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
作者:范曄《后漢書》簡介
《后漢書》是紀傳體的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斷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為紀十卷、傳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紀、傳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曄,志的作者是晉的司馬彪,一般稱為《續漢志》。
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生于公元398年,即晉安帝隆安二年,做過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后升任尚書吏部郎。432年,宋文帝即元嘉九年,由于觸犯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從此受到壓制,便開始著書,但寫完《后漢書》后,又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之爭,在元嘉二十二年被殺。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死于晉惠帝末年。
在范曄寫《后漢書》之前,后漢史書已經有了很多種,從東漢的明帝到靈帝,經過班固、劉珍、伏無忌和蔡邕等幾代人的努力,寫就紀傳體的《東觀漢記》,主要記載光武帝到靈帝之間的東漢歷史。后來,吳謝承、晉薛瑩、司馬彪和劉義慶等人都有著作面世。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曄便參考各家內容,融會貫通,寫成《后漢書》。范曄原來想學習《漢書》,寫成十志,因為被害而未如愿。由于范曄的著作敘事簡明扼要,內容全面,所以其成就超過了前人,受到后世的重視。
《后漢書》紀、傳的編次和《漢書》有不少區別,紀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紀》,相當于《漢書。外戚傳》。皇后從傳入紀,就是來自華曄的《后漢書》。此外,在《漢書》以外還創立了七篇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這些都是根據東漢現實、與風俗所寫,有的類傳成為后來人們學習的楷模。
在《漢書》中有《百官公卿表》,內容是西漢的職官制度,司馬彪將“表”成為“志”,創立了《百官志》,記述東漢的職官制度。但該書的志中沒有《食貨志》,是一大漏洞,其內容在《晉書。食貨志》里有了補充,介紹了此時期的經濟狀況。
現存最早的《后漢書》刻本是南宋時期的紹興本,殘缺五卷。后來商務印書館加以影印,收進百衲本《二十四史》,缺的五卷用其他殘本補充。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南宋紹興本為底本,校參考其他版本加以校正,同時吸取前人研究、校勘成果,參考價值較高。
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生于公元398年,即晉安帝隆安二年,做過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后升任尚書吏部郎。432年,宋文帝即元嘉九年,由于觸犯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從此受到壓制,便開始著書,但寫完《后漢書》后,又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之爭,在元嘉二十二年被殺。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死于晉惠帝末年。
在范曄寫《后漢書》之前,后漢史書已經有了很多種,從東漢的明帝到靈帝,經過班固、劉珍、伏無忌和蔡邕等幾代人的努力,寫就紀傳體的《東觀漢記》,主要記載光武帝到靈帝之間的東漢歷史。后來,吳謝承、晉薛瑩、司馬彪和劉義慶等人都有著作面世。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曄便參考各家內容,融會貫通,寫成《后漢書》。范曄原來想學習《漢書》,寫成十志,因為被害而未如愿。由于范曄的著作敘事簡明扼要,內容全面,所以其成就超過了前人,受到后世的重視。
《后漢書》紀、傳的編次和《漢書》有不少區別,紀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紀》,相當于《漢書。外戚傳》。皇后從傳入紀,就是來自華曄的《后漢書》。此外,在《漢書》以外還創立了七篇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這些都是根據東漢現實、與風俗所寫,有的類傳成為后來人們學習的楷模。
在《漢書》中有《百官公卿表》,內容是西漢的職官制度,司馬彪將“表”成為“志”,創立了《百官志》,記述東漢的職官制度。但該書的志中沒有《食貨志》,是一大漏洞,其內容在《晉書。食貨志》里有了補充,介紹了此時期的經濟狀況。
現存最早的《后漢書》刻本是南宋時期的紹興本,殘缺五卷。后來商務印書館加以影印,收進百衲本《二十四史》,缺的五卷用其他殘本補充。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南宋紹興本為底本,校參考其他版本加以校正,同時吸取前人研究、校勘成果,參考價值較高。
《后漢書》章節列表
- 鄧寇列傳第六
- 馮岑賈列傳第七
-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 耿弇列傳第九
- 銚王祭列傳第十
-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竇融列傳第十三
- 馬援列傳第十四
-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
- 申屠鮑郅列傳第十九
- 蘇楊郎襄列傳第二十
-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
-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 班彪列傳第三十
- 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 崔骃列傳第四十二
-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 馬融列傳第五十
-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 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 皇甫嵩朱雋列傳第六十一
-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
-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
- 文苑列傳第七十
-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
-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 列女傳第七十四
-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 西羌傳第七十七
- 西域傳第七十八
-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 光武帝紀第一
- 明帝紀第二
- 章帝紀第三
- 和殤帝紀第四
- 安帝紀第五
- 順沖質帝紀第六
- 桓帝紀第七
- 靈帝紀第八
- 獻帝紀第九
- 后紀第十
- 律歷志第一
- 律歷志第二
- 律歷志第三
- 禮儀志第四
- 禮儀志第五
- 禮儀志第六
- 祭祀志第七
- 祭祀志第八
- 祭祀志第九
- 天文志第十
- 天文志第十一
- 天文志第十二
- 五行志第十三
- 五行志第十四
- 五行志第十五
- 五行志第十六
- 五行志第十七
- 五行志第十八
- 郡國志第十九
- 郡國志第二十
- 郡國志第二十一
- 郡國志第二十二
- 郡國志第二十三
- 百官志第二十四
- 百官志第二十五
- 百官志第二十六
- 百官志第二十七
- 百官志第二十八
- 輿服志第二十九
- 輿服志第三十
-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