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作者:張機《傷寒論》簡介
一、《傷寒論》的內容
《傷寒論》是東漢張機所著《傷寒雜病論》中論述傷寒病證的部分。《傷寒雜病論》原16卷,約成書于公元3世紀。該書至魏晉時已有散失,經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傳過程中析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北宋時期,政府成立校正醫書局,對諸多醫學古籍進行校勘整理,《傷寒論》則是其中之一。
現該書通行本有兩種:一是明代趙開美據宋治平本(林億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無已的《注解傷寒論》本。此外,《脈經》、《千金翼方》、《外臺秘要》中均載有《傷寒論》的內容,被視為該書的早期傳本;北宋校正的《金匱玉函經》,也是《傷寒論》的另一古傳本;近代在日本也發現了《傷寒論》的古傳本,其中有康治本(唐人手抄卷子本)、康平本(丹波雅忠抄本)。
《傷寒論》全書共10卷,22篇。內容包括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主要論述了傷寒六經病的脈證治法,是《傷寒論》的主體組成部分;尚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分別論述了傷寒、雜病的脈證預后以及傷寒的病因、病機、傳變等;還有痙濕暍、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等病的證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應用范圍和禁忌證。后世多數學者認為,“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及“痙濕暍、“汗、吐、下可與不可”等條文非仲景筆,系王叔和編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刪而不錄。
二、《傷寒論》的主要貢獻
該書是一部論治外感熱病的專著,作者全面總結了東漢以前診治外感熱病的經驗,運用《素問
《傷寒論》是東漢張機所著《傷寒雜病論》中論述傷寒病證的部分。《傷寒雜病論》原16卷,約成書于公元3世紀。該書至魏晉時已有散失,經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傳過程中析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北宋時期,政府成立校正醫書局,對諸多醫學古籍進行校勘整理,《傷寒論》則是其中之一。
現該書通行本有兩種:一是明代趙開美據宋治平本(林億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無已的《注解傷寒論》本。此外,《脈經》、《千金翼方》、《外臺秘要》中均載有《傷寒論》的內容,被視為該書的早期傳本;北宋校正的《金匱玉函經》,也是《傷寒論》的另一古傳本;近代在日本也發現了《傷寒論》的古傳本,其中有康治本(唐人手抄卷子本)、康平本(丹波雅忠抄本)。
《傷寒論》全書共10卷,22篇。內容包括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主要論述了傷寒六經病的脈證治法,是《傷寒論》的主體組成部分;尚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分別論述了傷寒、雜病的脈證預后以及傷寒的病因、病機、傳變等;還有痙濕暍、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等病的證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應用范圍和禁忌證。后世多數學者認為,“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及“痙濕暍、“汗、吐、下可與不可”等條文非仲景筆,系王叔和編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刪而不錄。
二、《傷寒論》的主要貢獻
該書是一部論治外感熱病的專著,作者全面總結了東漢以前診治外感熱病的經驗,運用《素問
《傷寒論》章節列表
- 傷寒論序
- 傷寒卒病論集
- 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
- 卷第一 平脈法第二
-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 卷第二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 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第五
-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
-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
- 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第八
- 卷第五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 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第十
- 卷第六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 卷第六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 卷第七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證并治第十四
- 卷第七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卷第七 辨可發汗脈證并治第十六
- 卷第八 辨發汗后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 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后脈證并治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