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作者:呂安世《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簡介
歷代興衰演義(原名《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版本:原書《二十四史通俗演義》有雍正間刋本,四十四回 。本書刪去原先四十一至四十四回 (各朝年號丶儒家道德丶歷朝各地物產丶歷朝各地災異風俗),另增二十回 ,總計六十回 。
內容:原書一至四十回 記敘盤古開天至清兵南下統一全國之大事。本書由清康熙時期,平西王吳三桂絞死明朱桂王一事寫起,至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派代表簽訂和約,將上海改為商埠一事止,著重在民國之事。
==============================================================================
清代雍正時人呂安世,根據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南宋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及二十四史,編成本書。書的《凡例》中說;"是書悉遵《綱鑒》,半是《綱鑒》舊文。"這倒確是事實。輯錄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不相聯屬的內容和費解的字句"略加刪訂","統二十四史事實,說得原原本本;至其中條分縷析處,亦復一線穿成",因而成為一本演義體的書。原名《綱鑒演義》,后又改為《二十四史通俗演義》。因它"半是《綱鑒》舊文",就難言"通俗。"我們這次印行時,取二者而折衷之,稱為"二十四史演義"。它的內容,正如《序一》中所說:"事事悉依正史,言言若出新聞"。因此,它實際是一種簡明歷史知識讀物。在目前這類讀物缺少的情況下,是可以聊備一格的。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明代以前歷史的一個大概輪廓,特別是對歷朝大政及其盛衰得失,能有一個概括的了解。誠然,這本書脫胎于舊的史書,而一部二十四史不過是帝王將相的家譜。但由于帝王將相掌握了最高的統治權力,他們的所作所為,就關系著每個朝代的興衰治亂,也就是關系著千百萬被統治人民的命運。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朝代統治權力的動搖以至最后瓦解,往往都是由于統治者極端殘暴腐朽,弄得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父子相食"的慘景,釀成了"亂世英雄起四方"的局面。斗爭的結果,舊朝瓦解,新朝產生,新的統治者代替了舊的統治者,對被壓迫者往往不得不采取某些讓步措施,使他們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于是生產又開始上升,社會又呈現出某些繁榮景象。但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痼疾,到了一定時期,治又變成亂。這種現象,在史書上,在這本《演義》中、都歸之為"天意",這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解釋,我們切不可上當。但綜觀興衰治亂之由,與帝王將相的品質作風、政策措施,尤其是用人行政,又不無關系,甚至關系很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的這幾句話,可以說明很多朝代的致治致亂之由。這類歷史經驗,即使在今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足供借鑒的。
版本:原書《二十四史通俗演義》有雍正間刋本,四十四回 。本書刪去原先四十一至四十四回 (各朝年號丶儒家道德丶歷朝各地物產丶歷朝各地災異風俗),另增二十回 ,總計六十回 。
內容:原書一至四十回 記敘盤古開天至清兵南下統一全國之大事。本書由清康熙時期,平西王吳三桂絞死明朱桂王一事寫起,至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派代表簽訂和約,將上海改為商埠一事止,著重在民國之事。
==============================================================================
清代雍正時人呂安世,根據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南宋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及二十四史,編成本書。書的《凡例》中說;"是書悉遵《綱鑒》,半是《綱鑒》舊文。"這倒確是事實。輯錄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不相聯屬的內容和費解的字句"略加刪訂","統二十四史事實,說得原原本本;至其中條分縷析處,亦復一線穿成",因而成為一本演義體的書。原名《綱鑒演義》,后又改為《二十四史通俗演義》。因它"半是《綱鑒》舊文",就難言"通俗。"我們這次印行時,取二者而折衷之,稱為"二十四史演義"。它的內容,正如《序一》中所說:"事事悉依正史,言言若出新聞"。因此,它實際是一種簡明歷史知識讀物。在目前這類讀物缺少的情況下,是可以聊備一格的。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明代以前歷史的一個大概輪廓,特別是對歷朝大政及其盛衰得失,能有一個概括的了解。誠然,這本書脫胎于舊的史書,而一部二十四史不過是帝王將相的家譜。但由于帝王將相掌握了最高的統治權力,他們的所作所為,就關系著每個朝代的興衰治亂,也就是關系著千百萬被統治人民的命運。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朝代統治權力的動搖以至最后瓦解,往往都是由于統治者極端殘暴腐朽,弄得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父子相食"的慘景,釀成了"亂世英雄起四方"的局面。斗爭的結果,舊朝瓦解,新朝產生,新的統治者代替了舊的統治者,對被壓迫者往往不得不采取某些讓步措施,使他們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于是生產又開始上升,社會又呈現出某些繁榮景象。但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痼疾,到了一定時期,治又變成亂。這種現象,在史書上,在這本《演義》中、都歸之為"天意",這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解釋,我們切不可上當。但綜觀興衰治亂之由,與帝王將相的品質作風、政策措施,尤其是用人行政,又不無關系,甚至關系很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的這幾句話,可以說明很多朝代的致治致亂之由。這類歷史經驗,即使在今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足供借鑒的。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章節列表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 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干坤
-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制立法
- 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 第五回 夏后氏四百年一十七世
- 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余春
-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
- 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 第九回 簡王后至靈王時生孔子
- 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
- 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并入強秦
-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
- 第十四回 六國人并楚漢起義爭衡
-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 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
- 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余載
- 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胡大亂
- 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云奔
-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
- 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 第二十五回 周并齊隋篡周平陳一統
- 第二十六回 四十年彈指過海內風塵
- 第二十七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 第二十八回 三百年捱不到禍亂相尋
- 第二十九回 朱溫起號梁朝歸于李氏
- 第三十回 晉滅唐漢繼晉郭氏周承
-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統中原未能混一
- 第三十二回 西北邊遼金夏不住相爭
- 第三十三回 康王構仗名將偏安半壁
- 第三十四回 三百年元世祖一鼓而吞
- 第三十五回 蒙古氏九十春群雄并起
-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應運龍興
- 第三十七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 第三十八回 李自成犯京邑社稷摧崩
- 第三十九回 天付與大清朝升平萬歲
- 第四十回 混干坤歸一統海晏河清
- 第四十一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 第四十二回 洪楊起據金陵南北構兵
- 第四十三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
- 第四十四回 十八載滅洪楊四海安寧
- 第四十五回 庚子年拳會起遷都陜地
- 第四十六回 滅拳會訂和約太后回鑾
- 第四十七回 孫逸仙造革命排滿興漢
- 第四十八回 清宣統遜帝位民國成立
- 第四十九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
- 第五十回 滬寧站宋教仁中彈亡身
- 第五十一回 摧殘國民黨寧贑雙獨立
- 第五十二回 歐事風云日人乘間要求
- 第五十三回 袁世凱稱帝唐都督誓師
- 第五十四回 袁項城殯天段祺瑞組閣
- 第五十五回 督軍團要挾黎總統失權
- 第五十六回 猛張勛復辟馮總統就任
- 第五十七回 任私人遭物議李純自戕
- 第五十八回 為選舉曹吳聯軍敗雨帥
- 第五十九回 奉直失睦張吳再決雌雄
- 第六十回 吳佩孚失機退駐雞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