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大海的詩句
贊美大海的詩句
大家喜歡大海嗎?知道大海的詩句怎么樣書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贊美大海的詩句,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贊美大海的詩句【1】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鵲樓》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詩《長歌行》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錢起《送僧歸日本》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李夢陽《泰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古》
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白居易《題海圖屏風》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韓愈《精衛填海》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靈隱寺 》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黃遵憲《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陳子瀾《恩波橋詩》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梁啟超《太平洋遇雨》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輪征。柳永《煮海歌》
關于大海的詩句【2】
【原文】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賞析一】
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舊歷六月,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遭謝景溫誣告,以太常博士直史館出為杭州通判。七月沿蔡河舟行東南,經陳州至潁州。時恩師歐陽修居潁,師生見面,免不了共敘離別之情,盤桓月余。十月出潁口入淮水(潁口即潁上東魯口至正陽一段),后東行至壽州。此詩即出潁口至壽州所作,所指淮山是硤石山、肥陵山、紫金山統稱而言。
【賞析二】
此詩也可稱為東坡名篇之一。開篇便寫出了之心情沉重。“我行日夜向江海”是由繁華的汴京,向遙遠的海邊地區,日夜兼程的進發,并有無可奈何之意。因上書不為采納而反遭誣陷,而又皇命不可違的內在之感,也表達了仕途險惡,應遠避是非之情。
【賞析三】
“楓葉蘆花秋興長”這自然是當時的節令,但正是符合了自己的心情。秋天是蒼涼地,心情是憂傷的,看見了“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便感覺到長淮天遠,前途迷茫。這種自然景象融入了感受,自然景象可以看見,易于描寫,而內心的遠近、低昂是不容易察覺地,所以以物代情是此詩的一大特點,充分地暗示了作者悵惘不安的心情。心情與形景的交措,有一種來日不可預測的感覺,不能不使他深深地思考。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這是到了壽州的所見。白石塔固定之物,人卻不斷變換。白石塔此時在,以后還在,但歷史就改變了。這種物是人非的感慨,當然會出現。原本青山綠水,但經風霜已成黃茅山岡,使人感嘆不已。此聯用上用三仄尾,下對三平補救,十分恰當。
【賞析四】
這首詩可說是文辭、對仗具佳,自然流暢,景情交融,神韻完美,以實寫虛的代表作品。正如趙翼的《甌北詩話》評東坡詩云:“東坡大氣旋轉,不屑屑于句法字法別求新奇,而筆力行到,自成創格”。
【賞析五】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是此詩的最傷感之處。詩人說:我看不到汴京,望不到前途,更望不到送行的朋友們,他們也望不到我,然而你們久在蒼茫的是非之地,我們互相牽掛著,都要謹慎行事啊。這種內心的語言只能這樣來表達,在這里也是一個三平尾,但這里是作者有意而用的。煙波蒼茫更加重了,迷茫不清氣氛,前途很難看到,也很難預測。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陳子昂《送別崔著作東征》原文翻譯與賞析
【原文】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賞析一】
送別崔著作東征詩題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作于萬歲通天元年(696),這一年,由于唐朝將帥對邊事處置失宜,契丹孫萬榮、李盡忠發動叛亂,攻陷營州(《舊唐書·北狄傳》)。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赴邊地以備契丹。契丹轄地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在帝都長安之東,因此稱東征。崔著作,指崔融,時任著作佐郎,以掌書記身份隨武三思出征。
【賞析二】
全詩質樸自然,寫景議論不事雕琢,元方回評論說:“天下皆知其能為古詩,一掃南北綺靡,殊不知律詩極佳”。
【賞析三】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首聯點明出征送別的時間。金天,指秋天,《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俊杰,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詩人在序中也寫道,“古者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命將帥,訓甲兵”,大唐王朝這次東征平叛,選擇在秋氣肅殺的時候,正是為了“昭我王師,恭天討”。這兩句暗示唐軍乃正義之師,討伐不義,告捷指日可待。“肅殺”、“白露”勾劃出送別時的氣氛,使出征者那種莊重嚴肅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統治者當垂恤生靈,“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師不喜戰伐,以仁義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里用“慎佳兵”來勸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殺戮,兩句表面歌頌王師,實則規諫崔融,顯得委婉、含蓄。五、六兩句借表現河北戰場的環境,來盛贊唐軍的兵威。梁王大軍兵多將良,軍容整肅,這次東征定能擊敗叛軍,大獲全勝。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時稱平州。這里指孫、李叛軍的.巢。“海氣”、“邊風”都是帶殺氣的物象,“侵”、“掃”來表現東征的氣勢。
末二句進一步以古人的高風節義期許友人,呼應三、四兩句。盧龍塞,古代是河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田疇獻計,引曹軍出盧龍塞,出敵不意,大敗烏丸。曹操欲對其行封,疇說:“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終不受封。(《魏志·田疇傳》)。麟閣,即麒麟閣。漢武帝時曾畫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來就以麒麟閣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征。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是有針對性的。武后臨朝稱制時,輕啟戰爭。公元687年(垂拱三年),鑿山開道,襲擊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給中原和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眼下,孫、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舉叛亂,燒殺擄掠,貽害河北人民。因此,陳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詩序中稱贊崔融等出征時“酒中樂酣,拔劍起舞”、“氣橫遼碣,志掃獯戎”的豪氣,后來自己也親隨武攸宜出征,參謀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對窮兵黷武,反對將領們為了貪功邀賞,迎得武后的歡心而擴大戰事,希望他們能像田疇那樣淡泊明志,以國家大義為重。這兩句的擔憂,希望友人能在這方面做出表率。表達了詩人出語堅決,正氣凜然,詞句鏗鏘,撼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