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計較的近義詞
斤斤計較的近義詞有:一毛不拔,買菜求益,爭斤論兩,爭長論短,分斤掰兩,分斤較兩,分星撥兩,分星掰兩,寵辱若驚,寸利必得,寸量銖稱,患得患失,掂斤播兩,擘兩分星,斤斤較量,瑣屑較量,稱斤掂兩,計較錙銖,討價還價,錙銖必較,錙銖較量,斤斤計較[jīn jīn jì jiào]的解釋:斤斤:明察細微;引申為瑣細。計較細小的事物。現比喻過分計較無關緊要的或瑣細的小事。出自:《詩經 周頌 執競》:“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斤斤計較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毛不拔
- 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解釋:
- 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形容為人十分吝嗇;自私。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2 買菜求益
- 拼音:
- mǎi cài qiú yì
- 解釋:
- 比喻爭多嫌少。
- 出處:
- 《高士傳·嚴光》:“買菜乎?求益也。”
- 3 爭斤論兩
- 拼音:
- zhēng jīn lùn liǎng
- 解釋:
- 指在細枝末節上與人相爭理論
- 4 爭長論短
- 拼音:
- zhēng cháng lùn duǎn
- 解釋:
- 長、短:指是非;優劣。指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爭論誰是誰非;誰高誰低。
- 出處:
- 宋 柳開《穆夫人墓志銘》:“異性相聚,爭長競短。”
- 5 分斤掰兩
- 拼音:
- fēn jīn bāi liǎng
- 解釋:
- 比喻過分計較。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分金掰兩’的。”
- 6 分斤較兩
- 拼音:
- fēn jīn jiào liǎng
- 解釋:
- 比喻為人小氣,過分計較
- 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不是我說句分斤較兩的話咧,舅爺有什么高親貴友該請到他華府上去?”
- 7 分星撥兩
- 拼音:
- fēn xīng bō liǎng
- 解釋:
- 猶言斤斤計較。
- 出處:
- 明·無名氏《十樣錦》第三折:“我兩個跟著你們背后接坐碗兒吃也罷,你怎么這般分星撥兩的。”
- 8 分星掰兩
- 拼音:
- fēn xīng bāi liǎng
- 解釋:
- 一點一滴,詳詳細細
- 出處:
- 元·孟漢卿《魔合羅》:“則要你依頭縷當,分星掰兩,責狀招實。”
- 9 寵辱若驚
- 拼音:
- chǒng rǔ ruò jīng
- 解釋:
- 無論受寵、受辱,心里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 出處:
- 先秦 李耳《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10 寸利必得
- 拼音:
- cùn lì bì dé
- 解釋:
-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 出處:
-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蔣介石對于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
- 11 寸量銖稱
- 拼音:
- cùn liáng zhū chēng
- 解釋:
- 論寸來量,論銖來稱。比喻點點滴滴地計量,煩瑣不切實用。
- 出處:
- 宋 蘇洵《史論下》:“又欲寸量銖稱以摘其失,則煩不可舉。”
- 12 患得患失
- 拼音:
- huàn dé huàn shī
- 解釋:
- 患:憂慮。沒有時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13 掂斤播兩
- 拼音:
- diān jīn bō liǎng
- 解釋:
- 估量輕重,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過分計較
- 出處: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盡著你說短論長,一任待掂斤播兩。”
- 14 擘兩分星
- 拼音:
- bò liǎng fēn xīng
- 解釋:
-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準確清楚。兩,較小的重量單位;
- 出處: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只我問他個擘兩分星,說一段從頭的至尾。”
- 15 斤斤較量
- 拼音:
- jīn jīn jiào liàng
- 解釋:
- 謂在瑣細的小事上過分計較。
- 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至于文理浮泛些,或是用的典故不的當,他老人家卻也不甚斤斤較量。”
- 16 稱斤掂兩
- 拼音:
- chēng jīn diān liǎng
- 解釋:
- 稱:衡量輕重;掂:掂量。計算輕重分量。比喻計較輕重得失
- 出處:
- 王愿堅《糧食的故事》:“一次搞購糧工作,找全縣的干部來布置任務,有個別干部,稱斤掂兩的,怕任務重了完不成。”
- 17 計較錙銖
- 拼音:
- jì jiào zī zhū
- 解釋:
- 謂為爭取財利而斤斤較量,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
- 出處: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 18 討價還價
- 拼音:
- tǎo jià huán jià
- 解釋:
- 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現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 出處: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
- 19 錙銖必較
- 拼音:
- zī zhū bì jiào
- 解釋:
- 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計較(錙:四分之一兩;銖:二十四分之一兩;二者是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
- 出處:
- 《荀子 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
- 20 錙銖較量
- 拼音:
- zī zhū jiào liàng
- 解釋:
- 同“錙銖必較”。
- 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況你學業日進,發達有時,何苦錙銖較量,討人便宜怎的。”
斤斤計較的反義詞
“斤斤計較”單字解釋
* 斤斤計較的近義詞有:一毛不拔,買菜求益,爭斤論兩,爭長論短,分斤掰兩,分斤較兩,分星撥兩,分星掰兩,寵辱若驚,寸利必得,寸量銖稱,患得患失,掂斤播兩,擘兩分星,斤斤較量,瑣屑較量,稱斤掂兩,計較錙銖,討價還價,錙銖必較,錙銖較量,斤斤計較[jīn jīn jì jiào]的解釋:斤斤:明察細微;引申為瑣細。計較細小的事物。現比喻過分計較無關緊要的或瑣細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