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守舍的近義詞
神不守舍的近義詞有:三翻四復,喪魂失魄,六神無主,心不在焉,心驚膽戰,心猿意馬,心膽俱裂,神不主體,神不收舍,神不附體,神魂顛倒,魂不守舍,魂飛魄散,神不守舍[shén bù shǒu shè]的解釋:神:精神;心神;舍:本為房屋;這里指人的軀體。精神不守在軀體里。形容精神不集中;心神極不安定。出自: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疲乏之極,神不守舍。”
神不守舍的近義詞詳解
- 1 三翻四復
- 拼音:
- sān fān sì fù
- 解釋:
- 變化無常或反復多次。三翻四復
- 2 喪魂失魄
- 拼音:
- sàng hún shī pò
- 解釋:
- 原義為失去了魂魄。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 出處: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后,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 3 六神無主
- 拼音:
- liù shén wú zhǔ
- 解釋:
-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腎、脾、膽的神;無主: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亂;驚慌失措。
- 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嚇得知縣已六神無主,還有甚心腸去吃酒。”
- 4 心不在焉
- 拼音:
- xīn bù zài yān
- 解釋:
- 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漢語助詞;相當于“于此”。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5 心驚膽戰
- 拼音: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釋:
-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 出處: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 6 心猿意馬
- 拼音:
- xīn yuán yì mǎ
- 解釋:
- 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 出處:
-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
- 7 心膽俱裂
- 拼音:
- xīn dǎn jù liè
- 解釋:
- 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俱:都;裂:破開。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 8 神不主體
- 拼音:
- shén bù zhǔ tǐ
- 解釋:
- 神:精神;主:掌管,主宰。神志不能主宰自己的軀體。形容恐懼的樣子
- 出處:
-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歸聞記·梁太祖優待文士》:“荀鶴慘悴戰栗,神不主體。”
- 9 神不收舍
- 拼音:
- shén bù shōu shě
- 解釋:
- 見“神不守舍”。
- 出處:
- 清·沈復《浮生六記》第三卷:“余曰:‘此神不收舍,服以補劑,靜心調養,自能安痊。’”
- 10 神不附體
- 拼音:
- shén bù fù tǐ
- 解釋:
- 形容心神不定。
- 出處:
- 元·白樸《東墻記》第一折:“早是身體不快,又遇著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體,何時是可也。”
- 11 神魂顛倒
- 拼音:
- shén hún diān dǎo
- 解釋:
- 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形容對某人或某事著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態。
- 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
- 12 魂不守舍
- 拼音:
- hún bù shǒu shè
- 解釋:
- 舍:住宅;指人的軀體。靈魂離開了軀體。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驚恐萬分。
- 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管輅傳》裴松之注引三國 魏 管辰《管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 13 魂飛魄散
- 拼音:
- hún fēi pò sàn
- 解釋:
- 魂:靈魂;魄:是指所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指魂飛了;魄也散了。形容極度驚恐。
- 出處: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神不守舍的反義詞
“神不守舍”單字解釋
* 神不守舍的近義詞有:三翻四復,喪魂失魄,六神無主,心不在焉,心驚膽戰,心猿意馬,心膽俱裂,神不主體,神不收舍,神不附體,神魂顛倒,魂不守舍,魂飛魄散,神不守舍[shén bù shǒu shè]的解釋:神:精神;心神;舍:本為房屋;這里指人的軀體。精神不守在軀體里。形容精神不集中;心神極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