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試題出錯原因及應對方法
在做詩歌鑒賞題的時候,出現的錯誤有很大的相似性,現總結如下,旨在希望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第一,從注釋破解難點。對詩歌鑒賞題給出的注釋,學生關注不夠,在答題的時候沒有把它考慮在其中。
例1.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
貧女(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韜玉:應進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來田薦其為工部侍郎。
本詩題為“貧女”,寫的僅僅是一個貧女嗎?請結合全詩及注釋分析一下詩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寫作方法。(不少于80個字)
在這個題目中,如果我們不看注釋,這首詩的立意可以有多種理解,完全可以理解為通過這一女子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苦難和地位低下,在具體的練習中有不少的學生就是這樣答的。注釋在考試中,除了對原作的解釋外,還是一個重要的出題點。在注釋中包含著重要的信息,像這道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秦韜玉的身世和經歷中,我們就應該理解出題者的意圖了,就是以貧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從題干得到啟示。題干要求中的關鍵詞被遺漏。如例1中對字數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試的時候,你的字數不夠,這就是一個明顯的減分點。再如,對題干中的“哪些”和“哪個”(或“哪種”),沒有分清,導致考試的時候,答題丟掉了得分點。
第三,從題目認識對象,從作者了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學生對作者本身沒有好好考慮,導致失分。
例2.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窅(yǎo)
請結合李白的生平分析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這是一首樂景樂情,詩意淡遠的寫景詩。詩人寫道:有人問我為什么獨自居住在這偏僻幽靜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沒有回答。因為我喜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隨著潺潺的流水漂向遠方,我真疑似來到了人間仙境。
在解題中,不少學生沒注意到李白這一關鍵點,所以,他們把答案寫為:抒發了作者要隱居的思想感情,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結合李白的生平。李白的一生的思想,是介于儒釋道三家之間,始終在入仕和出仕之間,所以,李白的一生是不會歸隱的,只是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罷了。因此,雖然有的題目沒有出現作者的生平和經歷,但如果這是一位很著名的詩人,也要關注到作者的有關情況,否則,就要把題意理解答偏了。
第四,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干得到啟示。有的學生在理解詩歌的時候,沒有對詩歌進行理解,就把詩歌當成了用典。
我們再看例2,有的學生把詩中的“桃花”,看作是用典,認為這里的“桃花”是用的《桃花源記》里的典故。這樣的理解其實仍然是沒有對題干進行認真分析。
第五,從首聯找到特點,把握體式。有的學生把寫景詩中的意象盲目的當成象征義。
例3.全詩寫“雪”巧妙自然,別具一格,說說詩歌是怎樣寫“雪”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有的同學把它看成了托物言志的詠物詩。把詩中“竹”字,當成了象征義,即清高和高潔的象征。這樣,他們把詩歌的主旨理解為反映了社會對忠良的迫害,完全曲解了詩歌的原意。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這里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
那么,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確定詩歌用的意象的象征義呢?我認為,一般情況下,在托物言志類的詠物詩中,意象才最容易成為象征義,而其他類的詩歌中,意象一般不會是象征義。
第六,答題要全面、具體。學生在答題的時候,答題不全或不點題。
答題的時候盡量做到全面、具體,做必要的分析。如例1中要求“指出其寫作方法”,不要僅答出比喻或雙關等手法,不做具體的分析,得分是很低的。其實,只要不是蒙的,那么,你就對詩歌的寫作手法是理解的,結合詩句分析也就行了,得個理想的分數是理所應當的。再如例3題干中的要求是“全詩寫‘雪’巧妙自然,別具一格,說說詩歌是怎樣寫‘雪’的?”(因前面沒有用到這個題目,所以,在前面沒有寫出)有的學生在答題的時候,答出了在視覺和聽覺對雪的描寫,但沒有答出總括性的話語“側面描寫”,所以,給閱卷的老師們一種綜合能力不強的感受。因此,學生在答題的時候要盡量向前走一步。
第七,做到不引文不答題。
不少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答得不到位,在這里給大家一種建議,那就是不引文不答題。在答題的時候,把你的理解和詩歌中的關鍵字、關鍵詞或關鍵句放到分析中,這將極大地增強制訂的答案的規范性。
古詩詞試題答題方法步驟及答題模式
古詩詞答題方法和步驟
(1)根據賦分,確定答點,先總(概括知識點)后分(分析闡釋),綱舉目張。抓住古詩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所有的古詩不管怎么設題,都要回到“景”和“情”上來,即:用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點,與情有什么內在關系(表現手法)。
(2)比較閱讀類的解題: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作手法,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情感、表達技巧)求同,析異;既要有總體分析,又要有具體分析。
(3)理解文意是關鍵,參悟意象是手段,情景關系情為主,緊扣詩題析通篇。
(4)做到不引文不答題。答題時,一定把理解和詩歌中的關鍵字關鍵詞或關鍵句放到分析中,這將極大的增強答案的規范性。
鑒賞口訣:①從題目認識對象,②從字面讀出感覺,③從注釋破解難點,④從作者了解背景,⑤從原作找到根據,⑥從題干得到啟示,⑦從首聯找到特點,⑧從尾句參透主旨,⑨從景物把握情感,⑩從意境洞察心胸。
運用答題模式
1.對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分析:這首詞描寫了一位思婦,即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滿了“離恨”,明知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著樓上的闌干(欄桿)遠望,足見其情之癡絕。
2.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分析: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而統觀全詩,詩中的菊花寓意是當時社會上懷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
3.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過什么+抒發(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通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4.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樣的感情。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秋晚山景,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后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5.對關鍵字的品位回答: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分析“鬧”字:“鬧”字以動寫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濃烈氣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機勃勃的美妙境界。
6.對表現手法的賞析回答:手法+表達作用。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詞上闋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闋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詞的字里行間。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古詩詞試題答題方法步驟及答題模式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上一篇:秦觀《江城子》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白《贈孟浩然》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 在做詩歌鑒賞題的時候,出現的錯誤有很大的相似性,現總結如下,旨在希望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第一,從注釋破解難點。對詩歌鑒賞題給出的注釋,學生關注不夠,在答題的時候沒有把它考慮在其中。例1.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貧女(秦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