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作者:班固《漢書》簡介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后,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后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后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后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譏責。后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后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圣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譏責。后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后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圣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
《漢書》章節列表
-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 卷二 惠帝紀第二
- 卷三 高后紀第三
- 卷四 文帝紀第四
- 卷五 景帝紀第五
- 卷六 武帝紀第六
- 卷七 昭帝紀第七
- 卷八 宣帝紀第八
- 卷九 元帝紀第九
- 卷十 成帝紀第十
-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 卷三十二 張耳陳余傳第二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 卷四十三 酈陸硃劉叔孫傳第十三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 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 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 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 卷六十四上 嚴硃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 卷六十四下 嚴硃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 卷六十七 楊胡硃梅云傳第三十七
-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傳第五十三
-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