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歌鑒賞表達技巧——修辭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等。
    ⑶、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常見的修辭手法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設問、反問、反復、互文等。鑒賞修辭手法要辯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其對塑造形象、表現感情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長亭送別》中“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如《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劉頒《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3、夸張 夸張即故意夸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夸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長亭送別》中“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聽得到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等。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或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征,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復用字;.寬對要求不那么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
    9、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于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煉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于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等
    10、排比 排比是一種最常見的修辭。它是用三個或三個以上音節數目和結構類型相同或相近、語言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短語和句子排列起來的表達方式。排比修辭簡潔而富有節奏,整齊統一的語句格式,讀起來既構成了一種和諧的整齊美,又增強了語勢的作用。如《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1、1雙關 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雙關的修辭手法,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晴”即“情”義;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絲”即“思”的意思等。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詩詞創作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段。它通常是指對前人的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當,可以增加詞的容量,增強詞的表現力,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如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其中“東籬”就是暗用了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典;辛棄疾詞《永遇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姜夔的《揚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詩句等
    13、象征 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二、【高考試題】
    1、【08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答案】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象、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評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這首詞“新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修辭巧妙,用語綺麗,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送春歸”“和春住”。想象別致,意蘊生動。如“眉眼盈盈處”“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3、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淀:即藍靛,藍色染料。
    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
    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
    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三、總結
    (一)在高考語文試題中,修辭是一項重要的測試內容。《考試說明》要求:“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所以高考對修辭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試題類型結合在一起。而與詩歌鑒賞的聯合,一直是一個常見題型。其命題方式主要有兩種形式:
    1 、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題方式比較直接,題干中直接涉及修辭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兩種:
    (1)、辨認并具體分析詩句中常見的修辭方法。例如2005年高考全國甲卷《春行即興》第1小題:這首詩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對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的分析。例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望廬山瀑布》15小題: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長如白練飛” 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2、隱性考查。有的高考詩歌鑒賞試題,題干上并沒有出現修辭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卻體現了修辭手法,考查的比較隱蔽,具體表現在:
    (1)、通過煉字考查修辭。
    (2)、通過意象考查修辭。
    (3)、通過詩句考查修辭。
    (4)、通過不同版本的評點考查修辭。

    (二)解答此類試題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注意區分以下幾種相近修辭格的不同點,以便準確答題。
    ⑴借喻與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間的相似點,后者強調事物間的相關點。
    ⑵比喻與象征:比喻常限于詩歌局部,而象征帶有全局性。
    ⑶ 對偶、排比與對比:對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齊,一般為兩句;排比強調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為三句,這兩者均側重形式,而對比意在比較兩者的好壞等,側重內容。 ⑷設問與反問:前者是自問自答;反問是問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問句之中。
    2、掌握詩歌中常見修辭格的表達效果,并結合詩歌答題。(詳見【知識歸納】)
    當然,對于修辭表達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空洞的理論,還應該回歸到具體的詩歌中,結合詩歌中的具體詩句加以詳細賞析。
    3、注意詩歌的隱性考查。也就是我們在分析煉字、意象、詩句以及不同版本的優劣時,不妨從修辭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題時丟分。
    (三)答題思路
    賞析修辭方法: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四、鞏固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 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參考答案】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云”,“風景”比為“箭”等;③夸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夸張的方法。

    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一③題。(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釋: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車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①《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1分)
    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海棠 (宋)蘇軾         牡丹花 (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
    【參考答案】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后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

    5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興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
    【答案】修辭方法:對偶。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6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8分)
    望廬山瀑布李白 廬山瀑布  徐凝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2分)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
    【答案】夸張,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
    *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