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鑒賞之幾種常見的抒情方法及專項試題練習答案

    1.常見的抒情方法
    古詩常見的抒情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考查重點,主要有: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③借事抒情,④借人抒情,⑤用典抒情,⑥借古諷今,⑦借議抒情(寓情于理)。
    另外,像襯托對比、虛實結合、聯想想象以及對寫法、無理而怨等手法,也屬于抒情方法。應該說,它包括表達技巧中的幾乎所有的表現手法。但要注意:一些寫景技巧,如動靜結合、正側結合、多感官結合,又如個別修辭手法,它們都與表達情感關聯性不夠緊密而直接,一般不在抒情方法的知識系列中。
    邊練邊悟1 指出下列詩句所用的抒情方法。
    (1)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借景抒情)
    (2)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托物言志)
    (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直接抒情)
    (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借事抒情/對寫法)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6)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典抒情/對比)
    (7)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借事抒情/細節描寫)
    (8)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用典抒情)
    (9)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無理而怨)

    2.兩類易混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與借物抒情
    ①借景抒情。這是古詩最重要的表現手法,也是最重要的抒情方法。雖說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幾種形式,但從高中復習的實際看,都可叫借景抒情。高考對它的考查,不只是在判斷上,更是在景與情的關系和所要抒發的情感上。借景抒情中的景與情的關系主要有三種:哀景哀情、樂景樂情、樂景哀情(這時多答成“反襯”)。理清了關系,才有助于理解所要抒發的情感。
    邊練邊悟2 (2008·山東)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 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闋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上闋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賞析 該詞描寫春歸之景,以惜春之懷,發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再寫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么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作者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并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桿,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謁金門》“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緊接著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暉”,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愛賞只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變成了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一種理性之處理了。而從“手撚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暉”,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充分體現了秦觀詞出于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邊練邊悟3 (2013·廣東)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宋]張炎
    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云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
    注 ①勞勞:遙遠。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濱設祭。③賣餳:清明前后賣糖粥。④蘇堤:作者家鄉杭州的名勝,以柳聞名。
    作者在詞的上片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答: 
    答案 先寫因笛聲引起思鄉之情,奠定思鄉的情感基調;然后寫眺望故鄉而不得;再寫眼前之景,燕子覓食、筑巢,雨中梨花,思鄉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 先由下片“故鄉惟有夢相隨”一句得出這首詞表達的感情:思鄉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寫到的意象——樓上笛聲、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從中分析是如何表現思鄉之情的。
    賞析 這是一首明寫客中思家實則蘊含作者故國之思的小令。
    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含情。起首寫因笛聲撩人心魄而引起思鄉之情。次句“山前水闊暝云低”,寫作者因聞笛而起故鄉之思,不禁引頸往故鄉方向眺望,然而卻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這一畫面在縷縷凄惻的笛聲中推出,更給人一種壓抑、低沉的感覺。所謂景語亦即情語。在這兩個畫面的背后,讀者似亦可窺見作者此時的心境。三、四句繼續寫眼前所見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斷梗漂萍,隨波逐流。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現。
    “最是過變不可斷了曲意。”(《詞源》)下片側重抒情,將上片壓抑在畫面背后的愁緒直抒而出。過片前三句寫自己對故鄉的懷念。“修禊”“賣餳”均為古代民俗,作者將兩個節日名列出,我們似可看到飄零異鄉的游子正扳著手指算著臨近的故鄉節日。“故鄉惟有夢相隨”,一個“惟有”道盡了作者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深深苦衷。也許寫自己在夢中對故鄉的思念,尚未能盡意,接下便以具體的動作寫自己的思鄉情懷: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緒無法排遣,漫步江頭,折得一枝新柳歸來,雖非故鄉蘇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動思鄉之愁了。楊柳原為離別的象征,遠離故鄉折柳,實徒增煩惱。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這種方法多指詠物詩的整體表現手法,有時,非詠物詩也用此法。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考生會把它與借景抒情弄混。其實,它們有明顯的不同,同是抒情,一個是借物,一個是借景。一個所借之物是物品,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觀事物;一個所借之景是自然風景;一個所借之物,是主體式、單獨的;一個所借之景,是眾多的,無主體的。

    邊練邊悟4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玉樓春
    歐陽修
    去時梅萼初凝粉,不覺小桃風力損。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歸期無定準。  欄干倚遍重來憑,粉淚偷將紅袖印。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
    試分析下片畫線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答: 
    答案 借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鵲多次誤傳喜訊,表達了自己久盼不歸的失望,從側面體現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動人。
    賞析 這是一首寫閨情的詞作。上片通過寫景表現時光的流逝,來烘托心中的閨思;下片通過人物行為表現對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實。
    上片從分手的時候寫起。“去時梅萼初凝粉,不覺小桃風力損。”“萼”,花萼,花瓣下的一圈綠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開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現出雛形。“小桃”,桃花的一種,開花在舊歷正月,梅花開后。“損”,傷,這里指桃花被風摧殘而凋謝。這兩句話是說,分手的時候梅花剛要長出花蕾,不知不覺桃花也已經凋謝。“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歸期無定準。”這兩句是說,開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經凋落,你因為什么事還確定不了歸來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寫心上人久不歸來,閨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兩句具體描繪相思之情。“欄干倚遍重來憑,粉淚偷將紅袖印。”“欄干倚遍”說明登高盼歸之多,而“重來憑”表現出相思之深、之切。“粉淚偷將紅袖印”,是說擦拭眼淚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現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態,將情感寫得很含蓄。結尾由盼心上人轉而怨恨蜘蛛、喜鵲:“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蜘蛛”,這里指一種小蜘蛛,即俗傳報喜的喜蛛。俗傳喜鵲能報喜訊,所以有“喜鵲登枝”之說。這兩句是說蜘蛛和喜鵲已多次相見,但心上人始終未歸,真是誤人不淺,像這樣的不講信用怎能讓人相信。不怨人不歸,而怨蜘蛛、喜鵲“無憑”,無理而妙。
    (2)借古諷今(喻今)與用典抒情
    借古諷今主要指詩人借助歷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諷刺現實,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詩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詩文詞句來抒情。前者主要指詠史詩的整體表現手法;后者主要指具體的詩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詠史詩才有的。

    邊練邊悟5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念奴嬌·登多景樓
    陳 亮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注 ①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興和議后,南宋統治者欲以“長江為界的南北定勢”為借口,放棄北伐,茍安江左。陳亮堅決反對。②中流誓:這里引用的是祖逖統兵北伐,渡江擊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兒破賊:淝水之戰時,謝安之侄謝玄等擊敗苻堅大軍,捷報送達,謝安方與客下圍棋,看書畢,默然無語,依舊對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
    (1)請簡要分析這首詞是怎樣運用借古喻今的表現手法的。
    答: 
    (2)這首詞下片畫線句運用了哪兩個典故?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詞的上片借批判東晉統治者偏安江左,來譴責南宋統治者不圖恢復中原,同時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完全是只求茍安的“門戶私計”,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騙性。
    (2)兩個典故:祖逖中流擊楫、謝玄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的故事。
    作用:勸勉南宋當權者,希望他們堅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勢,長驅千里,掃清河洛,盡收故土,表達了作者必勝的樂觀信念。
    賞析 開頭兩句,凌空而起。撇開登臨感懷之作,先寫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筆揮灑,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樓極目四望,不覺百感交集,可嘆自己的這番心意,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夠理解呢?因為所感不止一端,先將“此意”虛提,總攝下文。
    接下來兩句,從江山形勢的奇險引出對“天限南疆北界”主張的抨擊。“鬼設神施”,是形容鎮江一帶的山川形勢極其險要,當時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茍且偷安,將長江作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擊的,正是這種藉天險以求茍安的主張。“渾認作”三字,亦諷亦慨,筆端帶有強烈感情。
    “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做出”一語,表達了作者目擊山川形勢時興會淋漓的感受。在作者看來,山川形勢足以北向爭雄,問題在于統治者缺乏爭雄的遠大抱負與勇氣。因此,下面緊接著就借批判六朝統治者,來揭示現實中當權者茍安論調的思想實質:“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前一句是憤慨的斥責與質問,后一句則是對統治者劃江自守的茍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來這一切只不過是為少數私家大族的狹隘利益做的打算!
    “因笑”二字,承上片結尾對六朝統治者的批判,順勢而下,使上、下片渾然一體。前三句用“新亭對泣”的故事,“王謝諸人”概括東晉世家大族的上層人物,說他們空灑英雄之淚,卻無克服神州的實際行動,借以諷刺南宋上層統治集團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辭,而無北伐的行動。“也學英雄涕”,諷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這是對統治者“只成門戶私計”的進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謂誅心之筆。到這里,由江山形勢引出的對當權者的揭露批判已達極致。下面轉而承上“爭雄”,進一步正面發揮登臨意。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中流誓”,是祖逖統兵北伐,渡江擊楫而誓的故事。這幾句詞情由前面的郁憤轉向豪放,意氣風發,辭采飛揚,充分顯示出作者豪邁爽朗的胸襟氣度。
    “小兒破賊”見《世說新語·雅量》。淝水之戰,謝安之侄謝玄等擊敗苻堅大軍,捷報送達,謝安方與客下圍棋,看書畢,默默無語,依舊對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強對”,強大的對手,即強敵。到這里,一開頭提出的“今古幾人曾會”的“此意”已經盡情發揮,全詞也就在破竹之勢中收筆。

    邊練邊悟6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王 維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注 ①王維詩集中有《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其中述及胡居士“床上無氈臥”等貧困境況,與此詩尾聯以袁安喻胡某者相合。②寒更:指更鼓。箭:古代計時器,上有時間刻度,置于漏壺中,漏水不斷下滴,箭上的時刻隨之漸次顯露,打更的人即據此報更。③袁安:東漢汝南人,住洛陽。一次大雪盈丈,洛陽令外出巡查,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④翛(xiāo)然:無所牽掛貌。
    尾聯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用典。作者看到大雪而想起胡居士,并將胡居士比作袁安,表達了對胡居士的思念。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雪中思友的詩,表達出對友人深切的關懷。前六句寫山居的靜寂、雪景的清幽,結尾處的對雪懷人之情,就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自然地觸發出來。
    頷、頸兩聯是寫雪景的名句。頷聯,作者先從聽覺著筆,寫他夜里隔著窗子聽見風吹動竹子的聲響;接著寫眼睛所見:清晨開門一看,才發覺皚皚白雪已鋪滿了山頭。“風驚竹”有聲,“雪滿山”有色,境界空闊,又緊扣著作者隔窗“聽”和開門“看”的動作、神態,一驚一嘆的內心感受,這就使人如臨其境。頸聯,“灑空”二字摹寫動態,描繪雪花紛紛揚揚、漫空飛舞之態;“積素”二字寫靜,表現出地面上已積起厚厚的一層白雪。“深巷靜”“廣庭閑”則渲染雪夜里深巷、廣庭環境的清寂,傳達出作者的心境。作者通過“驚”“滿”“靜”“閑”四個動詞和形容詞,細致地表現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緒變化。
    * 1.常見的抒情方法古詩常見的抒情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考查重點,主要有: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③借事抒情,④借人抒情,⑤用典抒情,⑥借古諷今,⑦借議抒情(寓情于理)。另外,像襯托對比、虛實結合、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