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二十五套古詩詞鑒賞試題及答案解析(上)

    古詩鑒賞題
    一、古詩詞鑒賞(11分)
    浣溪沙•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①紅蓼,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8.請選出下列對詩歌鑒賞最恰當的項(  )(   )(5分)
    A.“旗梢不動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都是寫俯視洞庭湖之景。
    B.”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 詩人岸上遙望洞庭湖雖然視覺觀察的角度未發生變化,顯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魚雙尾玉刀明”指的寫了玉刀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
    D.“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
    E.“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運用了夸張、想象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夜晚的冷氣浸潤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詞的下片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6 分)
    【答案與解析】
    8.CD
    9.(1)動靜結合。“明”是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2)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征,也和“紅蓼”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強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文后各題。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歐陽修
    故鄉飛鳥尚啁啾,
    何況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
    翠崖遺跡為誰留?
    玉顏自古為身累,
    肉食何人為國謀。
    行路至今空嘆息,
    巖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親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將領仆固懷恩的女兒。生卒年不詳。手痕:在今山西靈臺。傳說公主出嫁回鶻時,路經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此詩是一首懷古詩,詩人借古生情,結合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歷史悲劇唱出了一曲悲傷凄涼的挽歌。
    B.詩從對比開始,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
    C.頷聯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詩人在這里沿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詩意,一個“魂”字,使詩情變得更為深婉。
    D.頸聯詩人寓于兩對矛盾現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聯道:“以詩言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
    E.在時間上,這首詩兩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躍,使詩情波瀾起伏,把讀者的感情之流導入詩人以激情沖擊而成的曲折回蕩的河道中。
    15.這首詩的尾聯表現詩人怎樣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現的?(6分)
    【答案與解析】
    14.AC(A項3分C項2分。)
    15.(1)表現對遠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對統治者對內統治嚴酷,對外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滿。(2分)(2)作者在尾聯上句直抒胸臆,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下一句用以景結情的手法來寫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手法答對兩種即可得4分)

    三、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
    玉蝴蝶•閑居
    (明)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
    千章云水,
    三徑風篁。
    雖道老來知足,
    也有難忘。
    旋移梅、
    要教當戶,
    新插柳、
    須使依墻。
    更論量,
    水田種秫,
    辟圃栽桑。
    荒涼。
    貧家有誰能顧,
    獨憐巢燕,
    肯戀茅堂。
    客到衡門,
    且留煮茗對焚香。
    看如今、
    蒼顏白發,
    又怎稱、
    紫綬金章。
    太癡狂。
    人嘲我拙,
    我笑人忙。
    15.下列對上闋“閑”字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開頭三句是說隱居之地有自然贈與的樹林池塘,林木高聳,小路有清風綠竹,一切清幽野趣:體現了隱逸環境的“閑”。
    B.“雖道老來知足,也有難忘”是說雖然年老但知足常樂,而且田園生活有更加難忘的快樂,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這體現了內心的“閑”。
    C.“旋移梅、要教當戶,新插柳、須使依墻”寫作者在門前墻邊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勞動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論量,水田種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親自從事農耕,體現了“閑”的生活方式與人生選擇。
    16.請簡要分析下闋表達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與解析】
    15.選BC。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結構的能力。具體說就是考查分析詩歌中的關鍵詞,題型上屬于“一字統領全詩型“(“關鍵詞”型)。詩歌中往往有一個字(詞)能籠罩全文。把握好關鍵詞的意思,在結合內容具體分析。B項,“閑”是隱逸悠閑之意。“雖道老來知足,也有難忘”是說詞人知道田園常樂,又有“難忘”之事,內心并未平靜;詞人意在清除雜念已堅定隱逸之志,為下文鋪墊。C項,寫作者不遲疑立即行動,在門前墻邊移梅插柳,不僅便于觀賞更表明心志,這在行動上體現“閑”。主要是要準確解讀詩歌內容。
    客人來訪就烹茶焚香對飲,進一步寫閑適之趣。(1分)③接著表面是說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綬金章”,實際上進一步表明自己無心官場終老田園的心態和志向。(2分)④最后詞人對于世人的嘲笑不以為然,反過來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現自己高潔獨立、安貧樂道的人格操守。(2分)‚16.先寫生活清貧困苦,家貧無人光顧,只有燕子筑巢做窩與己相伴,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閑居之樂。(1分)
    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關鍵是要吃透詩詞大意。注意詞體的一個特點是講究鋪敘,基本上一個句號對應一個內容層次。學生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可依次提煉答案。如果學生從詞人的閑居之樂和隱逸志向、人格操守兩個大方面分析作答,也可酌情給滿分。
    四、閱讀下面這首詞,請回答1、2兩題(11分)。
    紗窗恨•答冠月韻
    田茂遇
    笛聲陣陣因風送,
    老天涯,
    一聲入破偏凄切,
    落梅花。
    雕盤處,
    千山黑雪,
    馬嘶外,
    萬里黃沙。
    算春宵歸夢,
    好還家。
    1.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A.“老天涯”之“老”字,可見駐守塞外時間之久,流露出詩人的不滿之情。
    B.“笛聲”意象包含愁苦,上闋既寫笛聲高亢凄厲,也寫詩人心中愁苦凄涼。
    C.落梅花,一是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飛飛落落,飄飄灑灑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詩人著一“黑”字,正寫出夜晚所見之景。
    E.“雕盤處”,“馬嘶外”,地域遼闊,突出了邊塞的特點。這一句再現了邊塞的壯闊景致。
    2.這首詩感情感情豐富,說出詩歌表達了哪些感情?請結合全詞簡析.(6分)
    【答案與解析】
    1.AD(A老天涯是寫笛聲陣陣溢滿天涯,D黑表現邊塞風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2.戍守之苦,邊塞之景的豪邁,思鄉之情。寫笛聲“凄切”就可見詩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涼,一聲“落梅花”,寫聲成象,撩撥起人內心深處的凄涼。“雕”與“馬”都是邊塞特有的威風凜凜的物象,它們是雄壯的、威武的;“千山”“萬里”寫出了地域的遼闊無垠;“黑雪”“黃沙”讓人感到了風雪狂沙的肆虐。下片開首兩句,不僅再現著邊塞的壯闊景致,流露詩人的豪邁之情。結句“算春宵歸夢,好還家”,點破了鄉思離愁的主旨。

    五、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
    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
    [注]謝玄暉:名謝眺,南齊著名詩人。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兩句中“金陵”點明了地點,“涼風發”暗示了季節,“夜寂”概括了時間和環境,“望吳越”交代了登樓的目的。
    B.“古來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從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結構上有過渡作用,暗示后面將要寫的內容。
    C.“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兩句話中有“話”,意思是謝脁的詩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寫此詩,又有誰能讀懂呢?
    D.作者筆觸所及,廣闊且悠遠,而讀者細細品味,則會發現本詩以“愁情”為線索貫通前后,脈絡清晰。
    E.這首詩,詩人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贊美古人,給人一種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覺。這就格外突出了詩中的抒情主線,使全詩渾然一體,愈見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歸”的原因是什么?尾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分)
    【答案與解析】
    14. B、E(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詩歌體現出的是蒼茫、悲涼、沉郁的基調,突出詩人的寂寞和憂愁。)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歸"的原因是人世混濁,知音難遇(或"古來相接眼中稀")。(2分)李白"長憶"謝眺,含蓄點出"我"與謝朓精神"相接",(2分)抒發了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的感慨。(2分)(意對即可)

    六、閱讀下面這首詞,請回答1、2兩題(11分)。
    采桑子•雜憶
    史惟圓
    當時已慣何曾惜,
    滾遍香弦,
    字字清妍。
    能得當場幾度憐?
    今知此曲人間少,
    絕藝誰傳?
    往事如煙,
    滿耳箏琶值幾錢?
    注:史惟圓,明末清初人,經歷甲申之變,明亡之痛。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滾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樂,意思是說過去天天聽慣美好的音樂。
    B.“字字清妍”是描寫音樂所達到的妙境,每個唱詞都能讓人感覺美好絕倫。
    C.“何曾”“幾度憐”,則表現了作者對錯過美妙音樂的后悔之情,過去沒有好好品味。
    D. “絕藝誰傳”表達出詩人對藝人們不思進取,不再鉆研音樂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煙”中“往事”既包括過去盡情欣賞美妙的音樂的生活,也包括身經戰亂的生活。
    2.“滿耳箏琶值幾錢”的意思作者認為現在的音樂不值得一聽,造成“箏琶不值錢”的原因有兩個?試簡述。(6分)
    【答案與解析】
    1.CD(C作者是認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沒有好好品味”不對。D身逢亂世,如何能專心學藝?詩歌并非責怪藝人,而是借音樂說時事說興亡之感而已)
    2.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現在的音樂確實不如往昔(1分),過去是“字字清妍”,現在是“人間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個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無心鑒賞(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詩歌當中的“往事如煙”,可以解說亂世心境如何能聽得下“滿耳箏琶”?
    七、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
    驀山溪
    汪莘①
    金風玉露,
    洗出乾坤體。
    乘興到前村,
    見一片、
    清溪無底。
    竹籬茅舍,
    雞犬兩三家,
    尋漁父②,
    問湘靈③,
    拄杖斜陽里。
    青春誤我,
    白發今如此。
    幸自識方壺,
    有個人、
    神通游戲。
    澗邊野鶴,
    巖上忽孤云,
    傾濁酒,
    對黃花,
    又似東籬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隱居黃山。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時弊,沒有得到答復。徐誼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成。②漁父:屈原《漁父》中的形象。③湘靈:湘水之神。
    14.下列對本詞有關內容的解說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A“金風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來比喻人世間可貴且短暫的事物。
    B.“漁父”作為古代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現在古詩中,成為隱逸情感的載體。
    C.“澗邊野鶴,巖上忽孤云”將個人情感融入對鶴的描寫之中,突出了鶴的沉穩和意氣風發。
    D.詞的上、下片都運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漁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淵明詩歌中的典故。
    15.有人認為這首詞表達了詞人矛盾的心理,請結合具體詞句加以分析。(7分)
    【答案與解析】
    14. C(“沉穩和意氣風發”錯,“沉穩”與“巖上忽孤云”不符,“意氣風發”與詞的整體格調不符)
    15.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既向往自由自在無為的田園生活,又感嘆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業無成的矛盾心理。(3分)詞人在金秋時節乘興徜徉于驀山溪水邊,陶醉于竹籬茅舍、雞犬相鳴的鄉野之間,滿足于清靜無為、遠離世俗的高潔之中,(2分)然而,在這大好秋光之中,詞人卻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華的逝去,徒生白發,感嘆自己的一事無成,突生孤獨愁緒。(2分)

    八、閱讀下面兩首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②
    (元)薩都剌
    明月麗長空,
    水凈秋宵永。
    悄無蹤、
    烏鵲南飛,
    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
    偏耐江波靜。
    西風鳴、
    宿夢魂單,
    霜落蒹葭冷。
    注:①蘇軾初到黃州貶所所作。②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
    13.下列對這兩首詞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兩首詞篇章結構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寫環境、氛圍、時間的基礎上引出見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寫孤雁。
    B.兩篇寫作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借孤雁抒寫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寫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蘇詞“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與薩詞“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孤鴻影”出現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高潔孤傲。
    14.兩首詞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與解析】
    13.選CD。本題考查詩歌比較閱讀的能力,涉及到詩歌的意象、意境、結構等具體內容。要理解詩詞大意,從各方面吃透詩歌。注意詩歌五讀:讀標題、讀作者、讀正文、讀注釋。讀題目。這對學生要求比較高,關鍵是平時要精讀詩歌。C項中,蘇詞“孤鴻影”出現的情境是“缺月掛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環境;薩詞“孤鴻影”出現的情境是“明月麗長空”的夜晚,是空闊高遠的長空;具體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認為相同,都是與抒情主人公的孤單寂寞相呼應。D項涉及到詩歌內容的具體解讀,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高潔孤傲;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
    14.蘇祠:夜月殘缺、梧桐稀疏、樹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營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3分,內容分析2分,點出境界特點1分)薩詞明月在天,夜空清麗,江水澄凈,秋風嗚嗚,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營造了空闊凄清的境界。(3分,內容分析2分,點出境界特點1分)
    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較閱讀的能力。分析詩歌意境,在點出主要意象的基礎上(先描述畫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點,可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蒼涼寂寥等。

    九、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
    倦行芳慢
    (宋)王雱
    露晞向晚,
    簾幕風輕,
    小院閑晝。
    翠徑鶯來,
    驚下亂紅輔繡。
    倚危墻,
    登高榭,
    海棠經雨胭脂透。
    算韶華,
    因循過了,
    清明時候。
    倦游燕,
    風光滿目,
    好景良辰,
    誰共攜手?
    恨被榆錢,
    買斷兩眉長斗。
    憶高陽,
    人散后,
    落花流水人依舊。
    這情懷,
    對東風,
    盡成消瘦。
    高陽:《史記•酈生列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縣中皆謂之狂生。”他見劉邦時,自稱"高陽酒徒"。"高陽"之人即指游燕時的狂朋怪侶。‚注:榆錢:榆樹早春未生葉時先開花,果實不久成熟,名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
    5.下列對這首宋詞上闋內容的鑒賞,不準確的兩項是()(5分)
    A.傍晚時分,初夏的涼風拂過,吹動了重重簾幕,主人公在這寂寂的環境中獨處。
    B.“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寫黃鶯飛來,驚動枝上的花瓣紛紛下落,表現了詞人內心煩躁凌亂。
    C.“海棠經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寫經雨的海棠已經開放到最鮮艷最鼎盛的時刻,也暗示著盛極而衰、即將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闋最后三句略略點明題意,這清明時節美麗的春光又輕易流逝,有一種“無計留春住”的嘆惋。
    6.結合下闋內容,具體賞析詩人的有哪些傷春意緒?(6分)
    【答案與解析】
    5.選AB。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分析與鑒賞能力。先理解詩句大意,注意結合上下語境。上闋著重描寫暮春景象。A項,上闋起三句描述了一個具體環境,時間是暮春白晝,地點是閑靜小院,氛圍沉寂清幽。B項“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寫雨停雨霽,黃鶯飛來,枝上的花瓣仿佛被驚動而繽紛下落,落紅點綴綠徑,色彩斑斕,猶如織鋪地,故曰“輔繡”。這里體現詞人觀察細密,用筆工致,使暮春景物變活,極具匠心,表現了暮春的凋零殘敗而又清新紅艷。雖清新紅艷但終將凋零,與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說這里詞人“煩躁凌亂”不準確。
    6.①春來懶事游宴。雖然“好景良辰,風光滿目”,只因無人攜手同樂,于游燕之事就意懶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歡,春愁之長之深。自有榆錢以來,所“買”得者是“兩眉長斗”,因愁苦而雙眉緊鎖。③因循歲月,蹉跎時光。酒侶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這一年又是這樣。④結尾三句寫自己因春消瘦,總收全文。(前三點每點2分,最后一點1分,具體酌情給分)
    本題考查分析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關鍵是要吃透詩詞大意。注意詞體的一個特點是講究鋪敘,基本上一個句號對應一個內容層次。學生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可依次提煉答案。“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斗”有些難以理解,應根據上下語境推出大意,似是用典亦未可知。
    十、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4~15題。
    減字木蘭花•暮冬雜詠
    清•史惟圓
    寄愁天上,
    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時,
    散作春檐夜雨絲①。
    埋憂地下,
    移卻南山成曠野。
    根蔓牽章,
    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
    14、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寄愁天上,埋憂地下”,作者借用來作詞的起拍與過片,成為詞的主旨。也為這首詞定下了基調。
    B.“石破多時”化用了李賀詩“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以愁思比雨絲,思與絲諧音。
    C.愁,本無形體,卻可以“寄”,這是化抽象為具體,他的愁多得無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納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長恨歌》中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
    E.最后一句是說,作者身處在曠野之中,看著眼前的蔓草,悲從中來,驅車任意行走,直盡頭。
    15.本詞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全詞又是如何表現這個字的?請簡述。(6分)
    【答案與解析】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處曠野,詩中只是比喻的說法,是一種想象)
    15、本詞是圍繞“愁”(或“憂”)來寫的(1分);上闋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見的愁把天空都撐破了,極寫愁思之深;(2分)下闋化抽象為具體,憂比喻成春草,由于憂多,只好移卻南山,變成平坦遼闊的曠野,把無邊無際的憂深深地埋下去。(2分)

    十一、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
    君不聞胡笳聲最悲?
    紫髯綠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猶未了,
    愁殺樓蘭征戍兒。
    涼秋八月蕭關道,
    北風吹斷天山草。
    昆侖山南月欲斜,
    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將送君,
    秦山遙望隴山云。
    邊城夜夜多愁夢,
    向月胡笳誰喜聞?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A.開始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與“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結合,渲染異域情調,同時用“樓蘭征戍兒”的“愁殺”來襯托胡笳聲音之悲。
    B.中間四句,將胡笳之聲與邊地的荒涼冷落情景結合起來,寫出了邊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聲倍增其悲。
    C.“秦山遙望隴山云”,是指顏真卿走后對詩人的懷念,但云遮霧障,望而不見,流露出一絲悵惘,正與胡笳的悲聲一致。
    D.最后一句以問句作結,意思并沒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著“不喜聞”而不得不“聞’’之意。這些深長的余味,給全詩增加了悲壯的氣氛。
    15.這首詩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表達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7分)
    【答案與解析】
    14.C(是詩人對顏真卿走后的懷念)
    15《白雪歌》描繪了西北邊塞奇異的風光,流露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表現出戍邊將士及詩人蔑視困難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3分)
    16《胡笳》以胡笳聲音的悲苦來刻畫邊關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從對悲壯的胡笳聲的描寫中,表現了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十二、閱讀下面宋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
    行香子
    (宋)秦觀
    樹繞村莊,
    水滿陂塘。
    倚東風、
    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
    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
    李花白,
    菜花黃。
    遠遠圍墻,
    隱隱茅堂。
    飏青旗、
    流水橋旁。
    偶然乘興,
    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
    燕兒舞,
    蝶兒忙。
    3.下列關于這首宋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詞上闋定點取景,以村莊為中心描寫四周景物,寫出了詞人所見的爛漫春光。
    B.本詞下闕與上闕相似,定點觀察,寫出了圍墻、茅堂、橋、流水等意象,表達了作者喜愛之情。
    C.本詞著力表現了清新自然、絢麗多彩、充滿生機的農家田園景象。
    D.正如詞人“倚東風、豪興徜徉”,本詞主要表現了詞人意興豪邁、曠達灑脫的情懷。
    4.請賞析這首詞的語言特色。(6分)
    【答案與解析】
    3.選BD。本題主要考察詩歌內容與情感的分析與鑒賞能力,也涉及到詩歌藝術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準確解讀詩歌內容。B項,下闋移步換景,以行蹤為線索由近到遠,動靜相間,風光如畫。結合整首詞內容,“豪興”是說明詞人游興正濃,“徜徉”是閑庭信步,與下闋“偶然乘興”相呼應,主要表現詞人享受田園風光時內心的快意與輕暢。“意興豪邁”“曠達灑脫”概括不準確。
    4.①通俗生動,樸素清新、質樸自然。“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如同口語,生動自然。寫景如“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簡單鮮明又顯出農家本色。②用詞準確。“倚東風、豪興徜徉”,“豪興”點明心情,“倚”“徜徉”則寫出詩人怡然自得的神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啼”“舞”“忙”與三個動物的活動特地安靜相對應,寫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齊,格調輕快。本詞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輕快流暢。(每點2分,注意要點+實例)
    本題考查詩歌語言的分析與鑒賞能力。要結合詩詞大意感知詩歌的語言特點。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詞語點出,再結合詩句作具體實例。詩歌的語言特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放筆婉約、簡練生動、抑揚頓挫等。
    十三、閱讀下面這首詞,請回答1、2兩題(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萬樹清
    猿和風聲落檻邊。
    鼠窺人影過燈前。
    亂書翻盡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
    年年年節惜華年。
    可堪身滯海南天。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落”把看不見的聲音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風和猿聲兩意象疊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獨坐的凄涼。
    B.“窺”“過”燈前,寫出了鼠的無懼詩人,頗有它乃此間主人的感覺,益發表現出詩人客居外鄉之感。
    C.“亂書翻盡”是細節描寫,表現的是詩人對不能回家的憤怒之情,是一種發泄行為。
    D.本詞表現出一種“客的意識”,即孤單、寂寞的異鄉飄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寫出了身處極遠之地,作者身處外鄉,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節惜華年”如何斷句?三“夜”與三“年”重疊有何妙處?(6分)
    【答案與解析】
    1.CE(C非憤怒,而是無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魯迅詩云:敢有歌吟動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2.①斷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節/惜華年(2分);②“夜”與“年”疊詞,既形象地傳達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達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華已經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

    十四、古代詩歌閱讀(11分)
    減字木蘭花·暮冬雜詠
    史惟圓
    清寄愁天上,
    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時,
    散作春檐夜雨絲①。
    埋憂地下,
    移卻南山成曠野。
    根蔓牽章,
    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 “寄愁天上,埋憂地下”,作者借用來作詞的起拍與過片,成為詞的主旨。也為這首詞定下了基調。
    B.“石破多時”化用了李賀詩“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以愁思比雨絲,思與絲諧音。。
    C.愁,本無形體,卻可以“寄”,這是化抽象為具體,他的愁多得無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納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長恨歌》中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
    E.最后一句是說,作者身處在曠野之中,看著眼前的蔓草,悲從衷來,驅車任意行走,直盡頭。
    2.本詞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全詞又是如何表現這個字的?請簡述。(6分)
    【答案與解析】
    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處曠野,詩中只是比喻的說法,是一種想象)
    2.本詞是圍繞“愁”(或“憂”)來寫的(1分);上闋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見的愁把天空都撐破了,極寫愁思之深;(2分)下闋化抽象為具體,憂比喻成春草,由于憂多,只好移卻南山,變成平坦遼闊的曠野,把無邊無際的憂深深地埋下去。(2分)

    十五、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闋范侍御
    李白
    我覺秋興選,
    誰云秋興悲?
    山苷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
    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
    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
    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
    雁沒青天對。
    相失各萬里,
    茫然空爾思。
    14.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本詩標題交代了時間“秋日’’、地點“魯郡堯祠亭”、人物“杜補闕”“范侍御”及事件“宴別”。
    B.詩開頭兩句“我覺”、“誰云”前后對照,以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體現李白的藝術個性,一“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
    C.三、四兩句交代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與后文“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共同營造了一種落寞凄清的氛圍。
    D.送別宴會上大家開懷暢飲,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別宴上的熱烈場面。
    E.此詩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
    15.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答案與解析】
    14、AE。B“‘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有誤。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闊大疏朗。D“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有誤,此處主要為正面描寫。
    15、①樂觀、曠達。(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
    ②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離別的愁緒。(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 古詩鑒賞題一、古詩詞鑒賞(11分)浣溪沙?洞庭張孝祥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注]①紅蓼,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8.請選出下列對詩歌鑒賞最恰當的項(?)(??)(5分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