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比較閱讀試題及答案專項練習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 為詩歌的主要意象。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答案:(1)傍晚 西風
(2)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解析:杜牧《齊安郡中偶題》詩標明“偶題”,應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秋風乍起的季節、日已偏西的時候,把偶然進入視線的溪橋上、柳岸邊、荷池塘中的景物,加以藝術剪裁和點染,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蘊藉的畫圖。在作者的妙筆下,心意與詩情是完美地融為一體的。“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兩風”,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表面寫的是綠荷之恨,實則物中見我,寫的是詩人之恨。
楊萬里《暑熱游荷池上》共五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一首。詩的一、一句寫的是,在一個酷熱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飽嘗一陣快風,用“細草搖頭”來襯托自己的心情。詩的二、四句,寫因為自己深感余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愿意露面,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新鮮、輕松,寫的是熱,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兩首詩題材相同,寫法亦相同,不同的是題旨不同,抒發的情感不同,感情基凋不同。答題時就需關注到其中的“同”與“不同”。
二、從命題角度看,可以分為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對詩歌形象的解讀、對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較。如湖南卷的第1小題對柳宗元和李德裕兩詩之中“望”字功用的辨析;第2小題則是對詩歌形象、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較分析。而遼寧卷第1小題是對意象與情感的比較感知;第2小題是對語言進行品味,體會表達效果。
【例二】(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
答案:(1)柳詩之“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更表達出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詩曰“尖山似劍”,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直接抒發了奔迸而出的強烈感情。
解析:柳宗元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進步詩人。早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積極進行政治活動。不幸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之后,又被分發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柳州。《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時所作。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可惜宣宗李忱繼位以后.最終將他竄逐到海南,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登崖州城作》便是他在崖州時所作。兩首詩頗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絕句,作者都是遷謫失意之人,同樣是以山作為描寫背景。然而,兩詩所反映的詩人的心情卻不同,表現手法及意境、風格也迥然不同。
雖然同在遷謫之中,李德裕的處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畢竟還是一個地區的行政長官,他雖思歸不得,但北歸的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否則他就不會乞援于“京華親故”了。而李德裕之貶在崖州這南荒之地,斷無生還之理。正因如此,兩詩的“望”山本質上是不同的。
鑒賞答題之際,可以從題干中對另一詩的解說中得到啟示,從“同”之中的比較,發掘出“異”。
三、從題型設置上,既有單一比較,如天津卷中第2小題“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福建卷第1小題“詩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重慶卷第2小題“‘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北京卷第3小題“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但更多的應是綜合比較,如浙江卷、湖南卷,還有遼寧卷、上海卷。至于比較途徑和目的,可以分為“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但又較多果用“同中求異”這一類型。如遼寧卷的第1小題“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一種什么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還有浙江卷、湖南卷等。
詩歌鑒賞比較閱讀,應當關注以下對比熱點(這也就是命題人常設題作“比”的方面):①詩作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出來的情感;②詩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詩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創設的具體意境;④遣詞的生動、形象、精巧;⑤詩句的前后勾聯照應;⑥修辭手法的功能、作用;⑦詩作結構的總體安排等。還有一些典故的運用、反向襯托的作用等。
詩歌鑒賞比較閱讀應遵守的基本原則.那就是“知同辨異”:“知同”就是發現兩首詩中相同、相似的東西;“辨異”就是分辨兩詩中不同乃至相對、相反的東西。“知同”也好,“辨異”也好,重點都要落實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對比點上去,都要從詩作中找到具體依據。
在平時的訓練中,則應注意以下兩種情況: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對同一題材的吟詠。像杜牧(唐)《過華清宮》與杜常(宋)《題華清宮》的異同比較,暢當(唐)《登鸛雀樓》與王之渙(唐)《登鸛雀樓》優劣的比較。第二,要注意運用相似手法表達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達相同感情的詩作。2001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中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與4首同是寫送別的唐詩進行寫法上的比較,就是這種類型。
詩歌鑒賞比較閱讀訓練題
1、閱讀下面兩首李白的贈詩,回答問題。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注],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中圣:曹魏時徐邈嗜好飲酒,他將清酒稱為圣人,濁酒稱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第一首贈詩中的“風流”在本詩中是什么意思?請結合本詩內容作簡要說明。
答: 。
(2)兩首詩的最后兩句,在修辭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
參考答案:
(1)“風流”一詞在本詩中是灑脫、清高、超凡脫俗的意思。從第二聯寫他青壯年時“棄軒冕”,老年時“臥松云”中可看出;從第三聯的“頻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結合任一聯均可)
(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將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來借指孟浩然本人。后一首則用夸張的手法寫汪倫對自己情誼之深。
2、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回答問題。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寒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1)這兩首詩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處?(寫出兩點即可)
(2)在《寒菊》一詩的“寧可枝頭抱香死”這句中,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為傳神?請簡述理由。
答: 。
(3)兩首詩在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
答: 。
參考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詩,借寫花來表現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書其物,文中對寫作對象的稱謂,前者寫梅不用“梅”字,后者寫菊不用“菊”字。(彭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練書法洗筆,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典故。(2)用得最傳神的一個字是“抱”字,它形象傳神地表現了菊花堅守節操,至死不變的高貴品質。(3)《墨梅》一詩語言通俗明快,瑯瑯上口,近乎口語;《寒菊》一詩語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說“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后者曲言“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3、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回答問題。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從軍行》和《漁家傲》在所寫內容上有什么共同點?
答: 。
(2)《從軍行》和《漁家傲》在寫法上有何異同?
答: 。
(3)兩首詩詞在思想風格上有何不同之處?
答: 。
參考答案:
(1)①兩者都以戍邊為題材。②兩者都表現邊塞生活的艱苦。
(2)①相同處:寫戍邊生活,但卻不從戰爭或戰事的角度寫。②不同處:前一首偏重于寫邊塞生活環境的惡劣,如用“暗”“孤”“穿”這樣的字眼;后一首側重渲染戰士思歸的情緒,下闋尤其明顯。
(3)王昌齡的詩表現出勇于殺敵,不獲全勝不言歸的激越之情,風格豪壯。范仲淹的詞較多地表現了戰士們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盡快回歸家鄉的情緒,在風格上顯得悲壯。
4、閱讀下面王維的兩首詩。回答問題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兩首詩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處?
(2)請分別說出兩首詩在表達技巧方面的特點?
答: 。
(3)在兩首詩中分別找出你認為寫得最傳神的詞或句子。
答: 。
參考答案:
(1)兩首詩都以“空山”為背景,寫出了清幽靜美的意境。足一幅色彩沖淡的山水畫,具有鮮明的畫面感。
(2)《鹿柴》在表達上的特點是“反襯”,以“人語”反襯其靜,用“返景”反襯其幽暗。《山居秋暝》則是運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興。
(3)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閱讀下面兩首詩歌,解答問題: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田園樂
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兩首都寫到了“春眠”,請指出其不同?
答: 。
參考答案:
《春曉》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其實人早已醒了,所以有“處處聞啼鳥”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懸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鬧”的“鬧”字來表現。《田園樂》最后才寫到春眠,花落鶯啼反襯山客的居處和心境越加寧靜,其意境主要在“靜”上。
6、閱讀下面三首關于項羽的詩,完成(1)、(2)兩題。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荊,但對項別評價的角度并不一樣,他們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2)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
。
參考答案:
(1)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答案:(1)傍晚
二、從命題角度看,可以分為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對詩歌形象的解讀、對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較。如湖南卷的第1小題對柳宗元和李德裕兩詩之中“望”字功用的辨析;第2小題則是對詩歌形象、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較分析。而遼寧卷第1小題是對意象與情感的比較感知;第2小題是對語言進行品味,體會表達效果。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登崖州城作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三、從題型設置上,既有單一比較,如天津卷中第2小題“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福建卷第1小題“詩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重慶卷第2小題“‘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北京卷第3小題“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但更多的應是綜合比較,如浙江卷、湖南卷,還有遼寧卷、上海卷。至于比較途徑和目的,可以分為“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但又較多果用“同中求異”這一類型。如遼寧卷的第1小題“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一種什么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還有浙江卷、湖南卷等。
詩歌鑒賞比較閱讀訓練題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注],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回答問題。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3、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回答問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參考答案:
(1)①兩者都以戍邊為題材。②兩者都表現邊塞生活的艱苦。
4、閱讀下面王維的兩首詩。回答問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5、閱讀下面兩首詩歌,解答問題: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6、閱讀下面三首關于項羽的詩,完成(1)、(2)兩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參考答案:
(1)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