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孫子兵法》

    作者:孫武

    《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兵法》共13篇,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作者孫武,春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不詳。他受吳王闔閭重用,在吳國為將,輔助吳治軍強國,為吳王的霸業作出了貢獻。
     
    《孫子兵法》的內容,包括對戰爭、軍隊的基本問題的論述和戰略、策略、作戰原則、方法等。它深刻地指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它提出許多杰出的命題,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許多問題上反映了戰爭的一般規律,不僅為中國歷代兵家所重視,也為各國軍事家所重視。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孫子兵法》對戰爭問題的論述,也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哲學思想。書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因敵而制勝”,認為必須全面了解敵我雙方全部情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要求在戰前對敵我雙方影響戰爭勝負的諸種因素作全面的了解和比較,以預測戰爭的勝負,體現了樸素唯物論的傾向。
     
    《孫子兵法》中又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奇正、虛實、勇怯、勞逸、動靜、迂直、利患、死生等等。《孫子兵法》特別重視這些對立面轉化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戰爭勝負不僅取決于客觀的形勢,還取決于戰爭的主觀指導是否正確。一方面,它說“勝可知,而不可為”,認為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憑主觀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又說“勝可為也。”認為只要研究敵我雙方的情況,據此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發揮自己的實力,避免自己的被動,并且利用敵人的弱點造成敵人的被動,就可以為勝利創造條件。《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戰爭中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孫于兵法》論戰爭問題中體現的辯證思想,是我國古代辯證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思想不僅適用于軍事,而且也受到各方面的廣泛注意,被運用于其它許多領域;一些現代企業家,也把《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思想、軍事謀略運用于企業經營和商戰中去。《孫子兵法》一書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兵書的范圍。
     
    讀《孫子兵法》可讀郭化若的《孫于今譯》,其中可重點讀上卷《計篇》、《作戰篇》,中卷《勢篇》、《虛實篇》。

    ==============================================================================


    始計第一
    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孫子兵法》章節列表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