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一詞領全詩型--古詩詞鑒賞試題問答模式練習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步驟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

    (步驟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鑒賞】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并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夸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夸張并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并不至于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象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練習一: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江陰浮遠堂(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答:(步驟一)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

    (步驟二)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眺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鑒賞】[詩文解說] 這首詩寫作者在浮遠堂眺望中所產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復古登上了江陰浮遠堂,向北望去,望過長江不遠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為界,中原淪陷于敵手。北望時,心情能好得起來嗎?向北望,望之則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這江陰的浮遠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發起詩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詩文品讀]江陰位于長江之濱,詩中大江,即指長江。起句暗點江陰,次句明寫浮遠堂。“萬里愁”是詩人登浮遠堂的感喟。“愁”本是無形之物;“萬里”是虛指的數詞,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在這里詩人借助江、山來烘托表現這種深愁,于是使原來抽象的情感,顯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貫詩末。上聯寫江,是近瞰。詩人將“大江流”與“萬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長江萬里,愁亦萬里;江流不盡,愁也無盡;無“大江流”,何言“萬里愁”?下聯點山,是遠望。詩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斷視線為愁,以不見所思為恨;卻以無山遮掩為愁,以滿目凄涼為恨,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無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淪喪之地,盡收眼底,觸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無山”,故能“極目”,因“極目”而視通萬里,由此而生“萬里愁”。

    練習二:“老夫聊發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詞中有何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步驟一)上片寫出獵神情舉止之“狂”;下片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由實而虛寫由打獵激發的壯志豪情(即“狂情”)。

    (步驟二)“狂”字是總起,且貫穿全篇。

    【鑒賞】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么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蘇軾由出獵聯想到國事,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練習三:本詩是怎樣以夜歸統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夜歸(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注]筇:此代指竹杖。

    答:(步驟一)本詩寫景扣住“夜”字,寫情扣住“歸”字。

    (步驟二)首句直接點明“夜深”,刻畫出“歸客”拄杖而行的疲憊之態。隨后,詩人以“冷磷”、“螢”、“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涼,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徑中孤身前行的艱難表現出歸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猶見“補衣燈”的感人畫面收束全詩,與先前的艱難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歸家的復雜心情,意味深長。

    【鑒賞】本詩用“夜歸”統攝全篇,應把握時令是“夜”和事件是“歸”,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歸”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還要歸家,那么思家懷鄉之切自不必說;“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門時所見,夜已深了,家里還亮著“補衣燈”,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撲面而來。
    這首七言絕句詩描寫深夜歸家的情景。

    一開篇“夜深歸客”四字,點明了詩題“夜歸”。為什么要連夜趕回去呢?詩中沒有交代,但是聯系以下幾句,讀者可以想象,大約是一位出門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歸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擱一夜,而寧愿日夜兼程,摸黑趕路,以致深夜到家。詩中擷取的正是將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畫出歸客的形象。透過歸客倚杖蹣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見深夜行路的艱難,也可以推知游子勞累的旅況和近鄉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來是寫走過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綽綽的鬼火、星星點點的流螢。通過深夜荒徑冷氣森森、幽光閃爍的環境,烘托出歸客孤身夜行的凄涼,也反襯出歸客不顧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陰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點回到溫暖的家中。

    第三句寫終于進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襯托下, 村店顯得寂靜而冷漠,但在歸客的眼中,家鄉的村店卻給深夜的荒野帶來了生機,一種家在咫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轉過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徑滑”三字,正是寫歸客腳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覺到路滑難行。他就在這一步一滑中,匆匆轉過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門。

    隨著畫面的延伸,一幅充滿親情的圖景展現在歸客眼前——“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獨自家竹窗還透出燈火,隱約可見燈下補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溫暖的家嗎?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強列叩擊著歸客的心扉。

    全詩至此,戛然停筆,然而曲終情在,透過有盡的語言,詩人表現的是一種百感交集、難以訴諸言表的復雜感情:有經過長途奔勞終于順利抵家的興奮,有對辛勤操勞的妻子的愛憐,也隱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練習四:前人在評述這首詞時曾說:“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詩思想感情的關鍵,其中“愁”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浣溪沙(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答:(步驟一)富貴者的嘆息時光易逝、盛宴不再、美景難留的淡淡閑愁。

    (步驟二)同意。末一句一反前文純用景語的格局,疫情語作結,結束全詩。以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叫醒全篇,表明前5句縮寫都是酒醒人散后的景象,“得愁多”就是這一系列嫻靜景象所引起的縷縷愁緒。

    【鑒賞】晏殊詞以抒寫閑情雅致著稱,晁元咎曾稱其詞“風調閑雅”(《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上面這首詞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王士俊纂修的《河南通志•河南府•陳州》“西園”條記載:西園“在州城西,宋知州張詠創。中有七亭,曰:流芳、中燕、流杯、香陰、環翠、洗心、望京。有閣曰吟風,堂曰清思。又筑臺曰望湖。宋晏殊以故相居此,于隙地有莎叢生,作《庭莎記》。據晏殊《庭莎記》記述:“介清思堂、中燕亭之間隙地,其縱七八步,其橫南八步,北十步,以人跡罕踐,有莎生焉。”他命人移植莎草,建為莎場,于是“光風四泛,纖塵不驚”,環境甚為幽美。詞人“級藉吟諷,無施不諧”,悠然自得。這首詞寫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的春末夏初之際,晏殊于這年春天自潁州移知陳州。

    詞的上片寫閑靜中所見。“小閣重簾”,從空間上的高仄和分隔所形成的孤寂深靜之境,寫出居處的閑適。梁上燕子,來往穿飛,本是常見景象,這里卻說是“有燕過”,似是在這以前,未曾有燕子飛過。仔細體味,其意實是說酒酣人喧之時,即使有燕子飛過,但因心緒紛繁,無暇顧及,雖有若無;酒醒人散之后,環境寂靜,心情閑適,外界事物的細小變化,都能引起注意,自然地覺“有燕過”。杜牧《阿房宮賦》中寫道:“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歌臺舞殿的冷暖,和這首詞里的燕子有無一樣,都是因為物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心境變化。劉禹錫《烏衣巷》詩中也寫到燕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借燕子的一飛而串連今古,感懷今昔;這里也因“有燕過”,而使“小閣重簾”的孤寂深靜的氣氛動蕩起來,暗示了詞人心緒的流漾,帶動詞人眼光的移轉,引出下面一系列畫面的出現。“晚花紅片落庭莎”,晚花,意即遲花、殘花。“紅”是色彩,“片”是形態。落紅片片,而又偏偏飄墜于綠色的庭莎之上,紅衰綠盛,對比鮮明,顯然是一幅春事將盡的闌珊景象。“曲闌干影入涼波”,曲闌本以供人憑倚眺望,而此時卻是曲闌有影人不見,空見投影映清波,是人去客散后氣氛,同時也暗示出正是日光偏斜迫近黃昏之際。

    上片所寫的小閣燕過,花落庭莎,闌影入波,不僅是幾幅客去人散后的圖象的展現,而且從中可以看出詞人視線由內至外、自上而下、從空中到水面的不同角度的變化,更主要的是詞人的內心活動也隨之得到充分的反映。空中燕子的穿飛,地上落花的飄墜,水里闌影的投映,這一系列畫面的推移、疊現,需要多少時間去注視、凝望?更需要何等閑靜的心情!而這些物象所顯示出來的逐步緩慢的狀態,也反映了詞人心境越來越趨于輕靈、幽微、深沉。

    詞的下片寫閑靜中所聞所感。“一霎好風生翠幕”,好風,是使人感覺舒適的輕風,而此風之來又只是短促的“一霎”,既無隱約可聞的聲響,又無吹動物體的明顯形跡,它是那樣令人難以察覺,只是從那翠綠簾幕中沁溢出來的絲絲涼意,才意識到是好風的輕吹。“幾回疏雨滴圓荷”,疏雨,稀稀疏疏,輕輕飄灑。圓荷,這不僅是形狀上的描繪,而是指初夏出水如錢的新荷。這一句與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懷崔雍崔袞》),寫的都是雨打荷葉之聲,但一寫秋雨灑打枯荷,一寫春雨飄滴新荷,季節上有春秋之別,雨有疏密、輕重之異,荷有嫩枯之分,給人帶來的感覺也有蒼涼蕭瑟與輕圓柔細之殊。疏雨之聲極為細碎,而疏雨飄滴新荷之聲更為輕細難以聽清,但詞人這里不僅能偶爾聽到,而且是“幾回”都能聽到,既表明聆聽時間之久,周圍環境之靜,更反映出詞人心境之閑。

    結拍以“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叫醒全篇,點清全詞主旨。“酒醒人散”四字敘事,表明前五句所寫都是起散客去后的岑寂閑靜景象。歐陽修曾說:“蕭條澹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百六十《鑒畫》)。畫如此,詩詞亦如此。以靜寫靜,不一定能寫得出閑靜之境;以動寫靜,倒可能更見其靜。這首詞的前五句,就純以動態描寫襯出“酒醒人散”的岑寂氣氛和閑靜的心情。燕過、花落、闌影投映的畫面之外,襯現著一雙神閑氣定的目光;疏雨飄灑新荷的細聲之中,顯露出詞人凝神聆聽的神態,寫出了“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吳雷發《說詩營蒯》)的境界,更寫出了詞人在這閑靜境界中特有的心理狀態和情趣。

    結拍一句中的“得愁多”三字點情,表明在聲色景象的描繪之中蘊含有詞人的閑情、閑愁。小閣燕過,是人去歌舞散,空有燕雙飛,充滿了空虛惆悵之感。礎影入波,既暗含著黃昏所帶來的黯淡色調和清冷氣氛,也流露了詞人內心蕩漾的淡淡愁緒。翠幕風生添暮寒,疏雨荷聲增寂寥,雖然難以言傳,但卻可以意會。特別是“晚花紅片落庭莎”的景象更加令人難忘,殘花片片墜紅,莎叢叢搖綠,一邊是凋零、殞落、消逝;一邊是生長、茁壯、旺盛,在這細小的花草之間,同樣隱含著人生的存在、消亡的哲理,它能觸引人們聯想到人世的盛衰。晏殊從慶歷四年(1044)罷相出知外郡,離京已近四年之久,不能不在內心產生年華遲暮、宦海浮沉的感慨。這就使詞人在抒寫閑情雅致時,往往拌和著朦隴的輕愁。

    晏殊身處真宗、仁宗兩朝,是所謂的承平之世,一生富貴優游,仕途順達。他滿足于穩定安寧的環境,追求閑適的境界。在他看來,“萬匯之多,萬情之廣,大含元氣,細入無間,罔不稟和,罔不期適”(《庭莎記》),世間萬物都是如此,他的詞也就著意表現閑適境界中的細膩深婉的意緒。然而,朝廷內部的傾軋斗爭,政治上的風雨陰晴,個人仕途的波折起伏,不能不給詞人的思想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就自然在他抒寫閑情的詞中,常常浮漾著一種盛年難再的感傷氣氛。

    練習五:問:有人說,結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的“瘦”是全篇的詞眼,試分析。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答:(步驟一)這首詞情景交融,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寫出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憐花自憐的性格情態。

    (步驟二)結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詞意,畫龍點睛,使形象和環境顯得十分協調,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所以一個“瘦”字是全詞的詞眼。

    【鑒賞】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見《元伊世珍•瑯嬛記》)。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說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現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境。“薄霧濃云”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煙。可是香霧迷朦反而使人發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里已經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佳節又重陽”三句,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紗廚”是室內的精致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片開頭兩句寫重陽對酒賞菊。“東籬”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人比黃花瘦”的“黃花”,指菊花。《禮記》月令:“鞠(菊)有黃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并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共度的好環境。然而現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詞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

    在詩詞中,作為警句,一般是不輕易拿出來的。這句“人比黃花瘦”之所以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當,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這個結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帶動宕語氣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寫動態的“簾卷西風”,這以后,才拿出“人比黃花瘦”警句來。人物到最后才出現。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聯成一氣,前面兩句環繞后面一句,起到綠葉紅花的作用。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以煉字來說,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里她說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說過的,有它突出的創造性。(夏承燾)

    練習六:問“分析詩中“不得意”三字在全詩中的作用。

    送 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答:(步驟一)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

    (步驟二)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

    【鑒賞】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余”的感覺。

    * 一詞領全詩型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