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臨池訣》

    作者:盧攜
    盧攜(?——八八○年),唐書法家。字子升。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擢進士第,干符中累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中書侍郎,與鄭畋俱李翱甥,同位宰相,終太子賓客。

    《臨池訣》或作《臨池妙訣》二篇,首敘書法傳授源流,自謂得永興家法,乃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為目有八。




    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詞云爾。攜按:永禪師從侄纂及孫渙皆善書,能繼世。張懷瓘《書斷》稱上官儀師法虞公,過于纂矣。張志遜又纂之亞。是則非獨專于陸也。王叔明《書后品》又云虞、褚同師于史陵。陵蓋隋人也。旭之傳法,蓋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魏仲犀。又傳蔣陸及從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邈傳褚長文、韓方明。徐吏部傳之皇甫閱。閱以柳宗元員外為入室,劉尚書禹錫為及門者,言柳公常未許為伍。柳傳方少卿直溫,近代賀拔員外惎、寇司馬璋、李中丞戎,與方皆得名者。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見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系辭》言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倘學者覃思于此,鐘繇、羲、獻,誠可見其心乎!

    第一,用紙筆。
    第二,認勢。
    第三,裹束。
    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
    第六,上稀。
    第七,中勻。
    第八,下密。

    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今動轉自在。然后奔頭微拒,奔中中鉤,筆拒亦勿令大緊,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綱要也。皆不過雙苞,自然虛掌實指。“永”字論云:以大指拓頭指鉤中指。此蓋言單苞者。然必須氣脈均勻,拳心須虛,虛則轉側圓順;腕須挺起,粘紙則輕重失準。把筆淺深,在去紙遠近,遠則浮泛虛薄,近則揾鋒體重。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紙剛則用軟筆,策掠按拂,制在一鋒。紙柔用硬筆,袞努鉤磔,順成在指。純剛如以錐畫石,純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圓暢,神格亡矣。畫石及壁,同紙剛例,蓋相得也。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