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應召赴京道上有作》閱讀答案
應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搖落秋冬季,蒼茫鄞越間。
青山欹枕過,白鳥背人還。
問俗鄉音異,消愁酒價慳。
虛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閑。
【注】本詩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為作者第二次奉詔入京時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薦召赴京師,“太祖喜其舉止端整”,然嫌其年輕,遣還。
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 分)
A.首聯點明寫作時間、環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節,野色蒼茫的秋冬風物,為全詩定下了低沉的基調。
B.頷聯描寫旅途景色。詩人坐在車上,目送兩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動,天邊的白鳥漸行漸遠。
C.頸聯中“問俗”與“沽酒”是旅途中極其平常而典型的細節,出門之人幾乎都經歷過,非常富有表現力。
D.尾聯照應標題“應召赴京”,“虛名”二字耐人尋味,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此次赴京復雜而矛盾的心理。
E.這首詩展現了詩人進京的全部過程,語言精工,風格淳雅,結構嚴謹, 體現了詩人深厚的詩學造詣。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B E(B.“坐在車上,目送兩岸如枕般的青山”錯誤。詩人應是乘船出行的;“欹枕”意為斜倚枕頭,而非青山“如枕般”。E.“展現了詩人進京的全部過程”錯誤。)(答對一項給2分,兩項給5分。多答不給分)
2.被召進京,秋冬之際穿行鄞越的孤獨與不安之情;離家愈遠、身在異鄉的思鄉之情;借酒澆愁而酒錢欠缺的惆悵之情;為虛名所累、拖著病體奔波的痛苦與無奈之情。(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共6分)
【明】方孝孺
搖落秋冬季,蒼茫鄞越間。
青山欹枕過,白鳥背人還。
問俗鄉音異,消愁酒價慳。
虛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閑。
【注】本詩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為作者第二次奉詔入京時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薦召赴京師,“太祖喜其舉止端整”,然嫌其年輕,遣還。
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 分)
A.首聯點明寫作時間、環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節,野色蒼茫的秋冬風物,為全詩定下了低沉的基調。
B.頷聯描寫旅途景色。詩人坐在車上,目送兩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動,天邊的白鳥漸行漸遠。
C.頸聯中“問俗”與“沽酒”是旅途中極其平常而典型的細節,出門之人幾乎都經歷過,非常富有表現力。
D.尾聯照應標題“應召赴京”,“虛名”二字耐人尋味,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此次赴京復雜而矛盾的心理。
E.這首詩展現了詩人進京的全部過程,語言精工,風格淳雅,結構嚴謹, 體現了詩人深厚的詩學造詣。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B E(B.“坐在車上,目送兩岸如枕般的青山”錯誤。詩人應是乘船出行的;“欹枕”意為斜倚枕頭,而非青山“如枕般”。E.“展現了詩人進京的全部過程”錯誤。)(答對一項給2分,兩項給5分。多答不給分)
2.被召進京,秋冬之際穿行鄞越的孤獨與不安之情;離家愈遠、身在異鄉的思鄉之情;借酒澆愁而酒錢欠缺的惆悵之情;為虛名所累、拖著病體奔波的痛苦與無奈之情。(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共6分)
上一篇:王禹偁《村行》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送郭司倉》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 應召赴京道上有作【明】方孝孺搖落秋冬季,蒼茫鄞越間。青山欹枕過,白鳥背人還。問俗鄉音異,消愁酒價慳。虛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閑。【注】本詩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為作者第二次奉詔入京時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薦召赴京師,“太祖喜其舉止端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