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
作者:沈約《宋書》簡介
宋書一百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八十卷,梁沈約撰。宋是繼東晉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四○三年),荊州刺史桓玄代晉稱帝。第二年,當時的北府兵將領劉裕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兩地起兵,推翻桓玄,名義上恢復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過了十五年,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劉裕就建立宋朝,都於建康(今南。劉裕以后,一共傳了七代,到宋順帝昇明三年(公元四七九年),又為蕭齊所滅。
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開始。當時由著名科學家何承天草立紀傳,編寫了天文志和律歷志。此后,又有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陸續參預編撰。但他們任史職的時間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領著作郎,他參照前人舊稿,編成「國史」,上自東晉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劉裕實際掌權開始,下訖大明時止。隋書經籍志著錄徐爰宋書六十五卷,可見他的書曾和沈約宋書并行,現在太平御覽等類書中,還保存了徐爰宋書的殘篇零段。但徐爰不久為宋朝所斥退,宋朝「國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來。南齊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約修撰宋書。這時沈約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據何承天、徐爰等人的舊作補充修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紀傳七十卷。沈約在當時的奏文中說「所撰諸志,須成續上」,可見宋書的八志三十卷,是后來續成的。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稱鸞鳥為神鳥,是避齊明帝蕭鸞的諱;律歷志改「順」作「從」字,是避梁武帝父親蕭順之的諱;樂志稱鄒衍為鄒羨,是避梁武帝蕭衍的諱。可見宋書的最后定稿,當在齊蕭鸞稱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
與沈約同時或稍后,南齊時有孫嚴著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紀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這些著作都已亡佚,關於劉宋一代的史書,比較完整的,現在就只有沈約的這部宋書。
沈約(公元四四一--五一三年),字休文,吳興吳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他歷仕三朝,宋時為尚書度支郎,齊代做到五兵尚書、國子祭酒,在齊梁政權交替之際,他力勸梁武帝蕭衍代齊稱帝,因而在梁朝被封為建昌侯,官至尚書左仆射、尚書令、領中書令。沈約的著作很多,但現在除了宋書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晉史、齊紀、梁高祖紀、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 東漢末年以來所形成的門閥制度,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門閥士族擁有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特權,他們大量兼併土地,廣泛收羅「蔭戶」,用各種手段霸佔勞動力,極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他們以門第相夸,把持官位,所謂「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致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梁武帝蕭衍也極力支持士族,他在詔書中還特別提到了要糾正「冠履倒錯,珪甑莫辨」的現象(梁書武帝紀)。沈約先世,本是吳興士族,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晉書周處傳附周札傳)。沈約一門,在宋、齊、梁三代,也都仕宦顯赫。梁蕭統文選載沈約奏彈王源文,對於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類」的情況大加抨擊。因此,沈約在齊梁時期撰成的宋書,也就帶有其時代和階級的特點,它的一個突出內容,就是頌楊豪門士族,維護門閥制度。
譬如宋書列傳中,有關地主階級中代表人物高門士族的傳,幾乎佔了半數。僅就王、謝二族來說,宋書里王氏立傳的達十五六人,謝氏立傳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陳郡謝弘微,傳中寫他如何忙於經營謝氏產業,傳末卻又吹捧他為人「簡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瑯邪王微,傳中只是連篇累牘收載他給友人的信,卻說他「內懷耿介,峻節不可輕干」。這兩個人因為都是高門士族,所以宋書都為他們立了「佳傳」。宋書中對於士族中的人物,總說什么是「前代名家」,風度「簡貴」,「風格高峻」,「世重清談,士推素論」,等等。
但宋書仍有其一定的史料價值。史通書志篇說:「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富。」宋書百卷,記述六十年間的史事,保存了不少歷史資料,尤其是它收載了當時人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可以從中看出那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一些實際情況。如卷八十二周朗傳載周朗上書,講到貲調的為害,嚴重阻礙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卷五十六孔琳之傳、卷六十范泰傳、卷六十六何尚之傳所載關於改鑄錢幣的爭議,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如何在錢幣改鑄中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卷五十四羊玄保傳兄子羊希附傳,收載西陽王子尚上書,提到南朝初期農村兩極化的發展,「富強者兼嶺而佔,貧弱者樵蘇無讬,至漁採之地,亦又如茲」。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載謝靈運的山居賦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莊園的材料。
從宋書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出那時的農民起義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地域很廣,規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陽孫法光領導的起義(少帝紀、褚叔度傳)。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廣漢趙廣領導的起義,人數有十多萬人,起義軍圍困益州治所成都達數月之久(文帝紀、劉粹傳弟道濟附傳)。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數族起義;到元嘉末年,荊、雍、豫三州的少數族人民,起義就更加頻繁,參加的人數有發展到百余萬人以上的(夷蠻傳、張邵傳、沈慶之傳等)。這些記載雖然是極不充分,而且還是經過嚴重歪曲的,但終究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的線索。此外,宋書的謝靈運傳及傳末的史論,談到了魏晉以來文學的發展和演變,以及沈約自己關於詩歌聲律的主張,是研究六朝文學批評史的重要資料。夷蠻傳對於南朝前期我國和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適當的敘述。 在宋書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較可取的,如律歷志收了楊偉的景初歷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歷、祖沖之的大明歷全文,這幾種歷法都是能夠反映當時自然料學水平的著作。樂志保存了許多漢魏樂府詩篇。州郡志對南方地區自三國以來的地理沿革,以及東晉以來的僑置州郡分布情況,講得比較詳細。而且在每個州郡名下,都記載著戶口數。這些戶口數固然不盡準確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當時南方人口分布的一個大概輸廓。
宋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時,竟有漏脫數葉或全卷的。據北宋末年人晃說之所說;「沈約宋書一百卷,嘉祐末詔館閣校讐,始列學官。尚多殘脫駢舛,或雜以李延壽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讀宋書)據前人的考訂和我們整理過程中所考查到的,宋書卷四少帝紀有闕葉,為后人所補。卷四十六除到彥之傳闕而未補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書補足。卷六十二張敷傳和卷五十九張暢傳,補闕者沒有通檢全書,把南史張邵傳后的張敷、張暢附傳也一起鈔錄進去。這樣就出現了宋書有兩篇張敷傳和兩篇張暢傳的情況。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慤王玄謨傳,原卷也有闕失,由后人採南史等書補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約自序中敘沈亮事,於「聯事惟忝,憂同職同」下,各本都注「闕」字,於敘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闕」字。敘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闕」字。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開始。當時由著名科學家何承天草立紀傳,編寫了天文志和律歷志。此后,又有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陸續參預編撰。但他們任史職的時間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領著作郎,他參照前人舊稿,編成「國史」,上自東晉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劉裕實際掌權開始,下訖大明時止。隋書經籍志著錄徐爰宋書六十五卷,可見他的書曾和沈約宋書并行,現在太平御覽等類書中,還保存了徐爰宋書的殘篇零段。但徐爰不久為宋朝所斥退,宋朝「國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來。南齊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約修撰宋書。這時沈約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據何承天、徐爰等人的舊作補充修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紀傳七十卷。沈約在當時的奏文中說「所撰諸志,須成續上」,可見宋書的八志三十卷,是后來續成的。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稱鸞鳥為神鳥,是避齊明帝蕭鸞的諱;律歷志改「順」作「從」字,是避梁武帝父親蕭順之的諱;樂志稱鄒衍為鄒羨,是避梁武帝蕭衍的諱。可見宋書的最后定稿,當在齊蕭鸞稱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
與沈約同時或稍后,南齊時有孫嚴著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紀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這些著作都已亡佚,關於劉宋一代的史書,比較完整的,現在就只有沈約的這部宋書。
沈約(公元四四一--五一三年),字休文,吳興吳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他歷仕三朝,宋時為尚書度支郎,齊代做到五兵尚書、國子祭酒,在齊梁政權交替之際,他力勸梁武帝蕭衍代齊稱帝,因而在梁朝被封為建昌侯,官至尚書左仆射、尚書令、領中書令。沈約的著作很多,但現在除了宋書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晉史、齊紀、梁高祖紀、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 東漢末年以來所形成的門閥制度,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門閥士族擁有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特權,他們大量兼併土地,廣泛收羅「蔭戶」,用各種手段霸佔勞動力,極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他們以門第相夸,把持官位,所謂「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致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梁武帝蕭衍也極力支持士族,他在詔書中還特別提到了要糾正「冠履倒錯,珪甑莫辨」的現象(梁書武帝紀)。沈約先世,本是吳興士族,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晉書周處傳附周札傳)。沈約一門,在宋、齊、梁三代,也都仕宦顯赫。梁蕭統文選載沈約奏彈王源文,對於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類」的情況大加抨擊。因此,沈約在齊梁時期撰成的宋書,也就帶有其時代和階級的特點,它的一個突出內容,就是頌楊豪門士族,維護門閥制度。
譬如宋書列傳中,有關地主階級中代表人物高門士族的傳,幾乎佔了半數。僅就王、謝二族來說,宋書里王氏立傳的達十五六人,謝氏立傳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陳郡謝弘微,傳中寫他如何忙於經營謝氏產業,傳末卻又吹捧他為人「簡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瑯邪王微,傳中只是連篇累牘收載他給友人的信,卻說他「內懷耿介,峻節不可輕干」。這兩個人因為都是高門士族,所以宋書都為他們立了「佳傳」。宋書中對於士族中的人物,總說什么是「前代名家」,風度「簡貴」,「風格高峻」,「世重清談,士推素論」,等等。
但宋書仍有其一定的史料價值。史通書志篇說:「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富。」宋書百卷,記述六十年間的史事,保存了不少歷史資料,尤其是它收載了當時人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可以從中看出那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一些實際情況。如卷八十二周朗傳載周朗上書,講到貲調的為害,嚴重阻礙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卷五十六孔琳之傳、卷六十范泰傳、卷六十六何尚之傳所載關於改鑄錢幣的爭議,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如何在錢幣改鑄中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卷五十四羊玄保傳兄子羊希附傳,收載西陽王子尚上書,提到南朝初期農村兩極化的發展,「富強者兼嶺而佔,貧弱者樵蘇無讬,至漁採之地,亦又如茲」。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載謝靈運的山居賦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莊園的材料。
從宋書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出那時的農民起義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地域很廣,規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陽孫法光領導的起義(少帝紀、褚叔度傳)。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廣漢趙廣領導的起義,人數有十多萬人,起義軍圍困益州治所成都達數月之久(文帝紀、劉粹傳弟道濟附傳)。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數族起義;到元嘉末年,荊、雍、豫三州的少數族人民,起義就更加頻繁,參加的人數有發展到百余萬人以上的(夷蠻傳、張邵傳、沈慶之傳等)。這些記載雖然是極不充分,而且還是經過嚴重歪曲的,但終究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的線索。此外,宋書的謝靈運傳及傳末的史論,談到了魏晉以來文學的發展和演變,以及沈約自己關於詩歌聲律的主張,是研究六朝文學批評史的重要資料。夷蠻傳對於南朝前期我國和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適當的敘述。 在宋書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較可取的,如律歷志收了楊偉的景初歷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歷、祖沖之的大明歷全文,這幾種歷法都是能夠反映當時自然料學水平的著作。樂志保存了許多漢魏樂府詩篇。州郡志對南方地區自三國以來的地理沿革,以及東晉以來的僑置州郡分布情況,講得比較詳細。而且在每個州郡名下,都記載著戶口數。這些戶口數固然不盡準確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當時南方人口分布的一個大概輸廓。
宋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時,竟有漏脫數葉或全卷的。據北宋末年人晃說之所說;「沈約宋書一百卷,嘉祐末詔館閣校讐,始列學官。尚多殘脫駢舛,或雜以李延壽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讀宋書)據前人的考訂和我們整理過程中所考查到的,宋書卷四少帝紀有闕葉,為后人所補。卷四十六除到彥之傳闕而未補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書補足。卷六十二張敷傳和卷五十九張暢傳,補闕者沒有通檢全書,把南史張邵傳后的張敷、張暢附傳也一起鈔錄進去。這樣就出現了宋書有兩篇張敷傳和兩篇張暢傳的情況。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慤王玄謨傳,原卷也有闕失,由后人採南史等書補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約自序中敘沈亮事,於「聯事惟忝,憂同職同」下,各本都注「闕」字,於敘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闕」字。敘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闕」字。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宋書》章節列表
- 卷一本紀第一 武帝上
- 卷二本紀第二 武帝中
- 卷三本紀第三 武帝下
- 卷四本紀第四 少帝
- 卷五本紀第五 文帝
- 卷六本紀第六 孝武帝
- 卷七本紀第七 前廢帝
- 卷八本紀第八 明帝
- 卷九本紀第九 后廢帝
- 卷十本紀第十 順帝
- 卷十一志第一 志序 歷上
- 卷十二志第二 歷中
- 卷十三志第三 歷下
- 卷十四志第四 禮一
- 卷十五志第五 禮二
- 卷十六志第六 禮三
- 卷十七志第七 禮四
- 卷十八志第八 禮五
- 卷十九志第九 樂一
- 卷二十志第十 樂二
-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 樂三
-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 樂四
- 卷二十三志第十三 天文一
-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 天文二
-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 天文三
-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天文四
-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 符瑞上
- 卷二十八志第十八 符瑞中
-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符瑞下
- 卷三十志第二十 五行一
-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
-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
-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 卷四十志第三十 百官下
- 卷四十一列傳第一 后妃
- 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劉穆之 王弘
-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 徐羨之 傅亮 檀道濟
- 卷四十四列傳第四 謝晦
- 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
- 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趙倫之 到彥之闕 王懿 張邵
- 卷四十七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
- 卷四十八列傳第八 硃齡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 卷四十九列傳第九 孫處 蒯恩 劉鐘 虞丘進
- 卷五十列傳第十 胡籓 劉康祖 垣護之 張興世
- 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宗室
- 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
- 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
- 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 臧燾 徐廣 傅隆
- 卷五十六列傳第十六 謝瞻 孔琳之
- 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 蔡廓 子興宗
- 卷五十八列傳第十八 王惠 謝弘微 王球
- 卷五十九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
- 卷六十列傳第二十 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
- 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武三王
- 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羊欣 張敷 王微
- 卷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沈演之
- 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 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吉翰 劉道產 杜驥 申恬
- 卷六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 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謝靈運
- 卷六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武二王
- 卷六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劉湛 范曄
- 卷七十列傳第三十 袁淑
- 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
- 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文九王
- 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 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臧質 魯爽 沈攸之
- 卷七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王僧達 顏竣
- 卷七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硃修之 宗愨 王玄謨
-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柳元景 顏師伯 沈慶之
-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蕭思話 劉延孫
- 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文五王
- 卷八十列傳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 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劉秀之 顧琛 顧覬之
- 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 沈懷文
- 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宗越 吳喜 黃回
-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鳷 孔覬
- 卷八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謝莊 王景文
- 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殷孝祖 劉勔
- 卷八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蕭惠開 殷琰
- 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 卷八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袁粲
- 卷九十列傳第五十 明四王
- 卷九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 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 卷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 卷九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恩幸
- 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索虜
- 卷九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鮮卑 吐谷渾
- 卷九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夷蠻
- 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氐胡
- 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二兇
- 卷一百列傳第六十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