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
作者:朱熹《朱子語類》簡介
本書是南宋大儒朱熹與其門人對答的集錄。全書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編成,書的全名是朱子語類大全。朱子歿后,黎靖德收集其門人分記的語錄(朱子所講的話),將之編輯起來,并按其內容分類為二十六個項目。語類的內容生動,極具魁力。其中密布著師徒間緊湊的對答,且以口語式的文體記錄下來,使朱子精深細致的哲學觀點,變得極為平易而實用。當然,朱子所說的話,常因時間或對象的不同,及抄錄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學派的思想,探尋其問題的本意,朱子語類乃是最寶貴的資料。 朱熹,字元晦(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學家。“朱子”,是其門人后學對他的尊稱。朱熹一生主要從事儒學的研究和教學,先后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福建武夷精舍、湖南岳麓書院、福建滄州精舍等地聚徒講學,從學者最多時達到數百人。朱熹授徒,循孔子“教學相長”、“誨人不倦”之法,鼓勵弟子提問。而在師徒一問一答之間,盡得儒學性命道德之精微、天人事物之蘊奧,較之朱氏之經傳,語更詳明簡要。朱門弟子,記錄其師談經、論事、明理之言,遂成“語錄”。嘉定乙亥李道傳輯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記,為四十三卷,又續增張洽錄一卷,刻于池州,曰“池錄”。嘉興戊戌,道傳之弟性傳續搜黃榦等四十二人所記,為四十六卷,刊于饒州,曰“饒錄”。淳祐己酉,蔡抗又以楊方等三十二人所記,為二十六卷,亦刊于饒州,曰“饒后錄”。咸淳乙丑,吳堅采三錄所余者二十九家,又增入不刊四家,為二十卷,刊于建安,曰“建錄”。其分類編輯者,有嘉定己卯年間黃士毅所編一百四十卷,刊于眉州,曰“蜀本”。又有淳祐壬子年間王佖續編四十卷,刊于徽州,曰“徽本”。各本互有出入,又因翻刻不一,錯訛間出。咸淳庚午年(1270),導江黎靖德集諸本之大成,刪除重復一千一百五十余條,分為二十六門,遂成定編,刊刻傳世。 朱熹為有宋一代大儒,其哲學思想在宋代迄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朱子語類》中相當一部分內容就是直接闡述其哲學觀點的,因而對研究朱熹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朱熹本人對編輯程頤語錄有如下觀點:“伊川在,何必觀;伊川亡,則不可不觀矣。”朱熹語錄的價值,亦可作如是觀。
今據四庫全書文淵閣本,施以標點,簡體橫排出版,以供文史哲研究、愛好者及語言研究者之需。全書為問答體,凡問答之語,一律省去引號,以免重復使用引號。問語和答語之間空一格,以示區別。問語或答語中引用他人之語或引文,加雙引號;他人之語或引文中又引他人之語或他書者,則加單引號。
今據四庫全書文淵閣本,施以標點,簡體橫排出版,以供文史哲研究、愛好者及語言研究者之需。全書為問答體,凡問答之語,一律省去引號,以免重復使用引號。問語和答語之間空一格,以示區別。問語或答語中引用他人之語或引文,加雙引號;他人之語或引文中又引他人之語或他書者,則加單引號。
《朱子語類》章節列表
- 目錄
- 朱子語類卷第一
- 朱子語類卷第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三
- 朱子語類卷第四 性理一
- 朱子語類卷第五 性理二
- 朱子語類卷第六 性理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七 學一
- 朱子語類卷第八 學二
- 朱子語類卷第九 學三
- 朱子語類卷第十 學四
- 朱子語類卷第十一 學五
- 朱子語類卷第十二 學六
- 朱子語類卷第十三 學七
- 朱子語類卷第十四 大學一
- 朱子語類卷第十五 大學二
- 朱子語類卷第十六 大學三
- 朱子語類卷第十七 大學四或問上
- 朱子語類卷第十八 大學五或問下
- 朱子語類卷第十九 論語一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 論語二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一 論語三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 論語四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三 論語五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四 論語六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五 論語七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六 論語八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七 論語九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八 論語十
-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九 論語十一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 論語十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一 論語十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二 論語十四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三 論語十五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四 論語十六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五 論語十七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六 論語十八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七 論語十九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八 論語二十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九 論語二十一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 論語二十二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一 論語二十三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二 論語二十四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三 論語二十五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四 論語二十六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五 論語二十七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六 論語二十八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七 論語二十九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八 論語三十
-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九 論語三十一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 論語三十二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一 孟子一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二 孟子二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三 孟子三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四 孟子四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五 孟子五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六 孟子六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七 孟子七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八 孟子八
-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九 孟子九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 孟子十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一 孟子十一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二 中庸一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三 中庸二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四 中庸三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五 易一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六 易二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七 易三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八 易四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九 易五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 易六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一 易七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 易八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三 易九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四 易十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五 易十一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六 易十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七 易十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 尚書一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九 尚書二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 詩一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一 詩二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二 孝經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三 春秋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四 禮一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五 禮二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六 禮三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七 禮四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八 禮五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九 禮六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 禮七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一 禮八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二 樂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三 孔孟周程張子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四 周子之書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五 程子之書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六 程子之書 二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七 程子之書 三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八 張子之書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九 張子之書 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 邵子之書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 程子門人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 楊氏門人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 羅氏門人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四 朱子一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五 朱子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六 朱子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七 朱子四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八 朱子五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九 朱子六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 朱子七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二 朱子九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三 朱子十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四 朱子十一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六 朱子十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七 朱子十四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 朱子十七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四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五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六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七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八 本朝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九 本朝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 本朝四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一 本朝五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二 本朝六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三 本朝七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五 歷代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七 戰國 漢唐諸子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八 雜類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九 論文上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四十 論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