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師動眾的近義詞
興師動眾的近義詞有:興兵動眾,勞民動眾,大動干戈,大張聲勢,大張旗鼓,驚師動眾,窮兵黷武,行軍動眾,行師動眾,調兵遣將,起兵動眾,鳩工庀材,黷武窮兵,興師動眾[xīng shī dòng zhòng]的解釋: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興、動:發動;眾:指大隊人馬。出自:《吳子 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興師動眾的近義詞詳解
- 1 興兵動眾
- 拼音:
-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
- 解釋:
- 同“興師動眾”。
- 出處:
- 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 2 勞民動眾
- 拼音:
- láo mín dòng zhòng
- 解釋:
- 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 出處: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紀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
- 3 大動干戈
- 拼音:
- dà dòng gān gē
- 解釋:
-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原指進行戰爭。現多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 4 大張聲勢
- 拼音:
-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解釋:
- 大造聲勢,擴大影響。
- 出處:
- 《宋史·李師中傳》:“今修筑必廣發兵,大張聲勢。”
- 5 大張旗鼓
- 拼音:
- dà zhāng qí gǔ
- 解釋:
- 大規模地搖旗擂鼓(張:展開;鋪排;旗鼓:古代作戰時傳達軍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規模和聲勢大;現泛指做事規模和聲勢很大。
- 出處:
- 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
- 6 驚師動眾
- 拼音:
- jīng shī dòng zhòng
- 解釋:
- 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
- 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只怕燕窩我們家里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眾的。”
- 7 窮兵黷武
- 拼音:
- qióng bīng dú wǔ
- 解釋:
- 窮:用盡;竭盡。黷:任意;輕率。出動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 出處:
- 三國 曹丕《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所戒。”
- 8 行軍動眾
- 拼音:
- xíng jūn dòng zhòng
- 解釋: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 9 行師動眾
- 拼音:
- xíng shī dòng zhòng
- 解釋:
- 謂指揮大軍作戰。
- 出處: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即位之后,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
- 10 調兵遣將
- 拼音:
-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 解釋:
- 調動軍隊;派遣將領;或是調動、安排人力。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寫書教太師知道,早早調兵遣將,剿除賊寇報仇。”
- 11 起兵動眾
- 拼音:
- qǐ bīng dòng zhòng
- 解釋: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華敷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 12 鳩工庀材
- 拼音:
- jiū gōng pǐ cái
- 解釋:
- 庀:準備;具備。招集工匠;準備材料。
- 出處:
- 唐 李方郁《修中岳廟記》:“豈可不成耶?遂鳩工庀材,四旬而就。”
- 13 黷武窮兵
- 拼音:
- dú wǔ qióng bīng
- 解釋:
- 濫用兵力,任意征討
- 出處:
- 《周書 武帝紀論》:“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于良吏。”
興師動眾的反義詞
“興師動眾”單字解釋
* 興師動眾的近義詞有:興兵動眾,勞民動眾,大動干戈,大張聲勢,大張旗鼓,驚師動眾,窮兵黷武,行軍動眾,行師動眾,調兵遣將,起兵動眾,鳩工庀材,黷武窮兵,興師動眾[xīng shī dòng zhòng]的解釋: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興、動:發動;眾:指大隊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