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于衷的近義詞
無動于衷的近義詞有:不動聲色,東風射馬耳,從容不迫,處之袒然,恬不為怪,無動于中,滿不在乎,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無動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的解釋:衷:內心。絲毫沒有觸動內心。形容對應該動心的事情毫無感觸;漠然置之。出自: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聞之漠然良久,若不能無動于衷者。”
無動于衷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動聲色
- 拼音:
- bù dòng shēng sè
- 解釋: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出處: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2 東風射馬耳
- 拼音:
-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
- 解釋:
- 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 出處: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3 從容不迫
- 拼音:
- cóng róng bù pò
- 解釋:
- 從容:不慌不忙;鎮靜;不迫:不急促。形容臨事不慌不忙;鎮定沉著。
- 出處:
- 魏蘭《原序》:“當其臨事之時,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
- 4 恬不為怪
- 拼音:
- tián bù wéi guài
- 解釋:
- 恬:安然;為:認為。指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覺得奇怪。
- 出處:
- 東漢 賈誼《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 5 無動于中
- 拼音:
- wú dòng yú zhōng
- 解釋:
- 心里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宋 朱熹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
- 6 滿不在乎
- 拼音:
- mǎn bù zài hū
- 解釋:
- 滿: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
- 出處:
-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 7 漠不關心
- 拼音:
- mò bù guān xīn
- 解釋:
- 漠:冷淡;冷漠。對人對事感情冷漠;淡然處之;不放在心上。
- 出處:
- 明 朱之瑜《與岡騎昌純書二首》:“至于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
- 8 麻木不仁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解釋:
- 不仁:失去感覺能力。本指肢體神經失去感覺;對刺激沒有感覺。形容思想不敏銳;對事物反應遲鈍;漠不關心。
- 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無動于衷的反義詞
一見鐘情
動心駭目
喜形于顏
心旌搖搖
心旌搖曳
心潮澎湃
心蕩神怡
悲喜交切
悲喜交集
悲喜兼集
情不自禁
驚神泣鬼
感人肺腑
感慨系之
扣人心弦
方寸已亂
潛移默化
百感交集
百端交集
睹物思人
觸景傷情
觸景生情
躍躍欲試
金石為開
銘心刻骨
銘心鏤骨
銘肌鏤骨
聞風而至
震撼人心
魂不附體
默化潛移
默換潛移
默轉潛移
“無動于衷”單字解釋
* 無動于衷的近義詞有:不動聲色,東風射馬耳,從容不迫,處之袒然,恬不為怪,無動于中,滿不在乎,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無動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的解釋:衷:內心。絲毫沒有觸動內心。形容對應該動心的事情毫無感觸;漠然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