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沈昫《舊唐書》簡介
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本書原稱唐書,后來為了區別于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編撰的新唐書,故稱舊唐書。全書分本紀、志、到傳三部分,共二百卷。
還在后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直到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九四一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九四五年)修成,歷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修的。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劃。以后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舊唐書的作者離唐代很近,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別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吳兢、韋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纂述的唐書一百三十卷,它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敘述比較完整。還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唐代后期的史料則掌握較少,只有武宗實錄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舊唐書成書時間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書,書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襲唐代國史或實錄的舊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時的當代皇帝,「我」指唐朝。論贊中常出現「臣」字,也是唐代史官當時的稱謂。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干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紀內容繁瑣冗雜;歷志、經籍志敘述僅至玄宗時代;列傳中對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較多;還存在著一人兩傳、一文復見等現象。這些都說明舊唐書比較粗糙。
但是,舊唐書敘述史實比較詳細,保存史料比較豐富,便于讀者瞭解歷史事件的過程和具體情況,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視。唐穆宗以后的本紀,雖然內容比較蕪雜,為后人所譏議,但也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如龐勛起義、黃巢起義,在懿宗本紀、僖宗本紀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由于列傳都分龐勛無傳、黃巢傳簡略,這些記載就更為可貴。昭宗、哀帝兩紀,對某些藩鎮、宦官的囂張跋扈,敘述頗為詳細,反映了唐王朝覆滅時的某些具體情景。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的唐紀部分,大抵採用舊唐書,就是因為它記事比較詳細明白的緣故。舊唐書還採錄了不少富有史料價值的文章。如呂才傳、盧藏用傳,分別登載了兩人反迷信的重要論文。賈耽傳登載了他進奏所編地理圖志的兩篇表。這些都是在中國思想史和地理學史上有地位的文獻。又如,在傅奕、狄仁杰、姚崇等人的傳中,登載了他們反對佛教的文章,從中可以考見唐代佛教盛行對政治、經濟、社會的重大影響,以及世俗地主反對佛教的斗爭。這類文章其中有些見舊唐書最早保存下來的。繼舊唐書之后出現的新唐書,雖然在史料上作了許多補充,特別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傳部分比較突出,但新唐書行文和記事往往過于簡略,使讀者不易瞭解具體情況。對舊唐書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書有的刪去,有的壓縮成簡短的片段,甚至因厭惡駢文,竟改寫成散文,改變歷史文獻的原來面貌。相形之下,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書所不能替代的價值。我們這次點校舊唐書,以清道光年間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簡稱懼盈齋本)為工作本,并參校了以下幾種主要版本:
一、南宋紹興年間越州刻本(簡稱殘宋本),全書已佚,殘存六十七卷,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即用此殘本與聞人詮本配補而成。
二、明嘉靖年間聞人詮刻本(簡稱聞本)。
三、清干隆年間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
四、清同治年間浙江書局刻本(簡稱局本)。
五、清同治年間廣東陳氏葄古堂刻本(簡稱廣本)。
點校中文字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凡是根據以上幾種版本改正文字的,一律不出校記。而根據唐會要、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校改的地方,都在每卷末尾作校勘記說明。關于前人校勘成果,除參考清人羅士琳等人的舊唐書校勘記(簡稱校勘記)外,還吸收了近人張森楷舊唐書校勘記、龔道耕舊唐書補校等幾種稿本的某些成果。
還在后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直到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九四一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九四五年)修成,歷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修的。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劃。以后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舊唐書的作者離唐代很近,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別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吳兢、韋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纂述的唐書一百三十卷,它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敘述比較完整。還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唐代后期的史料則掌握較少,只有武宗實錄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舊唐書成書時間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書,書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襲唐代國史或實錄的舊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時的當代皇帝,「我」指唐朝。論贊中常出現「臣」字,也是唐代史官當時的稱謂。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干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紀內容繁瑣冗雜;歷志、經籍志敘述僅至玄宗時代;列傳中對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較多;還存在著一人兩傳、一文復見等現象。這些都說明舊唐書比較粗糙。
但是,舊唐書敘述史實比較詳細,保存史料比較豐富,便于讀者瞭解歷史事件的過程和具體情況,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視。唐穆宗以后的本紀,雖然內容比較蕪雜,為后人所譏議,但也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如龐勛起義、黃巢起義,在懿宗本紀、僖宗本紀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由于列傳都分龐勛無傳、黃巢傳簡略,這些記載就更為可貴。昭宗、哀帝兩紀,對某些藩鎮、宦官的囂張跋扈,敘述頗為詳細,反映了唐王朝覆滅時的某些具體情景。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的唐紀部分,大抵採用舊唐書,就是因為它記事比較詳細明白的緣故。舊唐書還採錄了不少富有史料價值的文章。如呂才傳、盧藏用傳,分別登載了兩人反迷信的重要論文。賈耽傳登載了他進奏所編地理圖志的兩篇表。這些都是在中國思想史和地理學史上有地位的文獻。又如,在傅奕、狄仁杰、姚崇等人的傳中,登載了他們反對佛教的文章,從中可以考見唐代佛教盛行對政治、經濟、社會的重大影響,以及世俗地主反對佛教的斗爭。這類文章其中有些見舊唐書最早保存下來的。繼舊唐書之后出現的新唐書,雖然在史料上作了許多補充,特別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傳部分比較突出,但新唐書行文和記事往往過于簡略,使讀者不易瞭解具體情況。對舊唐書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書有的刪去,有的壓縮成簡短的片段,甚至因厭惡駢文,竟改寫成散文,改變歷史文獻的原來面貌。相形之下,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書所不能替代的價值。我們這次點校舊唐書,以清道光年間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簡稱懼盈齋本)為工作本,并參校了以下幾種主要版本:
一、南宋紹興年間越州刻本(簡稱殘宋本),全書已佚,殘存六十七卷,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即用此殘本與聞人詮本配補而成。
二、明嘉靖年間聞人詮刻本(簡稱聞本)。
三、清干隆年間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
四、清同治年間浙江書局刻本(簡稱局本)。
五、清同治年間廣東陳氏葄古堂刻本(簡稱廣本)。
點校中文字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凡是根據以上幾種版本改正文字的,一律不出校記。而根據唐會要、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校改的地方,都在每卷末尾作校勘記說明。關于前人校勘成果,除參考清人羅士琳等人的舊唐書校勘記(簡稱校勘記)外,還吸收了近人張森楷舊唐書校勘記、龔道耕舊唐書補校等幾種稿本的某些成果。
《舊唐書》章節列表
- 本紀第一 高祖
- 本紀第二 太宗上
- 本紀第三 太宗下
- 本紀第四 高宗上
- 本紀第五 高宗下
-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 本紀第七 中宗睿宗
- 本紀第八 玄宗上
- 本紀第九 玄宗下
- 本紀第十 肅宗
- 本紀第十一 代宗
-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 本紀第十六 穆宗
-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 志第一 禮儀一
- 志第二 禮儀二
- 志第三 禮儀三
- 志第四 禮儀四
- 志第五 禮儀五
- 志第六 禮儀六
- 志第七 禮儀七
- 志第八 音樂一
- 志第九 音樂二
- 志第十 音樂三
- 志第十一 音樂四
- 志第十二 歷一
- 志第十三 歷二
- 志第十四 歷三
- 志第十五 天文上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志第十七 五行
- 志第十八 地理一
- 志第十九 地理二
- 志第二十 地理三
-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 志第二十五 輿服
-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 志第三十 刑法
- 列傳第一 后妃上
-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列傳第三
-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五
- 列傳第六
- 列傳第七
- 列傳第八
- 列傳第九
- 列傳第十 宗室(太祖諸子 代祖諸子)
- 列傳第十一
- 列傳第十二
- 列傳第十三
-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 列傳第十五
- 列傳第十六
- 列傳第十七
- 列傳第十八
- 列傳第十九
- 列傳第二十
- 列傳第二十一
- 列傳第二十二
- 列傳第二十三
- 列傳第二十四
- 列傳第二十五
-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 列傳第二十七
- 列傳第二十八
- 列傳第二十九
- 列傳第三十
- 列傳第三十一
- 列傳第三十二
- 列傳第三十三
- 列傳第三十四
- 列傳第三十五
-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 列傳第三十七
- 列傳第三十八
- 列傳第三十九
- 列傳第四十
- 列傳第四十一
- 列傳第四十二
- 列傳第四十三
- 列傳第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睿宗諸子
- 列偉第四十六
- 列傳第四十七
- 列傳第四十八
- 列傳第四十九
- 列傳第五十
- 列傳第五十一
- 列傳第五十二
- 列傳第五十三
- 列傳第五十四
- 列傳第五十五
- 列傳第五十六
-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 列傳第五十八
- 列傳第五十九
- 列傳第六十
- 列傳第六十一
- 列傳第六十二
- 列傳第六十三
- 列傳第六十四
- 列傳第六十五
- 列傳第六十六
- 列傳第六十七
- 列傳第六十八
- 列傳第六十九
- 列傳第七十
- 列傳第七十一
- 列傳第七十二
- 列傳第七十三
- 列傳第七十四
- 列傳第七十五
- 列傳第七十六
- 列傳第七十七
- 列傳第七十八
- 列傳第七十九
- 列傳第八十
- 列傳第八十一
- 列傳第八十二
- 列傳第八十三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第八十五
- 列傳第八十六
- 列傳第八十七
- 列傳第八十八
- 列傳第八十九
- 列傳第九十
- 列傳第九十一
- 列傳第九十二
- 列傳第九十三
- 列傳第九十四
- 列傳第九十五
- 列傳第九十六
- 列傳第九十七
- 列傳第九十八
- 列傳第九十九
-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
- 列傳第一百一
- 列傳第一百二
- 列傳第一百三
- 列傳第一百四
- 列傳第一百五
- 列傳第一百六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一百八
- 列傳第一百九
-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 列傳第一百二十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 列傳第一百三十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上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下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下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忠義上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忠義下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儒學上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儒學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
-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回紇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南蠻 西南蠻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東夷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
- 列傳第一百五十
- 列傳第一百五十
-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