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鑒賞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鑒賞

      【詩句】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出處】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意思1】竹林中的小道通向幽靜的 地方,禪房掩隱在花木深處。竹:一作 “曲”。禪房:僧侶的住所。

      【意思2】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靜的地方,禪房在花木深處。 “竹徑通幽處” 亦作 “曲徑通幽處”,后演化為成語 “曲徑通幽”,指彎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靜的地方。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寺廟、亭園等 地花木茂密,小徑通幽的景致。[例]寺 內曲檻回廊,松柏疊翠,還有不少來自 日本的五葉松和櫻花樹,頗有“曲徑通 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葉閏桐 《蘇州寒山寺印象》)

      【全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注釋】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這里指興福寺,南朝時修建。禪(chán)房: 僧人居住的房屋。籟(lài):聲響。鐘磬(qìng):寺院敲鐘表示活動開始, 擊磬表示活動結束。磬,一種用銅或鐵等制成的敲擊器。

      【鑒賞】

      唐代詩人常建(生卒年不詳)作。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江蘇常熟的破頭山,所以又叫破山寺。禪院,即廟宇。

      這首詩詠佛寺禪院,抒發逃避現實的隱逸情懷,思想內容是消極的。但在藝術上,它構思巧妙,造語警拔,興象深微,意境渾融,感染力比較強。

      全詩著眼于表現深幽寂靜的境界,寫得很有層次。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點出游寺時間,表現深山古寺大門的敞朗景象,顯露出禮贊佛宇之情。接著步入幽處,寫禪房環境,“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通過竹叢中的曲徑,草木深處的禪房,顯現出一個幽邃、清寂的意境。這兩句在景色描寫中還揭示一條佛家道理:要達到能領悟妙道的深邃勝境,先得走過一段曲折的路。正因為這一聯寫景引人入勝而又寄寓哲理,受到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贊賞。五、六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從“光”和“影”來寫山水,給人以空明的感覺。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清澈的'水潭使人心湛然空明,塵世雜念滌除凈盡,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這一聯同樣是情景交融,寄寓佛理,發人深思。七八句“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反襯出萬籟俱寂的幽靜氣氛,也很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律詩,但作者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而靈活地變通格律: 首聯用流水對,次聯不對仗,第六句“空人心”用古體句法三平調,使這首詩帶古體的筆調,別具一格。

      【賞析】

      今存常建詩中,以寫山水田園著稱的,這首詩是其代表作。此詩古樸渾融,明凈簡潔,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之一。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又名破山寺。據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寺院》載: “齊彬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有空心潭,因常建詩以立名。”

      題目是寫禪寺之后院,所以這首詩吟詠的是深幽寂靜的境界,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只見初日高升,光線已照遍林梢。這是山間常見的明朗開敞景象。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到達幽深寂靜的后院;發現僧人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這花木叢林的深處。在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里,不禁心神馳蕩。舉目望寺后的青山,光彩照人,鳥兒在林間飛鳴歡唱;走到清澈的水潭邊,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潔凈空明,心中的萬般雜念頓時洗滌一凈。詩人此時似乎已擺脫了塵世間一切煩惱,進入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純凈境界。寫鳥聲鳴唱,潭影悠悠,正為了寫禪房之寂靜。鳥性之悅,人心之空,也全出于詩人的主觀感受。最后詩人聽到鐘磬音,這時,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聲響似乎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聲。詩人進入佛境,仿佛聽到佛法而有所覺悟,從而領略到了空門忘情世俗的意境。不僅感到萬籟俱寂,詩人的心也似乎進入萬念俱寂的境界,流露了他遁世隱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古樸,語言樸素,格律變通。本詩的意境很象王維的《過香積寺》詩: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但常建雖寫寺廟而不用佛家說教語,只用樸素的平常話。“竹徑通幽”、“萬籟俱寂”等均是后人常用的慣用語。宋代歐陽修很重本詩三、四句,他說自己想“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到青州,在一山齋宴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爾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以詩人的創作經驗來談他對常建這首詩的藝術欣賞,確為知言。這首詩歷來被人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巧妙,興味無窮。常建詩構思巧妙,確能引導讀者在平易中進入勝境,得到精神上的愉悅。

      【點評】

      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至如: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又: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數十句,并可稱為警策。(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

      東坡云: “常建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歐陽文忠公最愛賞,以為不可及。此語誠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豈非厭飫芻豢,反思螺蛤邪?” 洪駒甫《詩話》云: “丹陽殷璠撰《河岳英靈集》,首列常建詩,愛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為警策。歐公又愛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數語,竟不能得。以為恨。予謂建此詩全篇皆工,不獨此兩聯而已。”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引)

      鳥性之悅,悅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裝句法。通體幽絕,歐陽公自謂學之未能。古人虛心服善如是。(沈德潛《唐詩別裁》)

      紀昀: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為神來之候。“自然”二字,尚不足以盡之。

      (《瀛奎律髓匯評》下)

      常建五言律詩多靈妙,其《題破山寺》詩,人皆賞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而歐陽永叔獨酷愛“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二語,謂“生平欲仿佛之,而終不可得”。前輩看詩,不獨不隨人好尚,即其觸景觸機時,亦別有證入。 ( [清]賀貽孫《詩筏》)

    * 【詩句】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出處】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意思1】竹林中的小道通向幽靜的 地方,禪房掩隱在花木深處。竹:一作 “曲”。禪房:僧侶的住所。 【意思2】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靜的地方,禪房在花木深處。 “竹徑通幽處” 亦作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