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藹可親的近義詞
和藹可親的近義詞有:一團和氣,冬日可愛,和藹可掬,和藹近人,和顏悅色,大慈大悲,平易近人,平易近民,悲天憫人,慈眉善目,菩薩低眉,藹然可親,和藹可親[hé ǎi kě qīn]的解釋:指一個人的修養好;對人謙和可親。和藹:和氣;謙遜。出自: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原來這唐六軒唐觀察為人極其和藹可親,見了人總是笑嘻嘻的。”
和藹可親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團和氣
- 拼音:
- yī tuán hé qì
- 解釋:
- 本指態度和藹可親;現也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
- 出處:
- 宋 朱熹《伊洛淵源錄》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 2 冬日可愛
- 拼音:
- dōng rì kě ài
- 解釋:
- 如同冬天里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愿意接近。
- 出處:
-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 3 和藹近人
- 拼音:
- hé ǎi jìn rén
- 解釋:
- 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 出處:
- 明 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 4 和顏悅色
- 拼音:
- hé yán yuè sè
- 解釋:
- 顏:面容;悅色:高興的臉色。指溫和高興的臉色。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漢 鄭玄注:“言和顏悅色為難也。”
- 5 大慈大悲
- 拼音:
- dà cí dà bēi
- 解釋:
- 慈:仁愛;悲:憐憫。佛家用語。愛一切眾生的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難的人為大悲。指愛人而與眾生同樂;憐憫人生而拔眾生苦。后多用來指人心腸慈善;肯于施舍救助。
- 出處:
- 《法華經 譬喻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 6 平易近人
- 拼音:
- píng yì jìn rén
- 解釋:
-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后比喻態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7 平易近民
- 拼音:
- píng yì jìn mín
- 解釋:
- 悲天:哀嘆時世;憫人:憐惜眾人。指哀悲天憫人
- 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8 悲天憫人
- 拼音:
- bēi tiān mǐn rén
- 解釋:
- 悲天:悲嘆時世;憫:哀憐;憫人:憐憫眾人。對混亂的時世感到悲傷;對困苦的人民表示憐憫。
- 出處:
- 清 黃宗義《朱人遠墓志銘》:“嗟乎!人遠悲天憫人之懷,豈為一己之不遇乎!”
- 9 慈眉善目
- 拼音:
- cí méi shàn mù
- 解釋:
-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
- 出處:
- 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 10 菩薩低眉
- 拼音:
- pú sà dī méi
- 解釋:
- 象菩薩那樣低眉看人。形容人的面貌慈祥善良。
- 出處:
- 宋 龐元英《談藪》:“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 11 藹然可親
- 拼音:
- ǎi rán kě qīn
- 解釋:
- 形容態度和氣,使人愿意接近。
- 出處:
- 明 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和藹可親的反義詞
“和藹可親”單字解釋
* 和藹可親的近義詞有:一團和氣,冬日可愛,和藹可掬,和藹近人,和顏悅色,大慈大悲,平易近人,平易近民,悲天憫人,慈眉善目,菩薩低眉,藹然可親,和藹可親[hé ǎi kě qīn]的解釋:指一個人的修養好;對人謙和可親。和藹:和氣;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