼音: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釋:
- 驚:驚恐。擔受驚恐、害怕。
- 出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
- 13 提心吊膽
- 拼音: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釋:
-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 出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7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
- 14 毛骨悚然
- 拼音: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15 畏葸不前
- 拼音:
- wèi xǐ bù qián
- 解釋:
- 不敢向前。葸:害怕。
- 出處:
- 《清史稿 高宗紀二》:“丁卯,以扈從行困畏葸不前,褫豐安公爵、田國思侯爵,阿里袞罷領侍衛內大臣。”
- 16 碎心裂膽
- 拼音:
- suì xīn liè dǎn
- 解釋:
- 形容異常恐懼。
- 出處:
- 《四游記·蕭后呂客談兵》:“仗臣平生所學,排上南天七十二陣,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將碎心裂膽,無計所出矣。”
- 17 股戰而栗
- 拼音:
- gǔ zhàn ér lì
- 解釋:
- 戰:怕;栗:發抖。兩腿發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 出處:
-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 18 膽驚心顫
- 拼音:
- dǎn jīng xīn chàn
- 解釋:
- 驚:驚懼,害怕;顫:發抖。形容非常害怕
- 出處:
- 金·王吉昌《永遇樂》詞:“知劍剛鋒,百魔剿退,膽驚心顫。”
- 19 膽戰心寒
- 拼音:
- dǎn zhàn xīn hán
- 解釋:
- 戰:發抖。形容害怕之極。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諸將見李逵等殺了這一陣,眾人都膽戰心寒,不敢出戰。”
- 20 膽戰心慌
- 拼音:
- dǎn zhàn xīn huāng
- 解釋:
- 同“膽戰心驚”。
- 出處:
- 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回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 21 膽戰心搖
- 拼音:
- dǎn zhàn xīn yáo
- 解釋:
- 同“膽戰心驚”。
- 出處:
-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 22 膽破心驚
- 拼音:
- dǎn pò xīn jīng
- 解釋:
- 形容非常害怕
- 出處:
- 明·郭勛《英烈傳》第四回:“猛抬頭,人人自膽破心驚!鐘聲半徹云霄,舞動起多少回鸞翔鳳。”
- 23 膽顫心驚
- 拼音: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
-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出處:
-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 24 觸目驚心
- 拼音: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釋:
- 觸目:眼睛看到;驚:震驚。眼睛看到;內心感到吃驚。形容事態嚴重;令人震驚。也作“怵目驚心”、“驚心怵目”。
- 出處:
- 清 林則徐《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謂言之不早也。”
- 25 面無人色
- 拼音:
- miàn wú rén sè
- 解釋:
- 臉色沒有一點血色。形容恐懼到極點或非常虛弱。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膽戰心驚的反義詞
“膽戰心驚”單字解釋
* 膽戰心驚的近義詞有:不寒而栗,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大驚失色,如履薄冰,心驚肉跳,心驚膽戰,心驚膽落,心驚膽跳,驚心動魄,驚恐萬狀,惶惶不安,擔驚受怕,提心吊膽,毛骨悚然,畏葸不前,碎心裂膽,股戰而栗,膽驚心顫,膽戰心寒,膽戰心慌,膽戰心搖,膽破心驚,膽顫心驚,觸目驚心,面無人色,膽戰心驚[dǎn zhàn xīn jīng]的解釋: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