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離破碎的近義詞
支離破碎的近義詞有:一鱗半爪,七零八落,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支離繁碎,殘缺不全,破碎支離,豆剖瓜分,豕分蛇斷,零碎不全,支離破碎[zhī lí pò suì]的解釋:支離:分散。形容散亂不整;殘缺不全。出自: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支離破碎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鱗半爪
- 拼音:
- yī lín bàn zhǎo
- 解釋:
- 鱗:魚類的鱗片。爪:鳥獸的腳趾。指繪畫中龍飛騰于云霧中;只顯露出部分鱗片和幾只爪。
- 出處:
- 唐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2 七零八落
- 拼音:
- qī líng bā luò
- 解釋:
- 零:零碎。形容零散稀疏的樣子。特指原來又多又整齊的東西現在零散了。
- 出處: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有文禪師》第42卷:“無味之談,七零八落。”
- 3 分崩離析
- 拼音:
- fēn bēng lí xī
- 解釋:
-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4 四分五裂
- 拼音:
- sì fēn wǔ liè
- 解釋: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 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是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 5 土崩瓦解
- 拼音:
- tǔ bēng wǎ jiě
- 解釋:
- 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
- 出處: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6 支離繁碎
- 拼音:
- zhī lí fán suì
- 解釋:
- 支離: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體
- 出處: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為學兩端》:“近時為學不過兩端,一則徑趨簡約,脫略過高;一則專務外馳,支離繁碎。”
- 7 殘缺不全
- 拼音:
- cán quē bù quán
- 解釋:
- 殘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殘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體經過破壞;變得不完整了。
- 出處:
- 毛澤東《論持久戰》十二:“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
- 8 破碎支離
- 拼音:
- pò suì zhī lí
- 解釋:
- 支離: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體
- 出處:
- 朱自清《比興》:“一類可以說是毛、鄭的影響,不過破碎支離,變本加厲。”
- 9 豆剖瓜分
- 拼音:
- dòu pōu guā fēn
- 解釋:
- 豆出莢;瓜切開。比喻被分割;被侵占。
- 出處:
- 南朝 宋 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 10 豕分蛇斷
- 拼音:
- shǐ fēn shé duàn
- 解釋:
- 比喻支離破碎。
- 出處:
- 后蜀·何光遠《鑒誠錄·知機對》:“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而豕分蛇斷。”
- 11 零碎不全
- 拼音:
- líng suì bù quán
- 解釋:
- 指細碎不周全的事物等
- 出處:
- 毛澤東《實踐論》:“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
支離破碎的反義詞
“支離破碎”單字解釋
* 支離破碎的近義詞有:一鱗半爪,七零八落,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支離繁碎,殘缺不全,破碎支離,豆剖瓜分,豕分蛇斷,零碎不全,支離破碎[zhī lí pò suì]的解釋:支離:分散。形容散亂不整;殘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