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兩首登臨詩結構上起承轉合,有著相似之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2.兩首詩的尾聯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請結合作品簡析“愁”的內涵。(4分)

    參考答案
    1.兩首詩都是因樓名而起興,緊扣題目;進而由傳說展開遐想,撫古思今,感慨盛衰變化;接下來回歸對眼前實景的描寫;最后在此基礎之上抒發愁情。
    2.崔詩尾聯寫詩人于日暮時分,目睹江上煙波籠罩,發出“鄉關何處是”的感慨,屬于觸景生情,抒發的是羈旅懷鄉之愁;李詩尾聯寫詩人由浮云蔽日生發聯想,感慨“長安不見”,既是寫景,也是用典,抒發的是憂國懷君之愁。


    二:
    (1)兩首詩的結句都有“使人愁”三個字,請指出兩首詩中“愁”的內容各是什么?(4分)
    (2)兩首詩在構思上有著相似之處,請結合詩作內容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催詩抒發游子飄泊天涯的思鄉之愁;李詩則抒發自己愛國憂國之情和報國無門之愁。
    (2)兩詩首聯都從樓臺命名的傳說落筆,然后展開想象;頷聯通過古與今、幻想與現實的對照,把古今盛衰的歷史變化和人事興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為全詩定下吊古傷今的基調;頸聯則由古及今,極目遠眺,著筆于眼前實景的描繪;尾聯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結。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頗有章法。


    黃鶴樓

    對比賞析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有人請李白題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黃鶴樓》前四句寫登臨懷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黃鶴離開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來,朗朗碧空千百年來只有白云悠悠。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樓,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幾分繁華與熱鬧逝去后的失落與惆悵。詩人圍繞黃鶴樓的由來反復吟唱,似脫口道出,語言俗白,卻一氣呵成,文勢貫通。一座空空的黃鶴樓因而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次尋常的登臨化為追古撫今的慨嘆,白云千載,遐思悠悠。

      《黃鶴樓》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眼前美景如畫,內心鄉愁難抑。“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形象而直觀的描繪:晴朗的大地,遠方漢陽的綠樹歷歷在目;鸚鵡洲上,萋萋芳草如茵。開闊的視野,生機勃勃的明媚風光,作為遠景襯托出黃鶴樓遠眺漢陽、俯瞰長江的挺拔氣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與思鄉的幽怨交織在一起:黃昏的霧靄悄悄地在江心聚集,鄉愁也在詩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氣氤氳,鄉愁依附在飄渺的煙波中。日暮煙波與悠悠白云相照應,形成一個悠遠渺茫的意境。



    二: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 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