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從心的近義詞
力不從心的近義詞有:力不從愿,力不副心,力所不及,心余力絀,心有余而力不足,手不應心,無能為力,有心無力,愛莫能助,獨木難支,鞭長莫及,力不從心[lì bù cóng xīn]的解釋:力:力量;能力;從:依從;順從。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夠。出自: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地。”
力不從心的近義詞詳解
- 1 力不從愿
- 拼音:
- lì bù cóng yuàn
- 解釋:
- 從:依從、順從。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 出處:
- 《晉書·劉琨傳》:“徒懷憤踴,力不從愿,慚怖征營,痛心疾首。”
- 2 力不副心
- 拼音:
- lì bù fù xīn
- 解釋:
- 副:符合。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 出處:
- 唐·無名氏《陰德傳·韋判官》:“何幸明靈俯降,但揣微賤,力不副心,荀可施于區區,敢不從命。”
- 3 力所不及
- 拼音:
- lì suǒ bù jí
- 解釋:
- 及:達到。憑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 出處:
- 宋 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平生所未見之文,公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
- 4 心余力絀
- 拼音:
- xīn yú lì chù
- 解釋:
-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夠不上。
- 出處:
- 宋 朱熹《金紫光祿大夫黃公墓志銘》:“鄰家有李永者,尚氣節,雅敬慕公,察公養親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請助公以經紀,公亦信之不疑,竭貲付之一不問。”
- 5 心有余而力不足
- 拼音: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 解釋: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6 手不應心
- 拼音:
- shǒu bù yīng xīn
- 解釋:
- 猶言力不從心。
- 出處: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日往月來,不覺一年有余,李公子囊篋漸漸空虛,手不應心,媽媽也就怠慢了。”
- 7 無能為力
- 拼音:
- wú néng wéi lì
- 解釋:
- 用不上力量;幫不上忙;指沒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 出處: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 8 有心無力
- 拼音:
- yǒu xīn wú lì
- 解釋:
- 有愿望和打算,但沒有力量付諸實現。
- 出處:
- 南朝·梁·惠皎《高僧傳·義解·竺法曠》:“貧道必當盡誠上答,正恐有心無力耳。”
- 9 愛莫能助
- 拼音:
- ài mò néng zhù
- 解釋:
- 愛:一說通“爰”;隱蔽貌;指隱而不見;另說解為同情憐惜。①原意指德之舉無形;隱而不見;所以沒有人能幫助他。②雖很同情;愿意幫助;但限于力量或條件而無法辦到。
- 出處: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開言道:‘子瞻左遷黃州,乃圣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
- 10 獨木難支
- 拼音:
- dú mù nán zhī
- 解釋:
- 一根木頭難以支撐起將要倒塌的大房子。比喻單薄的力量無法維持全局。
- 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拉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 11 鞭長莫及
- 拼音:
- biān cháng mò jí
- 解釋:
- 鞭:馬鞭子;莫:不;及:夠得上。馬鞭雖長;但打不到馬肚子上。原意是說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為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比喻力量達不到。
- 出處:
- 清 昭槤《嘯亭續錄 魏柏鄉相公》:“滇、黔、蜀、粵地方邊遠,今將滿兵遽撤,恐一旦有變,有鞭長莫及之虞。”
力不從心的反義詞
“力不從心”單字解釋
* 力不從心的近義詞有:力不從愿,力不副心,力所不及,心余力絀,心有余而力不足,手不應心,無能為力,有心無力,愛莫能助,獨木難支,鞭長莫及,力不從心[lì bù cóng xīn]的解釋:力:力量;能力;從:依從;順從。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