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作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簡介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清代江蘇吳江縣松陵鎮人。祖父徐釚,為翰林院檢討,曾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習儒,旁及諸子百家,凡星經、地志、九宮、音律、技擊無不探究,尤嗜《易經》與黃老之學。年弱冠,補邑諸生。旋改習武,精通技擊及槍棍之法,可舉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讀《本草》、《內經》、《難經》、《傷寒》、《千金》、《外臺》及歷代名醫之書,久之妙悟醫理,遂懸壺于世。其臨證洞曉病源,用藥精審,雖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為時醫所嘆服。干隆二十五年(1686年),文華殿大學士蔣溥患疾,皇帝詔訪海內名醫,大司寇秦公首薦徐大椿。帝召之入都,徐氏診畢奏曰:“疾不可治。”帝嘉其誠,欲留京師效力,乞歸田里。后二十年,帝以中貴人有疾,再召入都。時大椿已七十九歲,自知體衰,未必生還,乃率子徐爔而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帝惋惜之,賜以帑金,命爔扶櫬以歸。徐大椿平富于著述,今存《難經經釋》二卷、《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醫貫砭》二卷、《醫學源流論》二卷、《傷寒類方》一卷、《蘭臺軌范》八卷、《慎疾芻言》一卷。醫書之外,尚有《道德經注釋》、《陰符經注釋》、《樂府傳聲》等。
《醫學源流論》二卷,徐大椿撰于干隆二十二年(1757)。此書堪稱為“徐大椿醫學論文集”,共收其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下卷則治法、書論(并各科)、古今。縱橫捭闔,觸及之處,每有新見,發前人之未發,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針砭時弊甚多,論述道理深湛,中醫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筆之評論家也,大椿實古今第一人。
此書頗多先進之論,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驗否論”,指斥“今之醫者,事事反此,惟記方數首,擇時尚之藥數種,不論何病何癥,總以此塞責,他認為,“若醫者能以此法(效驗)自考,必成良醫;病家以此法考醫者,必不為庸醫之所誤。”是頗具‘實踐檢驗”為標準之義。種人痘法本非傳統,當時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卻具真知灼見,指出有“九善”(九大好處),作不遺余力之提倡。
編輯詞條
==============================================================================
《醫學源流論》二卷,國朝徐大椿撰。其大綱凡七,曰經絡臟腑,曰脈,曰病,曰藥,曰治法,曰書論,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論多精鑿有據。如謂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參之。又如病同人異之辨,兼證兼病之別,亡陰亡陽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雖愈必死,又有藥誤不即死,藥性有今古變遷,《內經》司天運氣之說不可泥,針灸之法失傳。其說皆可取。而人參論一篇,涉獵醫書論一篇,尤深切著明。至于有欲救俗醫之弊而矯枉過直者,有求勝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實者,故其論病則自岐黃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詆排。其論方則自張機《金匱要略》、《傷寒論》之外,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于醫學中殆同毛奇齡之《說經》。然其切中庸醫之弊者,不可廢也。
《醫學源流論》二卷,徐大椿撰于干隆二十二年(1757)。此書堪稱為“徐大椿醫學論文集”,共收其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下卷則治法、書論(并各科)、古今。縱橫捭闔,觸及之處,每有新見,發前人之未發,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針砭時弊甚多,論述道理深湛,中醫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筆之評論家也,大椿實古今第一人。
此書頗多先進之論,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驗否論”,指斥“今之醫者,事事反此,惟記方數首,擇時尚之藥數種,不論何病何癥,總以此塞責,他認為,“若醫者能以此法(效驗)自考,必成良醫;病家以此法考醫者,必不為庸醫之所誤。”是頗具‘實踐檢驗”為標準之義。種人痘法本非傳統,當時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卻具真知灼見,指出有“九善”(九大好處),作不遺余力之提倡。
編輯詞條
==============================================================================
《醫學源流論》二卷,國朝徐大椿撰。其大綱凡七,曰經絡臟腑,曰脈,曰病,曰藥,曰治法,曰書論,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論多精鑿有據。如謂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參之。又如病同人異之辨,兼證兼病之別,亡陰亡陽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雖愈必死,又有藥誤不即死,藥性有今古變遷,《內經》司天運氣之說不可泥,針灸之法失傳。其說皆可取。而人參論一篇,涉獵醫書論一篇,尤深切著明。至于有欲救俗醫之弊而矯枉過直者,有求勝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實者,故其論病則自岐黃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詆排。其論方則自張機《金匱要略》、《傷寒論》之外,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于醫學中殆同毛奇齡之《說經》。然其切中庸醫之弊者,不可廢也。
《醫學源流論》章節列表
- 原序
- 卷上·元氣存亡論
- 卷上·軀殼經絡臟腑論
- 卷上·表里上下論
- 卷上·陰陽升降論
- 卷上·治病必分經絡臟腑論
- 卷上·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論
- 卷上·腎藏精論
- 卷上·一臟一腑先絕論
- 卷上·君火相火論
- 卷上·診脈決死生論
- 卷上·癥脈輕重論
- 卷上·脈癥與病相反論
- 卷上·中風論
- 卷上·臌膈論
- 卷上·寒熱虛實真假論
- 卷上·內傷外感論
- 卷上·病情傳變論
- 卷上·病同人異論
- 卷上·病癥不同論
- 卷上·病同因別論
- 卷上·亡陰亡陽論
- 卷上·病有不愈不死雖愈必死論
- 卷上·卒死論
- 卷上·病有鬼神論
- 卷上·腎虛非陰癥論
- 卷上·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論
- 卷上·胎產論
- 卷上·病有不必服藥論
- 卷上·方藥離合論
- 卷上·古方加減論
- 卷上·方劑古今論
- 卷上·單方論
- 卷上·禁方論
- 卷上·古成方劑大小論
- 卷上·藥誤不即死論
- 卷上·藥石性同用異論
- 卷上·劫劑論
- 卷上·制藥論
- 卷上·人參論
- 卷上·用藥如用兵論
- 卷上·執方治病論
- 卷上·湯藥不足盡病論
- 卷上·本草古今論
- 卷上·藥性變遷論
- 卷上·藥性專長論
- 卷上·煎藥法論
- 卷上·服藥法論
- 卷上·醫必備藥論
- 卷上·乩方論
- 卷上·熱藥誤人最烈論
- 卷上·薄貼論
- 卷上·貌似古方欺人論
- 卷下·司天運氣論
- 卷下·醫道通治道論
- 卷下·五方異治論
- 卷下·病隨國運論
- 卷下·針灸失傳論
- 卷下·水病針法論
- 卷下·出奇制病論
- 卷下·治病緩急論
- 卷下·治病分合論
- 卷下·發汗不用燥藥論
- 卷下·病不可輕汗論
- 卷下·傷風難治論
- 卷下·攻補寒熱同用論
- 卷下·臨病人問所便論
- 卷下·治病不必顧忌論
- 卷下·病深非淺藥能治論
- 卷下·愈病有日期論
- 卷下·治病必考其驗否論
- 卷下·防微論
- 卷下·知病必先知癥論
- 卷下·補藥可通融論
- 卷下·輕藥愈病論
- 卷下·腹內癰論
- 卷下·圍藥論
- 卷下·《難經》論
- 卷下·傷寒論論
- 卷下·金匱論
- 卷下·脈經論
- 卷下·千金方外臺論
- 卷下·《活人書》論
- 卷下·《太素脈》論
- 卷下·婦科論
- 卷下·痘科論
- 卷下·幼科論
- 卷下·瘍科論
- 卷下·祝由科論
- 卷下·獸醫論
- 卷下·四大家論
- 卷下·醫家論
- 卷下·醫學淵源論
- 卷下·考試醫學論
- 卷下·名醫不可為論
- 卷下·邪說陷溺論
- 卷下·涉獵醫書誤人論
- 卷下·病家論
- 卷下·醫者誤人無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