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之分析詩句在詩歌中結構中的作用
詩句在詩歌中結構中的作用
詩人將詩歌的章法結構歸結為“起”、“承”、“轉”、“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轉”就是轉句,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合”則是結句,往往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
1、“起”
近體詩的起句為一詩之首句或者首聯,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統帥全詩內容,奠定感情基調,渲染氣氛、營造某種氛圍,
詞和曲的起句,因為詞牌或者曲牌與內容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情況較為復雜。
1)造勢:開門見山,直陳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詞的主旨或概括詞的內容。單從詞句上看似乎平淡無奇,實似引弓待發,往往筆鋒一轉,便如懸崖飛瀑,一瀉而下,稱之為“造勢”。
2)造境:由寫景入手,先造出一個切合主題的環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敘事,帶出詞的主體部分來,稱之為“造境”。
3)造思:先設一問,或點出題意,或造一懸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語形式引出詞的主體。這是詞人常用的一種開頭方式,是渭“造思”。有時,先用一個反問句,明退暗進,隨即把正意推出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1)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
承句或聯與“起”句語意關聯極為密切。它不是對“起”句簡單的重復,而是“起”句的延續、深化,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佐證。在結構上,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或聯多為寫景或事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轉”
“轉”是指結構上的轉折,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如杜甫《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頷聯寫景轉而抒情,盡情抒發自己羈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臺的孤獨。關注“轉”句,能使我們盡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們體察詩歌主旨的重要線索。所以詩歌的“轉”句最為關鍵,而詩歌命題也常在“轉”句上做文章。
“轉”在詞稱為“過片”。詞多數分為上下兩片,它們是表現同一主題的兩個層次;下片的開頭部分,稱之為過片,起過渡連接的作用。過片有時表現上下片表達方式的變化;有時表現上下片文意并列,內容上發生變化,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過片為橋,下片首緊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貫通一氣;有時表現為上下片為一總一分關系;有時上片尾句以問句作結,而下片雖未直接回答,但內容實際上是就問題而發,呼應上文的。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4分)
【參考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照應開頭、照應題目的作用。從內容上說,“合”句是我們了解詩人感情、解讀古詩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詞的結尾,往往是點睛之筆。既要收住全文,又能發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詞人姜夔總結了幾種結尾的方法:“詞意俱盡”,點明主題;“詞盡意不盡”,耐人尋味。
5、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詩人將詩歌的章法結構歸結為“起”、“承”、“轉”、“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轉”就是轉句,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合”則是結句,往往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
1、“起”
近體詩的起句為一詩之首句或者首聯,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統帥全詩內容,奠定感情基調,渲染氣氛、營造某種氛圍,
詞和曲的起句,因為詞牌或者曲牌與內容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情況較為復雜。
1)造勢:開門見山,直陳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詞的主旨或概括詞的內容。單從詞句上看似乎平淡無奇,實似引弓待發,往往筆鋒一轉,便如懸崖飛瀑,一瀉而下,稱之為“造勢”。
2)造境:由寫景入手,先造出一個切合主題的環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敘事,帶出詞的主體部分來,稱之為“造境”。
3)造思:先設一問,或點出題意,或造一懸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語形式引出詞的主體。這是詞人常用的一種開頭方式,是渭“造思”。有時,先用一個反問句,明退暗進,隨即把正意推出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1)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
承句或聯與“起”句語意關聯極為密切。它不是對“起”句簡單的重復,而是“起”句的延續、深化,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佐證。在結構上,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或聯多為寫景或事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轉”
“轉”是指結構上的轉折,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如杜甫《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頷聯寫景轉而抒情,盡情抒發自己羈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臺的孤獨。關注“轉”句,能使我們盡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們體察詩歌主旨的重要線索。所以詩歌的“轉”句最為關鍵,而詩歌命題也常在“轉”句上做文章。
“轉”在詞稱為“過片”。詞多數分為上下兩片,它們是表現同一主題的兩個層次;下片的開頭部分,稱之為過片,起過渡連接的作用。過片有時表現上下片表達方式的變化;有時表現上下片文意并列,內容上發生變化,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過片為橋,下片首緊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貫通一氣;有時表現為上下片為一總一分關系;有時上片尾句以問句作結,而下片雖未直接回答,但內容實際上是就問題而發,呼應上文的。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4分)
【參考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照應開頭、照應題目的作用。從內容上說,“合”句是我們了解詩人感情、解讀古詩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詞的結尾,往往是點睛之筆。既要收住全文,又能發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詞人姜夔總結了幾種結尾的方法:“詞意俱盡”,點明主題;“詞盡意不盡”,耐人尋味。
5、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 詩句在詩歌中結構中的作用詩人將詩歌的章法結構歸結為“起”、“承”、“轉”、“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轉”就是轉句,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合”則是結句,往往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1、“起”近體詩的起句為一詩之首句或者首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