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長安秋望》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長安秋望
趙嘏
云霧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注釋
⑴云物:即天上飄拂的云霧。凄清:指秋天到來后的那種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蕭索之意。清,一作“涼”。拂曙:拂曉,天要亮還未亮的時候。流:指移動。
⑵漢家宮闕:指唐朝的宮殿。動高秋:形容宮殿高聳,好像觸動高高的秋空。
⑶殘星,天將亮時的星星。雁橫塞:因為是深秋,所以長空有飛越關塞的北雁經過。橫,渡、越過。塞,關塞。
⑷紫艷:艷麗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澤。籬:籬笆。
⑸紅衣:指紅色蓮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塊陸地。
⑹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冏執政時,任為大司馬東曹掾。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的菜莼妒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⑺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間之日:‘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悅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翻譯:
灰蒙蒙的云霧夾帶著寒意天剛剛亮,宮殿四周開始呈現出深秋的景色。稀疏的晨星伴隨著從邊塞上橫空而來的大雁,憑樓眺望忽聞笛聲引起無限鄉愁。籬笆旁紫色艷麗的菊花欲開未開,十分靜謐,池沼里蓮花花瓣已凋謝。故鄉鱸魚正鮮美而我卻不歸去,又是何苦戴著南方的冠冕學楚囚?
譯文
拂曉的云與攀在漫天游動,樓臺殿閣高高聳立觸天空。
殘星點點大雁南飛越關塞,悠揚笛聲里我只身倚樓中,
艷縈的菊花靜靜地吐芳幽,紅紅的蓮花落瓣憂心忡仲。
可惜鱸魚正美回也回不去,頭戴楚冠學著囚徒把數充。
相關試題及答案
[注]①“鱸魚正美”:典出《晉書•張翰傳》,張翰思念故鄉的鱸魚,便辭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傳》,為囚徒的代稱。“南冠、楚囚”:楚國攻打鄭國,戰敗,楚人鐘儀淪為戰俘并被送往晉國關押,雖然做了階下囚,他依然戴著南方楚國的帽子以示不忘家鄉故國。
(1)這首詩歌的頷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你就頷聯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點做簡要析。
(2)詩中的“紫艷半開籬菊靜”一句,寄托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請簡要列舉你的理由。
(3)頷聯從哪些角度來寫景?暗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4分)
(4)尾聯“鱸魚正美不歸去”所用典故,在高中課本中哪首詩詞中學過?在本詩中,這個典故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4分)
參考答案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過廖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嘆,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
(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做具體賞析2分。意思對即可。)
(2)寄托了詩人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兩點即可:
㈠寓情于景。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
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潛,寄托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的情緒。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3)視覺:燦星幾點。聽覺:長笛一聲。動景:雁橫塞。靜景:人倚樓。(答出兩點即可,2分)描繪出一幅秋天凄寒哀婉之景,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思鄉懷人的情緒。
(4)在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學過。(2分)這首詩用此典故表達了故園之思和退隱之思。(2分)
二
(3)請賞析頸聯“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4分)
(4)請結合全詩分析“凄清”二字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3)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2分)詩人運用比喻與擬人的手法,抒發好景無常的傷感,表達了歸隱之心。 (2分)
(4)詩中“凄清”二字,表面上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襯托出了心境的凄涼。(2分)“凄清”二字緊扣題目,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統領全篇。(2分)
三:
5.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答案: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凄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6.請結合“籬菊”“渚蓮”“鱸魚”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紅衣脫落,枯荷敗葉,滿面愁容;家鄉的鱸魚正美。詩人以靜賦“菊”,以“愁”狀蓮,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鱸魚正美”引用典故,表達了詩人的故園之思和歸隱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7.頷聯在景物描寫方面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簡要分析。(5分)
答: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頗見匠心。(2分)“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3分)
8.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6分)
答:本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2分)尾聯連用兩個典故來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上句用西晉張翰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4分)(結合其它詩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適當給分)。
四:
1. 這首詩歌的頷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你就頷聯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點做簡要賞析。(5分)
2. 詩中的“紫艷半開籬菊靜”一句,寄托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請簡要列舉你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過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嘆,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 (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做具體賞析3分。意思對即可。)
2、寄托了詩人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兩點即可:
㈠寓情于景。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
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潛,寄托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的情緒。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五
(1)(3分)這首詩的首聯寫的什么?對全詩有什么作用?
【答案】(3分)首聯總攬長安全景:深秋拂曉,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凄清”二字,為全詩定下了抑郁的基調。
【解析】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要在讀懂詩句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此詩的首聯講的是:作者在深秋的拂曉,看見天上的云在漫天游動,整個長安城的樓臺殿閣高高聳立直入天空。寫的顯然是長安全景,用的詞語如“凄清”等,透露出一種迷蒙空曠的意味,從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2)(3分)據說,詩人杜牧對這首詩的頷聯贊嘆不已,并因此聯而戲稱趙嘏為“趙倚樓”。試從情與景的關系的角度賞析此聯。
【答案】(3分)此聯情景交融。全是寫景,又字字含情,渲染出一種秋夜將曉時的凄清氛圍,烘托出令人黯然神傷的情感,含蓄的表達了詩人思歸的愁緒。
【解析】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要抓住題目中“情與景的角度”一語,分析詩的頷聯。此聯寫的是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這兩句意思是: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于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賞析】
《長安秋望》是唐代詩人趙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通過詩人望中的所見,寫秋風中夜間長安景象,并寄離著詩人思鄉的深遠情懷。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秋曉遠望之所見與感受。頸聯寫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氣氛。末兩句寫歸思,通過“莼鱸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發自己欲歸而不得的苦悶心情。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遠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凄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抑郁的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詩人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覓聲望去,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悠揚、哀怨,是在慨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據《唐詩記事》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聯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愁容滿面。紫菊半開,紅蓮凋零,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于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郁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枯荷,追憶往日那紅艷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景,無不觸發著詩人孤獨悵惘的愁緒;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流逝由暗而明的變遷。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果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平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趙嘏
云霧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注釋
⑴云物:即天上飄拂的云霧。凄清:指秋天到來后的那種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蕭索之意。清,一作“涼”。拂曙:拂曉,天要亮還未亮的時候。流:指移動。
⑵漢家宮闕:指唐朝的宮殿。動高秋:形容宮殿高聳,好像觸動高高的秋空。
⑶殘星,天將亮時的星星。雁橫塞:因為是深秋,所以長空有飛越關塞的北雁經過。橫,渡、越過。塞,關塞。
⑷紫艷:艷麗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澤。籬:籬笆。
⑸紅衣:指紅色蓮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塊陸地。
⑹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冏執政時,任為大司馬東曹掾。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的菜莼妒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⑺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間之日:‘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悅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翻譯:
灰蒙蒙的云霧夾帶著寒意天剛剛亮,宮殿四周開始呈現出深秋的景色。稀疏的晨星伴隨著從邊塞上橫空而來的大雁,憑樓眺望忽聞笛聲引起無限鄉愁。籬笆旁紫色艷麗的菊花欲開未開,十分靜謐,池沼里蓮花花瓣已凋謝。故鄉鱸魚正鮮美而我卻不歸去,又是何苦戴著南方的冠冕學楚囚?
譯文
拂曉的云與攀在漫天游動,樓臺殿閣高高聳立觸天空。
殘星點點大雁南飛越關塞,悠揚笛聲里我只身倚樓中,
艷縈的菊花靜靜地吐芳幽,紅紅的蓮花落瓣憂心忡仲。
可惜鱸魚正美回也回不去,頭戴楚冠學著囚徒把數充。
相關試題及答案
[注]①“鱸魚正美”:典出《晉書•張翰傳》,張翰思念故鄉的鱸魚,便辭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傳》,為囚徒的代稱。“南冠、楚囚”:楚國攻打鄭國,戰敗,楚人鐘儀淪為戰俘并被送往晉國關押,雖然做了階下囚,他依然戴著南方楚國的帽子以示不忘家鄉故國。
(1)這首詩歌的頷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你就頷聯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點做簡要析。
(2)詩中的“紫艷半開籬菊靜”一句,寄托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請簡要列舉你的理由。
(3)頷聯從哪些角度來寫景?暗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4分)
(4)尾聯“鱸魚正美不歸去”所用典故,在高中課本中哪首詩詞中學過?在本詩中,這個典故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4分)
參考答案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過廖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嘆,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
(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做具體賞析2分。意思對即可。)
(2)寄托了詩人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兩點即可:
㈠寓情于景。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
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潛,寄托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的情緒。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3)視覺:燦星幾點。聽覺:長笛一聲。動景:雁橫塞。靜景:人倚樓。(答出兩點即可,2分)描繪出一幅秋天凄寒哀婉之景,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思鄉懷人的情緒。
(4)在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學過。(2分)這首詩用此典故表達了故園之思和退隱之思。(2分)
二
(3)請賞析頸聯“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4分)
(4)請結合全詩分析“凄清”二字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3)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2分)詩人運用比喻與擬人的手法,抒發好景無常的傷感,表達了歸隱之心。 (2分)
(4)詩中“凄清”二字,表面上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襯托出了心境的凄涼。(2分)“凄清”二字緊扣題目,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統領全篇。(2分)
三:
5.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答案: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凄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6.請結合“籬菊”“渚蓮”“鱸魚”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紅衣脫落,枯荷敗葉,滿面愁容;家鄉的鱸魚正美。詩人以靜賦“菊”,以“愁”狀蓮,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鱸魚正美”引用典故,表達了詩人的故園之思和歸隱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7.頷聯在景物描寫方面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簡要分析。(5分)
答: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頗見匠心。(2分)“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3分)
8.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6分)
答:本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2分)尾聯連用兩個典故來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上句用西晉張翰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4分)(結合其它詩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適當給分)。
四:
1. 這首詩歌的頷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你就頷聯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點做簡要賞析。(5分)
2. 詩中的“紫艷半開籬菊靜”一句,寄托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請簡要列舉你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過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嘆,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 (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做具體賞析3分。意思對即可。)
2、寄托了詩人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兩點即可:
㈠寓情于景。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
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潛,寄托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的情緒。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五
(1)(3分)這首詩的首聯寫的什么?對全詩有什么作用?
【答案】(3分)首聯總攬長安全景:深秋拂曉,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凄清”二字,為全詩定下了抑郁的基調。
【解析】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要在讀懂詩句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此詩的首聯講的是:作者在深秋的拂曉,看見天上的云在漫天游動,整個長安城的樓臺殿閣高高聳立直入天空。寫的顯然是長安全景,用的詞語如“凄清”等,透露出一種迷蒙空曠的意味,從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2)(3分)據說,詩人杜牧對這首詩的頷聯贊嘆不已,并因此聯而戲稱趙嘏為“趙倚樓”。試從情與景的關系的角度賞析此聯。
【答案】(3分)此聯情景交融。全是寫景,又字字含情,渲染出一種秋夜將曉時的凄清氛圍,烘托出令人黯然神傷的情感,含蓄的表達了詩人思歸的愁緒。
【解析】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要抓住題目中“情與景的角度”一語,分析詩的頷聯。此聯寫的是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這兩句意思是: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于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賞析】
《長安秋望》是唐代詩人趙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通過詩人望中的所見,寫秋風中夜間長安景象,并寄離著詩人思鄉的深遠情懷。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秋曉遠望之所見與感受。頸聯寫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氣氛。末兩句寫歸思,通過“莼鱸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發自己欲歸而不得的苦悶心情。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遠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凄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抑郁的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詩人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覓聲望去,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悠揚、哀怨,是在慨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據《唐詩記事》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聯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愁容滿面。紫菊半開,紅蓮凋零,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于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郁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枯荷,追憶往日那紅艷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景,無不觸發著詩人孤獨悵惘的愁緒;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流逝由暗而明的變遷。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果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平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上一篇:《荊卿里》《荊軻山(其二)》閱讀答案對比分析
下一篇:裘萬頃《早作》閱讀答案及賞析
* 長安秋望趙嘏云霧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注釋⑴云物:即天上飄拂的云霧。凄清:指秋天到來后的那種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蕭索之意。清,一作“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