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墨子閑詁》

    作者:孫詒讓

    《墨子閑詁》簡介

      孫詒讓的《墨子閑詁》是公認清末墨學研究的重要作品,梁啟超曾說「自此書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過此書,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書為第一也」,任公自己對墨學研究的興趣也顯然受到孫詒讓的啟發與鼓勵,因此從這本書可以了解到當時墨學興起的一些重要因素。《墨子閑詁》作于光緒19年(1893)前的十余年間(約1877-93),當時西力沖擊已成不可抗拒之勢,所以該書雖為延續漢學傳統而來的校勘之作,但這時對《墨子》的興趣已受西學影響。這一點可以從俞樾為《墨子閑詁》所撰寫的序文之中看出端倪,俞氏一方面贊美孫詒讓在考證上的成就,指出孫氏「凡諸家之說,是者從之,非者正之,闕略者補之……旁行之文,盡還舊觀,訛奪之處,咸秩無紊,蓋自有墨子以來,未有此書也」;另一方面他又說:

      墨子惟兼愛,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近世西學中,光學、重學,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則其備梯、備突、備穴諸法,或即泰西機器之權輿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戰國也,以孟子反本一言為主,而以墨子之書輔之,儻足以安內而攘外乎,勿謂仲容之為此書,窮年兀兀,徒敝精神于無用也。

      在文字方面,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一書,基本上將傳抄訛誤、脫漏錯亂的地方加以疏理,使《墨子》一書可以解讀;然而主要討論邏輯的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則要到梁啟超、胡適之后,才整理出一些眉目。  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號籀,同治六年(1867)20歲中舉人,官刑部主事,然而其后來仕途不順。由于飽學多才,清朝高官包括張之洞多有舉薦,但他均推辭不就,而一心回家讀書,興實業辦教育。是我國清代著名經學大師和大教育家,與黃以周、俞曲園合稱“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經學后殿”、“樸學大師”之稱。與俞樾、黃以周合稱清末三先生。他學問體大思精,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溫州經籍志》等三十多部。先生的人品和功業,深受世人的敬仰。康有為說他:禮學至博,獨步學海;梁啟超贊他:先生學術,光芒萬丈;李學勤稱他:周禮義疏,可稱淵博;章太炎譽他;貽讓六藝,三百年絕等雙。

    《墨子閑詁》章節列表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