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泥帶水的近義詞
拖泥帶水的近義詞有:不了不當,優柔寡斷,婆婆媽媽,帶水拖泥,拖拖拉拉,拖漿帶水,模棱兩可,沾泥帶水,滯滯泥泥,漏齏搭菜,牽絲攀藤,藕斷絲連,連篇累牘,拖泥帶水[tuō ní dài shuǐ]的解釋:拖著泥帶著水。比喻說話、作文不簡潔;做事不干脆利落。出自: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主人勤拳,帶累阇梨,拖泥涉水。”
拖泥帶水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了不當
- 拼音:
- bù liǎo bù dàng
- 解釋:
- 猶言拖泥帶水,沒有了結。
- 出處:
- 《古今小說 滕大尹鬼斷家私》:“這老人忒沒正經……知道五年十年在世,卻去干這樣不了不當的事!”
- 2 優柔寡斷
- 拼音:
- yōu róu guǎ duàn
- 解釋:
- 優柔:遲疑不決;寡:少;斷:決斷。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決斷。
- 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亡征》:“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 3 婆婆媽媽
- 拼音:
- pó pó mā mā
- 解釋:
- 形容人動作瑣細,言語羅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回:“寶玉,你忒婆婆媽媽的了。”
- 4 帶水拖泥
- 拼音:
- dài shuǐ tuō ní
- 解釋:
- ①形容泥濘難行。②比喻不順利或不干脆。
- 出處:
- 宋·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5 拖拖拉拉
- 拼音:
- tuō tuō lā lā
- 解釋:
- 寬松搖曳的樣子。借指以拖延為特征的行動、習慣或性格
- 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此時初秋天氣,身上穿一件大袖子三尺八寸長的淺藍竹布衫,拖拖拉拉,底下已遮過膝蓋。”
- 6 拖漿帶水
- 拼音:
- tuō jiāng dài shuǐ
- 解釋:
- 在泥水中行走被泥水玷污。比喻說話做事不干脆利落
- 出處: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58回:“若拖漿帶水,就不是漢子了。”
- 7 模棱兩可
- 拼音:
-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釋:
- 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
- 出處:
- 《舊唐書 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 8 沾泥帶水
- 拼音:
- zhān ní dài shuǐ
- 解釋:
- 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辦事不干脆。
- 出處:
-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授曲》:“一有字跡,則沾泥帶水,有不如無矣。”
- 9 滯滯泥泥
- 拼音:
- zhì zhì ní ní
- 解釋:
- 1.猶拘牽。滯滯泥泥
- 10 漏齏搭菜
- 拼音:
- lòu jī dā cài
- 解釋:
- 拖泥帶水,不爽利
- 出處:
-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是你辱門敗戶先自歪,做的來漏齏搭菜,把花言巧語枉鋪排。”
- 11 牽絲攀藤
- 拼音:
- qiān sī pān téng
- 解釋:
- 比喻東拉西扯地攀附。牽絲攀藤
- 出處:
- 唐弢《尺素書》:“出版過有關魯迅的書籍,而后牽絲攀藤,將自己打扮成獨一無二的‘魯迅專家’。”
- 12 藕斷絲連
- 拼音:
- ǒu duàn sī lián
- 解釋:
- 連:牽連。藕已斷開;絲還連接著。比喻表面上關系已斷絕;而實際上仍有牽連。
- 出處:
- 唐 孟郊《去婦》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
- 13 連篇累牘
- 拼音:
- lián piān lěi dú
- 解釋:
- 連:連接;篇、牘:古代寫字用的竹筒和木板;累:重疊、堆積。指采用過多的篇幅敘述一件事。形容文辭冗長。
- 出處:
- 《隋書 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
拖泥帶水的反義詞
一刀兩斷
不蔓不枝
臨機輒斷
兔起鶻落
刪繁就簡
干凈利索
干凈利落
干干脆脆
干脆利落
快人快語
快刀斬亂絲
快刀斬亂麻
快刀斬麻
惜墨如金
斬釘切鐵
斬釘截鐵
斬鋼截鐵
毫不含糊
直截了當
簡明扼要
趁熱打鐵
速戰速決
雷令風行
雷動風行
雷勵風行
雷厲風行
“拖泥帶水”單字解釋
* 拖泥帶水的近義詞有:不了不當,優柔寡斷,婆婆媽媽,帶水拖泥,拖拖拉拉,拖漿帶水,模棱兩可,沾泥帶水,滯滯泥泥,漏齏搭菜,牽絲攀藤,藕斷絲連,連篇累牘,拖泥帶水[tuō ní dài shuǐ]的解釋:拖著泥帶著水。比喻說話、作文不簡潔;做事不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