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集》
作者:周必大《文忠集》簡介
宋周必大撰。必大有《玉堂雜記》,已著錄。是集即史所稱《平園集》者是也。開禧中,其子綸所手訂。以其家嘗刻《六一集》,故編次一遵其凡例,為《省齋文稿》四十卷、《平園續稿》四十卷、《省齋別稿》十卷、《詞科舊稿》三卷、《掖垣類稿》七卷、《玉堂類稿》二十卷、《政府應制稿》一卷、《歷官表奏》十二卷、《奏議》十二卷、《奉詔錄》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巳親征錄》一卷、《龍飛錄》一卷、《歸廬陵日記》一卷、《閑居錄》一卷、《泛舟游山錄》三卷、《干道庚寅奏事錄》一卷、《壬辰南歸錄》一卷、《思陵錄》一卷、《玉堂雜記》三卷、《二老堂詩話》二卷、《二老堂雜志》五卷、《唐昌玉蕊辨證》一卷、近體樂府一卷、書稿三卷、札子十一卷、小簡一卷、其年譜一卷,亦綸所編。又以祭文、行狀、謚誥、神道碑等別為《附錄》四卷終焉。陳振孫謂初刻時以《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十一卷所言,多及時事,讬言未刊。鄭子敬守吉時,募工人印得之,世始見完書。今雕本久佚,止存抄帙。而《玉堂雜記》、《二老堂詩話》等編,世亦多有別本單行者。已各著於錄。茲集所載,則依原書編次之例。仍為錄入,以存其舊第焉。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中書舍人兼權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干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
周必大詩,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伙,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中書舍人兼權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干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
周必大詩,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伙,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文忠集》章節列表
- 卷一·居士集卷一
- 卷二·居士集卷二
- 卷三·居士集卷三
- 卷四·居士集卷四
- 卷五·居士集卷五
- 卷六·居士集卷六
- 卷七·居士集卷七
- 卷八·居士集卷八
- 卷九·居士集卷九
- 卷十·居士集卷十
- 卷十一·居士集卷十一
- 卷十二·居士集卷十二
- 卷十三·居士集卷十三
- 卷十四·居士集卷十四
- 卷十五·居士集卷十五
- 卷十六·居士集卷十六
- 卷十七·居士集卷十七
- 卷十八·居士集卷十八
- 卷十九·居士集卷十九
- 卷二十·居士集卷二十
- 卷二十一·居士集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居士集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居士集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居士集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居士集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居士集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居士集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居士集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居士集卷二十九
- 卷三十·居士集卷三十
- 卷三十一·居士集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居士集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居士集卷三十三
- 三十四·居士集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居士集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居士集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居士集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居士集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居士集卷三十九
- 卷四十·居士集卷四十
- 卷四十一·居士集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居士集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居士集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居士集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居士集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居士集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居士集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居士集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居士集卷四十九
- 卷五十·居士集卷五十
- 卷五十一·居士外集卷一
- 卷五十二·居士外集卷二
- 卷五十三·居士外集卷三
- 卷五十四·居士外集卷四
- 卷五十五·居士外集卷五
- 卷五十六·居士外集卷六
- 卷五十七·居士外集卷七
- 卷五十八·居士外集卷八
- 卷五十九·居士外集卷九
- 卷六十·居士外集卷十
- 卷六十一·居士外集卷十一
- 卷六十二·居士外集卷十二
- 卷六十三·居士外集卷十三
- 卷六十四·居士外集卷十四
- 卷六十五·居士外集卷十五
- 卷六十六·居士外集卷十六
- 卷六十七·居士外集卷十七
- 卷六十八·居士外集卷十八
- 卷六十九·居士外集卷十九
- 卷七十·居士外集卷二十
- 卷七十一·居士外集卷二十一
- 卷七十二·居士外集卷二十二
- 卷七十三·居士外集卷二十三
- 卷七十四·居士外集卷二十四
- 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
- 卷七十六·易童子問卷一
- 卷七十七·易童子問卷二
- 卷七十八·易童子問卷三
- 卷七十九·外制集卷一
- 卷八十·外制集卷二
- 卷八十一·外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二·內制集卷一
- 卷八十三·內制集卷二
- 卷八十四·內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五·內制集卷四
- 卷八十六·內制集卷五
- 卷八十七·內制集卷六
- 卷八十八·內制集卷七
- 卷八十九·內制集卷八
- 卷九十·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一
- 卷九十一·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二
- 卷九十二·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三
- 卷九十三·表奏書啟四六集卷四
- 卷九十四·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五
- 卷九十五·表奏書啟四六集卷六
- 卷九十六·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七
- 卷九十七·奏議卷一
- 卷九十八·奏議卷二
- 卷九十九·奏議卷三
- 卷一○○·奏議卷四
- 卷一○一·奏議卷五
- 卷一○二·奏議卷六
- 卷一○三·奏議卷七
- 卷一○四·奏議卷八
- 卷一○五·奏議卷九
- 卷一○六·奏議卷十
- 卷一○七·奏議卷十一
- 卷一○八·奏議卷十二
- 卷一○九·奏議卷十三
- 卷一一○·奏議卷第十四
- 卷一一一·奏議卷十五
- 卷一一二·奏議卷十六
- 卷一一三·奏議卷十七
- 卷一一四·奏議卷十八
- 卷一一五·河東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六·河東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七·河北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八·河北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九·奏事錄
- 卷一二○·濮議卷一
- 卷一二一·濮議卷二
- 卷一二二·濮議卷三
- 卷一二三·濮議卷四
- 卷一二四·崇文總目敘釋
- 卷一二五·于役志
- 卷一二六·歸田錄卷一
- 卷一二七·歸田錄卷二
- 卷一二八·詩話
- 卷一二九·筆說
- 卷一三○·試筆
- 卷一三一·詩余卷一
- 卷一三二·詩余卷二
- 卷一三三·詩余卷三
- 卷一三四·集古錄
- 卷一三五·集古錄跋尾卷二
- 卷一三六·集古錄跋尾卷三
- 卷一三七·集古錄跋尾卷四
- 卷一三八·集古錄跋尾卷五
- 卷一三九·集古錄跋尾卷六
- 卷一四○·集古錄跋尾卷七
- 卷一四一·集古錄跋尾卷八
- 卷一四二·集古錄跋尾卷九
- 卷一四三·集古錄跋尾卷十
- 卷一四四·書簡卷第一
- 卷一四五·書簡卷二
- 卷一四六·書簡卷三
- 卷一四七·書簡卷四
- 卷一四八·書簡卷五
- 卷一四九·書簡卷六
- 卷一五○·書簡卷七
- 卷一五一·書簡卷八
- 卷一五二·書簡卷九
- 卷一五三·書簡卷十
- 補遺·詩
- 附錄一·歐陽修年譜
- 附錄二·先公事跡〈歐陽發等述〉
- 附錄三·祭文
- 附錄四·記神清洞
- 附錄五·居士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