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閨怨》閱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
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①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族婦女賞春時心理的變化。②凝妝:盛妝。③悔教:悔使。
【詩文解釋】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陌頭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閱讀及答案
(1)首句的“ ”三字寫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態。
(2)“楊柳色”為何會引起“閨中少婦”的情感? (請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3)最后一句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
參考答案
(1)不知愁
(2)柳樹又綠,夫婿未歸,時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婦的突然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
4.有人說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你是怎樣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
解析:本詩用細膩而含蓄的筆觸,描寫閨中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耐人尋味。說“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就必須弄清楚是從什么轉到什么上來。詩中有兩個明顯的詞語,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找準了這兩個感情基調,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答案: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女主人公由開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忽見陌頭楊柳色”。女主人公觸景生情,看到陌頭楊柳色(春色),聯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獨寂寞、對夫婿的思念和擔憂,一時涌上心頭,自然而然產生“悔”的心理活動。
5.開頭寫少婦“不知愁”,后面卻又說她“悔”,這是采用了什么寫法,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答:先抑后揚的寫法;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二:
(1)本詩標題為“閨怨”,一開頭卻寫“閨中少婦不曾愁”,是否違反了題意?
(2)詩中如何描寫少婦的心理變化?為什么“陌頭楊柳色”會勾起少婦幽怨的情懷?
(3)賞析“忽”字妙處。
答:
(1)沒有違反題意。前面寫“不曾愁”,正是為后面的“悔”作鋪墊,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
(2)先寫少婦興致勃勃,梳妝打扮后上樓觀景;轉而寫她看見路邊的楊柳,勾起了對丈夫的離愁,心情由高興變為懊悔。因為楊柳是古人臨別時的贈物,少婦看見楊柳,自然就想起與丈夫分別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一個“忽”字,突出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賞析一】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劉學鍇)
〔注〕①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賞析二】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
他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曾愁”,緊接著第二句又承“不曾愁”寫出這位不曾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孤燈只影相伴的寂寞可以想見。于是,對遠方夫君的深切思念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這是“不曾愁”的一層含義。此外,少婦的“不曾愁”與“夫婿覓封侯”的追求是聯系在一起的。唐代前期,民族戰爭和對外戰爭頻繁,大丈夫從軍戍邊,保家衛國成為一種風尚。初唐詩人楊炯的《從軍行》中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詩句,就是生動的反映。因此,從軍就成為人們當時“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這位閨中少婦,一定對夫君遠行求取功名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呢!否則不會有詩中的“悔教”一語。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參軍,故她的思念和愁緒或許還夾雜著幾分希冀,平日這種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幾朵浮云,不易察覺,故曰“不曾愁”,這是第二層含義。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即“忽感”。青青楊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驚夢》一場與此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讀者在《驚夢》之前的幾場戲中,可以隱約感覺得到少女杜麗娘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本是人之常情。但由于明代封建禮教過分的約束,女子懷春被認為是不合禮教的,她平時不得不隱藏起這份感情,表面上非常循規蹈矩。可當她一旦進入花園,鳥語花香的春光,突然惹得她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兩位不同時代的作者在不同體裁的作品中卻同時描繪了兩位女性在春光觸動下強烈的心理變化,它說明了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普遍心理特點,始覺突然,細嚼之后就體會到它的絕妙。較之湯顯祖,王昌齡在更短的篇幅和極少的文字中表現出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更顯示出他卓越的藝術才能。
這位少婦,本來是想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欣賞春光的,不曾想陌頭的楊柳色卻引發了一腔的幽怨和悔恨。詩的妙處恰恰在于極生動、準確而細膩地把握住了少婦的心理變化,但對于其變化的具體原因和過程,卻只字未提,任讀者去咀嚼、玩味和想象。
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正如司空圖在談及含蓄時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①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族婦女賞春時心理的變化。②凝妝:盛妝。③悔教:悔使。
【詩文解釋】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陌頭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閱讀及答案
(1)首句的“ ”三字寫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態。
(2)“楊柳色”為何會引起“閨中少婦”的情感? (請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3)最后一句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
參考答案
(1)不知愁
(2)柳樹又綠,夫婿未歸,時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婦的突然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
4.有人說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你是怎樣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
解析:本詩用細膩而含蓄的筆觸,描寫閨中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耐人尋味。說“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就必須弄清楚是從什么轉到什么上來。詩中有兩個明顯的詞語,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找準了這兩個感情基調,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答案: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女主人公由開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忽見陌頭楊柳色”。女主人公觸景生情,看到陌頭楊柳色(春色),聯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獨寂寞、對夫婿的思念和擔憂,一時涌上心頭,自然而然產生“悔”的心理活動。
5.開頭寫少婦“不知愁”,后面卻又說她“悔”,這是采用了什么寫法,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答:先抑后揚的寫法;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二:
(1)本詩標題為“閨怨”,一開頭卻寫“閨中少婦不曾愁”,是否違反了題意?
(2)詩中如何描寫少婦的心理變化?為什么“陌頭楊柳色”會勾起少婦幽怨的情懷?
(3)賞析“忽”字妙處。
答:
(1)沒有違反題意。前面寫“不曾愁”,正是為后面的“悔”作鋪墊,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
(2)先寫少婦興致勃勃,梳妝打扮后上樓觀景;轉而寫她看見路邊的楊柳,勾起了對丈夫的離愁,心情由高興變為懊悔。因為楊柳是古人臨別時的贈物,少婦看見楊柳,自然就想起與丈夫分別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一個“忽”字,突出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賞析一】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劉學鍇)
〔注〕①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賞析二】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
他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曾愁”,緊接著第二句又承“不曾愁”寫出這位不曾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孤燈只影相伴的寂寞可以想見。于是,對遠方夫君的深切思念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這是“不曾愁”的一層含義。此外,少婦的“不曾愁”與“夫婿覓封侯”的追求是聯系在一起的。唐代前期,民族戰爭和對外戰爭頻繁,大丈夫從軍戍邊,保家衛國成為一種風尚。初唐詩人楊炯的《從軍行》中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詩句,就是生動的反映。因此,從軍就成為人們當時“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這位閨中少婦,一定對夫君遠行求取功名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呢!否則不會有詩中的“悔教”一語。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參軍,故她的思念和愁緒或許還夾雜著幾分希冀,平日這種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幾朵浮云,不易察覺,故曰“不曾愁”,這是第二層含義。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即“忽感”。青青楊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驚夢》一場與此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讀者在《驚夢》之前的幾場戲中,可以隱約感覺得到少女杜麗娘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本是人之常情。但由于明代封建禮教過分的約束,女子懷春被認為是不合禮教的,她平時不得不隱藏起這份感情,表面上非常循規蹈矩。可當她一旦進入花園,鳥語花香的春光,突然惹得她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兩位不同時代的作者在不同體裁的作品中卻同時描繪了兩位女性在春光觸動下強烈的心理變化,它說明了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普遍心理特點,始覺突然,細嚼之后就體會到它的絕妙。較之湯顯祖,王昌齡在更短的篇幅和極少的文字中表現出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更顯示出他卓越的藝術才能。
這位少婦,本來是想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欣賞春光的,不曾想陌頭的楊柳色卻引發了一腔的幽怨和悔恨。詩的妙處恰恰在于極生動、準確而細膩地把握住了少婦的心理變化,但對于其變化的具體原因和過程,卻只字未提,任讀者去咀嚼、玩味和想象。
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正如司空圖在談及含蓄時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上一篇:韋莊《古離別》閱讀答案及賞析
下一篇:韓愈《春雪》楊載《到京師》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 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①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族婦女賞春時心理的變化。②凝妝:盛妝。③悔教:悔使。【詩文解釋】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