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
作者:姚思廉《梁書》簡介
梁書五十六卷,陳書三十六卷,分別記載了梁陳兩個封建割據政權的歷史,是六世紀五十年代到七世紀三十年代期間,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繼編撰的。
梁陳是繼東晉宋齊,先后在江南建立的兩個封建割據王朝。梁自蕭衍(梁武帝)建國到蕭方智(梁敬帝)時滅亡,首尾五十六年(公元五○二到五五七)。陳自陳霸先(陳武帝)建國到陳叔寶(陳后主)時被隋所滅,歷時三十三年(五五七到五八九)。
梁代前期,是同割據北方的北魏對立的。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后,梁和東、西魏成為鼎足三分的形勢。陳建立后,北齊和北周已經代替了東、西魏,仍然是三分的局面。六世紀七、八十年代,北周和隋相繼統一了北方,六世紀末隋滅陳,結束了南北的分裂。梁代的歷史,曾由沈約、周興嗣、裴子野和杜之偉、顧野王、許亨等在梁陳兩代先后受命編撰,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吳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陳代的歷史,傅縡、顧野王都曾受命編撰,陳書顧野王傳說他有「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陸瓊還著有陳書四十二卷。以上這些著作,姚氏父子修史時可能參考過,但都沒有流傳下來。 姚察在陳初曾參與梁史的編撰。入隋后,又在公元五八九年(隋開皇九年)受命編撰梁陳兩朝史,沒有成書就死了。姚思廉在隋唐兩次受命繼續完成這兩朝史,到六三六年(唐貞觀十年)才寫成了梁書和陳書。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在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在陳代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在隋代做秘書丞。死於公元六○六年(隋大業二年)。姚思廉字簡之,在唐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后來做到散騎常侍。死於六三七年(唐貞觀十一年)。
姚思廉編撰梁陳史的時候,魏征是梁陳齊周隋五史的監修官。所以梁書陳書本紀部分和陳書皇后傳后面都有魏征的史論。他在一些具體論述上,看法有和姚氏父子相出入的地方。 梁陳兩代的早期歷史著作都已失傳,因此梁書和陳書就成為現存的比較原始的記載。除政治和軍事問題以外,這兩部書在哲學史、文學史、宗教史、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資料。梁書諸夷傳比較系統地敘述了海南一些國家的歷史,記載了它們的傳說、風俗、物產,以及我國人民和海南各地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一般說來,梁書的記載要比陳書豐富些,梁書的文筆也比陳書要好些。梁書記公元公元五○五年合肥之戰,五○六年邵陽之戰(韋叡傳)、鍾離之守(昌義之傳),都是比較生動的。
現對這兩部書加以標點校勘。梁書,用商務印書館據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及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互校,擇善而從,還參考了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和資治通鑑考異的有關部分。在汲取前人校勘成果方面,我們利用了張元濟、張森楷兩種校勘記的稿本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陳書以百衲本為底本,取校的本子和參考書與梁書基本上相同。陳書某些卷(如卷一、卷三、卷九等)的末尾附有一兩行小字,這是宋人曾鞏等所作校語,是百衲本原有的。
梁陳是繼東晉宋齊,先后在江南建立的兩個封建割據王朝。梁自蕭衍(梁武帝)建國到蕭方智(梁敬帝)時滅亡,首尾五十六年(公元五○二到五五七)。陳自陳霸先(陳武帝)建國到陳叔寶(陳后主)時被隋所滅,歷時三十三年(五五七到五八九)。
梁代前期,是同割據北方的北魏對立的。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后,梁和東、西魏成為鼎足三分的形勢。陳建立后,北齊和北周已經代替了東、西魏,仍然是三分的局面。六世紀七、八十年代,北周和隋相繼統一了北方,六世紀末隋滅陳,結束了南北的分裂。梁代的歷史,曾由沈約、周興嗣、裴子野和杜之偉、顧野王、許亨等在梁陳兩代先后受命編撰,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吳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陳代的歷史,傅縡、顧野王都曾受命編撰,陳書顧野王傳說他有「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陸瓊還著有陳書四十二卷。以上這些著作,姚氏父子修史時可能參考過,但都沒有流傳下來。 姚察在陳初曾參與梁史的編撰。入隋后,又在公元五八九年(隋開皇九年)受命編撰梁陳兩朝史,沒有成書就死了。姚思廉在隋唐兩次受命繼續完成這兩朝史,到六三六年(唐貞觀十年)才寫成了梁書和陳書。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在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在陳代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在隋代做秘書丞。死於公元六○六年(隋大業二年)。姚思廉字簡之,在唐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后來做到散騎常侍。死於六三七年(唐貞觀十一年)。
姚思廉編撰梁陳史的時候,魏征是梁陳齊周隋五史的監修官。所以梁書陳書本紀部分和陳書皇后傳后面都有魏征的史論。他在一些具體論述上,看法有和姚氏父子相出入的地方。 梁陳兩代的早期歷史著作都已失傳,因此梁書和陳書就成為現存的比較原始的記載。除政治和軍事問題以外,這兩部書在哲學史、文學史、宗教史、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資料。梁書諸夷傳比較系統地敘述了海南一些國家的歷史,記載了它們的傳說、風俗、物產,以及我國人民和海南各地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一般說來,梁書的記載要比陳書豐富些,梁書的文筆也比陳書要好些。梁書記公元公元五○五年合肥之戰,五○六年邵陽之戰(韋叡傳)、鍾離之守(昌義之傳),都是比較生動的。
現對這兩部書加以標點校勘。梁書,用商務印書館據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及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互校,擇善而從,還參考了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和資治通鑑考異的有關部分。在汲取前人校勘成果方面,我們利用了張元濟、張森楷兩種校勘記的稿本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陳書以百衲本為底本,取校的本子和參考書與梁書基本上相同。陳書某些卷(如卷一、卷三、卷九等)的末尾附有一兩行小字,這是宋人曾鞏等所作校語,是百衲本原有的。
《梁書》章節列表
- 卷第一本紀第一 武帝上
- 卷第二本紀第二 武帝中
- 卷第三本紀第三 武帝下
- 卷第四本紀第四 簡文帝
- 卷第五本紀第五 元帝
- 卷第六本紀第六 敬帝
- 卷第七列傳第一 太祖張皇后 高祖郗皇后 太宗王皇后 高祖丁貴嬪 高祖阮修容 世祖
- 卷第八列傳第二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
- 卷第九列傳第三 王茂 曹景宗 柳慶遠
- 卷第一十列傳第四 蕭穎達 夏侯詳 蔡道恭 楊公則 鄧元起
- 卷第十一列傳第五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
- 卷第十二列傳第六 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
- 卷第十三列傳第七 范云 沈約
- 卷第十四列傳第八 江淹 任昉
- 卷第十五列傳第九 謝朏 弟子覽
- 卷第十六列傳第十 王亮 張稷 王瑩
- 卷第十七列傳第十一 王珍國 馬仙琕 張齊
- 卷第十八列傳第十二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
- 卷第十九列傳第十三 宗夬 劉坦 樂藹
- 卷第二十列傳第十四 劉季連 陳伯之
- 卷第二十一列傳第十五 王瞻 王志 王峻 王暕子訓 王泰 王份孫錫 僉 張充 柳惲
- 卷第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太祖五王
- 卷第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業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
- 卷第二十四列傳第十八 蕭景弟昌 昂 昱
- 卷第二十五列傳第十九 周舍 徐勉
- 卷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 范岫 傅昭弟映 蕭琛 陸杲
- 卷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
- 卷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弟夔 魚弘附 韋放
- 卷第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 卷第三十列傳第二十 四裴子野 顧協 徐摛 鮑泉
- 卷第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 袁 昂子君正
- 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 陳慶之 蘭欽
- 卷第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
- 卷第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 張緬 弟纘 綰
- 卷第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 蕭子恪 弟子范 子顯 子云 子暉
- 卷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孔 休源 江革
- 卷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一 謝舉 何敬容
- 卷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二 硃異 賀琛
- 卷第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愿達 王神念 楊華 羊侃子鹍 羊鴉仁
- 卷第四十列傳第三十四 司馬褧 到溉 劉顯 劉之遴弟之亨 許懋
- 卷第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五 王規 劉瑴 宗懔 王承 褚翔 蕭介 從父兄洽 褚球 劉孺
- 卷第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六 臧盾弟厥 傅岐
- 卷第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七 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
- 卷第四十四列傳第三十八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
- 卷第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九 王僧辯
- 卷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 胡僧祐 徐文盛 杜掞兄岸 弟幼安 兄子龕 陰子春
- 卷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一 孝行滕曇恭 徐普濟 宛陵女子 沈崇傃 荀匠 庾黔婁 吉翂
- 卷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二 儒林伏曼容 何佟之 范縝 嚴植之 賀蒨 子革 司馬筠 卞
- 卷第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三 文學上到沆 丘遲 劉苞 袁峻 庾於陵 弟肩吾 劉昭 何遜
- 卷第五十列傳第四十四 文學下劉峻 劉沼 謝幾卿 劉勰 王籍 何思澄 劉杳 謝征
- 卷第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 處士何點 弟胤 阮孝緒 陶弘景 諸葛璩 沈顗 劉慧斐 范
- 卷第五十二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顧憲之 陶季直 蕭視素
- 卷第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七 良吏庾蓽 沈瑀 范述曾 丘仲孚 孫謙 伏芃 何遠
- 卷第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海南諸國 東夷 西北諸戎
- 卷第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
- 卷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 侯景
- 附錄梁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