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代詩歌試題答題思路及步驟

    古代詩歌鑒賞知識體系(三)
    ——答題思路及步驟
    考點一:形象鑒賞
    考點闡釋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文學作品的形象對詩歌來說就是意境,既傾注著詩人的審美傾向,也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即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形象”。它對敘事詩歌來說,“人”“事”就是形象;對于抒情詩來說,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對于寫景狀物的詩歌來說,詩歌中的“景”“物”就是詩歌的形象。
    1、敘事詩中人物形象鑒賞的思維切入點和答案組織落腳點
    (1)切入點
    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2)答案組織范式
    明確詩中的形象是什么;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形象的意義是什么(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2、寫景詩歌形象鑒賞的思維切入點和答案組織落腳點
    (1)切入點
    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答案組織模式
    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考點二:古代詩歌語言
    一、煉字型鑒賞題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語言鑒賞題
    這種類型設題方式是:(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 “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其答題思路是:(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格式是:總體評價+結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內容上的藝術效果+所表現的詩人的感情。
    三、關鍵字詞賞析題
    一詞領全詩型鑒賞題
    設題方式:1)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考點三:思想內容
    思想內容主要是指詩歌的立意;古人云:詩言志。“志”是指志向、報負、愿望、情懷等。一般地說,唐詩重情,宋詩重理。
    (一)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 憂國傷時
    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2、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詞》、白居易《賣炭翁》。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 建功報國
    1、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2、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
    3、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4、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詞頭·赤壁懷古》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如:杜甫《兵車行》
    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鄉懷人
    1、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2、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3、邊關思鄉 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4、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生活雜感
    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2、昔勝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3、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4、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5、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詞頭·明月幾時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長亭送別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2、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二)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在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象,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三)鑒賞古代詩歌的一般步驟。
    A.描寫了什么形象
    B.構成了什么意境
    C.抒發了什么情感表(現了什么人格)
    考點四: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指詩人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于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征寄托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4)風格
    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莊、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別。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軾、龔自珍等。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代表的詩人有杜甫、辛棄疾、陸游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約 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  李白:清新飄逸   杜甫:沉郁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淵明:淡遠閑靜王維:恬淡優美
    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賀:雄渾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郁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這在各種參考書中述說詳備,茲不贅述。
    【常用方法】
    因為表達技巧所涵蓋的內容較為蕪雜,在考查時考生一時不易把握,所以命題者一般不會籠統地要求“鑒賞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而是問得較為詳細,如“鑒賞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對“表達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分辨還不夠清楚)。如果遇到問得比較籠統的題目,考生一定要熟記上面知識網絡中的六個方面,在寫短評時,選擇重點進行評論。
    具體的行文辦法還是先“蓋帽”,然后具體的條分縷析。
    * 古代詩歌鑒賞知識體系(三)——答題思路及步驟考點一:形象鑒賞考點闡釋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文學作品的形象對詩歌來說就是意境,既傾注著詩人的審美傾向,也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即其客觀之“象”與主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