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 等《藝文類聚》簡介
《藝文類聚》一百卷,是歐陽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詔編撰的,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武德七年奏上,歷時三年之久。全書約百余萬言,分為四十六部(卷八十一、八十二作一部計),有子目七百二十七個。據1926年《北京大學二十五周年紀念研究所國學門臨時特刊》的統計,《藝文類聚》引用書籍達一千四百三十一種,經史子集,皆有輯錄。
《藝文類聚》的編排體例,從部目看,先天地帝王,次典章制度,然后是衣食住行及動植災祥等,反映出封建時代敬天尊君的正統觀念。從內容看,先列“事類”,后引詩文,例如卷一“天部”第1頁,先列《周易》、《尚書》、《禮記》等關于“天”的論述,然后在“詩”的部分載晉傅玄的《兩儀詩》等,“賦”的部分載晉成公綏的《天地賦》,“贊”的部分載晉郭璞的《釋天地圖贊》,“表”的部分載宋顏延之的《請立渾天儀表》,這種先“事”后“文”,匯二者為一編的做法,是歐陽詢等人在類書編纂上的一個創造。
《藝文類聚》以前的類書,偏重類事,不重采文,即使由詩文中取材,也只是隨意摘句,不錄片斷。如果要查找與某事有關的詩文作品,則需要去翻檢總集,總集與類書在那時是嚴格區別的。歐陽詢在《藝文類聚序》中說:“前輩綴集,各抒其意。《流別》(晉摯虞《文章流別集》)、《文選》(梁蕭統撰),專取其文;《皇覽》、《遍略》,直書其事。文義既殊,尋檢難一。”他已經深刻感到了“文”與“事”的分離是前代類書的一大缺陷,給使用者造成極大的不便。正是為了克服這個弊病,“使覽者易為功,作者資其用”,《藝文類聚》采取了“事居其前,文列其后”的新體例。這不但使得類書的面目一新,增加了讀者臨事取索的便利,而且越到后來越顯示出它保存古文獻的重要性,為后世建樹了始料所不及的功勛。《藝文類聚》的先例一開,后起的類書便紛紛效法,宋代的《事文類聚》、清代的《淵鑒類函》是如此,象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的鴻編巨帙,同樣遵循著“事”“文”并舉的成規。
《藝文類聚》在南宋紹興時(公元1131—1162年)曾經刊刻過,到明代又有多種刻本。清代學者利用《藝文類聚》頗為勤密,但所用的都是明刻本,始終未能見到宋紹興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出版了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宋紹興刊本(汪紹楹認為當是宋末元初的復紹興刻本)。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排印出版了汪紹楹的校定本,這是在宋紹興本的基礎上,用馮舒“校宋本”和明刻諸本匯校的本子,也是目前最好的、便于使用的本子。
據汪紹楹先生考證,《藝文類聚》的傳本大體是完整的,但并非完善無缺,遠在宋代就可能有了闕佚。例如書中雜有蘇味道、李嶠、沈佺期、宋之問的詩,而此四人都后于歐陽詢,本書是不能予收的,查《初學記》可知,這是宋人刻書時據《初學記》補入的。另外,書中還有其他經后人妄改的錯誤。
《藝文類聚》問世后一百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命集賢學士徐堅等撰集《初學記》三十卷。唐劉肅的《大唐新語》卷九記其事始末云:“玄宗謂張說(按,張說當時以宰相知集賢院事)曰:‘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御覽》(按指《修文殿御覽》)之輩,部帙既大,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成就也。’說與徐堅、韋述等編此進上,以《初學記》為名。”可見此書是給玄宗諸子檢索辭藻典故用的,因而它要求比別的類書簡括,《四庫提要》稱贊它“在唐人類書中,博不及《藝文類聚》,而精則勝之。若《北堂書鈔》及《六帖》,則出此書之下遠矣”。
《藝文類聚》引用隋以前的文籍一千四百多種,有人計算過,現存者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就是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引文是今天失傳的書,而且其余百分之十的征引,也因為它所援用的是唐以前的古本,在今天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初學記》收文的下限較《藝文類聚》為晚,包括了初唐的詩文,引書存佚的情況同《藝文類聚》相差不多。所以說,《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留給我們的無量功德,就是它們保存了豐富的初唐以前的古代文獻。不過這一功德,卻并非出于編纂者的本意。
由于《藝文類聚》和《初學記》是古文獻資料的淵藪,因而在整理古籍時,它們一可用作校勘;二可用來輯佚。舉例來說,《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兵部”箭下引《韓子》四條,其中有兩條不見今本《韓非子》,而見今本《淮南子》,經查《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箭門,才發現是《御覽》的纂輯者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詳見中華書局《藝文類聚前言》)又如司義祖的《初學記點校說明》亦舉一例,今本《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今年祖龍死”句,《初學記》卷五引《史記》作“明年”,清人考證作“明年”是正確的。至于用這兩種類書校勘古代流傳下來的總集、別集,或是校勘明清人抄撮而成的各類文集,在今人的整理本中比比皆是,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了。說到利用類書來輯佚,早在北宋時人們就這樣做了,明、清之季,此風大盛,蔚成巨業。例如詩文的輯本,明馮惟訥輯有《古詩紀》、梅鼎祚輯有《文紀》、張溥輯有《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嚴可均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動輒上百卷,可謂洋洋大觀。其主要資料來源就包括《藝文類聚》和《初學記》在內。對于文史研究工作而言,《藝文類聚》和《初學記》又是各種專題文獻資料的匯編。兩書引錄的資料是按門類編輯的,并且因為所引原書的失傳,很多資料已經起到第一手資料的作用,研究工作者由此入手,即可獲得比較豐富、比較系統、比較原始的材料。總之,無論古籍整理工作還是文史研究工作,科學地使用類書,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藝文類聚》的編排體例,從部目看,先天地帝王,次典章制度,然后是衣食住行及動植災祥等,反映出封建時代敬天尊君的正統觀念。從內容看,先列“事類”,后引詩文,例如卷一“天部”第1頁,先列《周易》、《尚書》、《禮記》等關于“天”的論述,然后在“詩”的部分載晉傅玄的《兩儀詩》等,“賦”的部分載晉成公綏的《天地賦》,“贊”的部分載晉郭璞的《釋天地圖贊》,“表”的部分載宋顏延之的《請立渾天儀表》,這種先“事”后“文”,匯二者為一編的做法,是歐陽詢等人在類書編纂上的一個創造。
《藝文類聚》以前的類書,偏重類事,不重采文,即使由詩文中取材,也只是隨意摘句,不錄片斷。如果要查找與某事有關的詩文作品,則需要去翻檢總集,總集與類書在那時是嚴格區別的。歐陽詢在《藝文類聚序》中說:“前輩綴集,各抒其意。《流別》(晉摯虞《文章流別集》)、《文選》(梁蕭統撰),專取其文;《皇覽》、《遍略》,直書其事。文義既殊,尋檢難一。”他已經深刻感到了“文”與“事”的分離是前代類書的一大缺陷,給使用者造成極大的不便。正是為了克服這個弊病,“使覽者易為功,作者資其用”,《藝文類聚》采取了“事居其前,文列其后”的新體例。這不但使得類書的面目一新,增加了讀者臨事取索的便利,而且越到后來越顯示出它保存古文獻的重要性,為后世建樹了始料所不及的功勛。《藝文類聚》的先例一開,后起的類書便紛紛效法,宋代的《事文類聚》、清代的《淵鑒類函》是如此,象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的鴻編巨帙,同樣遵循著“事”“文”并舉的成規。
《藝文類聚》在南宋紹興時(公元1131—1162年)曾經刊刻過,到明代又有多種刻本。清代學者利用《藝文類聚》頗為勤密,但所用的都是明刻本,始終未能見到宋紹興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出版了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宋紹興刊本(汪紹楹認為當是宋末元初的復紹興刻本)。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排印出版了汪紹楹的校定本,這是在宋紹興本的基礎上,用馮舒“校宋本”和明刻諸本匯校的本子,也是目前最好的、便于使用的本子。
據汪紹楹先生考證,《藝文類聚》的傳本大體是完整的,但并非完善無缺,遠在宋代就可能有了闕佚。例如書中雜有蘇味道、李嶠、沈佺期、宋之問的詩,而此四人都后于歐陽詢,本書是不能予收的,查《初學記》可知,這是宋人刻書時據《初學記》補入的。另外,書中還有其他經后人妄改的錯誤。
《藝文類聚》問世后一百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命集賢學士徐堅等撰集《初學記》三十卷。唐劉肅的《大唐新語》卷九記其事始末云:“玄宗謂張說(按,張說當時以宰相知集賢院事)曰:‘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御覽》(按指《修文殿御覽》)之輩,部帙既大,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成就也。’說與徐堅、韋述等編此進上,以《初學記》為名。”可見此書是給玄宗諸子檢索辭藻典故用的,因而它要求比別的類書簡括,《四庫提要》稱贊它“在唐人類書中,博不及《藝文類聚》,而精則勝之。若《北堂書鈔》及《六帖》,則出此書之下遠矣”。
《藝文類聚》引用隋以前的文籍一千四百多種,有人計算過,現存者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就是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引文是今天失傳的書,而且其余百分之十的征引,也因為它所援用的是唐以前的古本,在今天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初學記》收文的下限較《藝文類聚》為晚,包括了初唐的詩文,引書存佚的情況同《藝文類聚》相差不多。所以說,《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留給我們的無量功德,就是它們保存了豐富的初唐以前的古代文獻。不過這一功德,卻并非出于編纂者的本意。
由于《藝文類聚》和《初學記》是古文獻資料的淵藪,因而在整理古籍時,它們一可用作校勘;二可用來輯佚。舉例來說,《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兵部”箭下引《韓子》四條,其中有兩條不見今本《韓非子》,而見今本《淮南子》,經查《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箭門,才發現是《御覽》的纂輯者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詳見中華書局《藝文類聚前言》)又如司義祖的《初學記點校說明》亦舉一例,今本《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今年祖龍死”句,《初學記》卷五引《史記》作“明年”,清人考證作“明年”是正確的。至于用這兩種類書校勘古代流傳下來的總集、別集,或是校勘明清人抄撮而成的各類文集,在今人的整理本中比比皆是,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了。說到利用類書來輯佚,早在北宋時人們就這樣做了,明、清之季,此風大盛,蔚成巨業。例如詩文的輯本,明馮惟訥輯有《古詩紀》、梅鼎祚輯有《文紀》、張溥輯有《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嚴可均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動輒上百卷,可謂洋洋大觀。其主要資料來源就包括《藝文類聚》和《初學記》在內。對于文史研究工作而言,《藝文類聚》和《初學記》又是各種專題文獻資料的匯編。兩書引錄的資料是按門類編輯的,并且因為所引原書的失傳,很多資料已經起到第一手資料的作用,研究工作者由此入手,即可獲得比較豐富、比較系統、比較原始的材料。總之,無論古籍整理工作還是文史研究工作,科學地使用類書,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藝文類聚》章節列表
- 卷一·天部上[○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二·天部下[○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三·歲時上[○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四·歲時中[○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五·歲時下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卷七·山部上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卷九·水部下
- 卷十·符命部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卷十五·后妃部
- 卷十六·儲宮部
- 卷十七·人部一
- 卷十八·人部二
- 卷十九·人部三
- 卷二十·人部四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卷四十·禮部下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五十·職官部六[○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五十一·封爵部[○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本卷宋本缺,據明本補。]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卷五十九·武部[○二字據本書目錄補]
- 卷六十·軍器部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 卷六十七·衣冠部[○三字據本書目錄補]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卷七十一·舟車部
- 卷七十二·食物部
-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 卷七十四·巧藝部
- 卷七十五·方術部
- 卷七十六·內典上
- 卷七十七·內典下
-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 卷八十·火部
-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 卷八十二·藥香草部下
-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 卷八十五·百谷部、布帛部
- 卷八十六·果部上
- 卷八十七·果部下
- 卷八十八·木部上
- 卷八十九·木部下
- 卷九十·鳥部上
- 卷九十一·鳥部中
- 卷九十二·鳥部下
- 卷九十三·獸部上
- 卷九十四·獸部中
- 卷九十五·獸部下
-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 卷一百·災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