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作者:司馬遷《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開始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此書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下限到漢武帝時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系,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后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可以說,《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也很高。 司馬遷去世之后,《史記》并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利于現今的讀者學習參考。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后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可以說,《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也很高。 司馬遷去世之后,《史記》并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利于現今的讀者學習參考。
《史記》章節列表
- 史記簡介
- 五帝本紀
- 夏本紀
- 殷本紀
- 周本紀
- 秦本紀
- 秦始皇本紀
- 項羽本紀
- 高祖本紀
- 呂太后本紀
- 孝文本紀
- 孝景本紀
- 孝武本紀
- 三代世表
- 十二諸侯年表
- 六國年表
- 秦楚之際月表
-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惠景閑侯者年表
-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 禮書
- 樂書
- 律書
- 歷書
- 天官書
- 封禪書
- 河渠書
- 平準書
- 吳太伯世家
- 齊太公世家
- 魯周公世家
- 燕召公世家
- 管蔡世家
- 陳杞世家
- 衛康叔世家
- 宋微子世家
- 晉世家
- 楚世家
- 越王句踐世家
- 鄭世家
- 趙世家
- 魏世家
- 韓世家
- 田敬仲完世家
- 孔子世家
- 陳涉世家
- 外戚世家
- 楚元王世家
- 荊燕世家
- 齊悼惠王世家
- 蕭相國世家
- 曹相國世家
- 留侯世家
- 陳丞相世家
- 絳侯周勃世家
- 梁孝王世家
- 五宗世家
- 三王世家
- 伯夷列傳
- 管晏列傳
- 老子韓非列傳
- 司馬穰苴列傳
- 孫子吳起列傳
- 伍子胥列傳
- 仲尼弟子列傳
- 商君列傳
- 蘇秦列傳
- 張儀列傳
- 樗里子甘茂列傳
- 穰侯列傳
- 白起王翦列傳
- 孟子荀卿列傳
- 孟嘗君列傳
- 平原君虞卿列傳
- 魏公子列傳
- 春申君列傳
- 范睢蔡澤列傳
- 樂毅列傳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田單列傳
- 魯仲連鄒陽列傳
- 屈原賈生列傳
- 呂不韋列傳
- 刺客列傳
- 李斯列傳
- 蒙恬列傳
- 張耳陳余列傳
- 魏豹彭越列傳
- 黥布列傳
- 淮陰侯列傳
- 韓信盧綰列傳
- 田儋列傳
- 樊酈滕灌列傳
- 張丞相列傳
- 酈生陸賈列傳
- 傅靳蒯成列傳
- 劉敬叔孫通列傳
- 季布欒布列傳
- 袁盎晁錯列傳
- 張釋之馮唐列傳
- 萬石張叔列傳
- 田叔列傳
- 扁鵲倉公列傳
- 吳王濞列傳
- 魏其武安侯列傳
- 韓長孺列傳
- 李將軍列傳
- 匈奴列傳
- 衛將軍驃騎列傳
- 平津侯主父列傳
- 南越列傳
- 東越列傳
- 朝鮮列傳
- 西南夷列傳
- 司馬相如列傳
- 淮南衡山列傳
- 循吏列傳
- 汲鄭列傳
- 儒林列傳
- 酷吏列傳
- 大宛列傳
- 游俠列傳
- 佞幸列傳
- 滑稽列傳
- 日者列傳
- 龜策列傳
- 貨殖列傳
- 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