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定自若的反義詞
鎮定自若的反義詞有:上氣不接下氣,喪膽亡魂,五色無主,人心惶惶,倉皇失措,倉皇無措,作賊心虛,啼笑皆非,坐臥不寧,坐立不安,張惶失措,心驚肉跳,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膽俱裂,心蕩神移,心蕩神迷,心蕩神馳,懸心吊膽,驚恐失措,驚恐失色,驚惶失措,驚慌失色,慌張失措,慌里慌張,戰栗失箸,手慌腳亂,手慌腳忙,抓耳撓腮,按捺不下,歇斯底里,毛發悚然,毛發悚立,毛發聳然,毛骨悚然,毛骨森竦,毛骨竦然,狼狽不堪,目定口呆,目怔口呆,目睜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張,目瞪口結,耳紅面赤,膽喪魂消,膽寒發豎,膽戰心驚,膽破心驚,膽顫心寒,膽顫心驚,頓足搓手,魄散魂飄,魄散魂飛,鎮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的解釋:指面對災難時冷靜的表現出自:王朔《過把癮就死》:“當時女主人公的厄運剛露萌芽,同看電影準備了手帕的女人們還都鎮定自若,她便搶先一步哭了。”
鎮定自若的反義詞詳解
- 1 上氣不接下氣
- 拼音:
-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 解釋:
- 形容因為勞累或焦急而氣喘得很厲害
- 出處: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漂流數百里外,直把一個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2 喪膽亡魂
- 拼音:
- sàng dǎn wáng hún
- 解釋:
-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出處: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3 五色無主
- 拼音:
- wǔ sè wú zhǔ
- 解釋:
- 五色:指人臉上的神采;無主:無法主宰。形容恐懼而神色不定。
- 出處: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
- 4 人心惶惶
- 拼音:
-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 解釋:
- 惶惶:驚懼不安的樣子。人內心恐懼不安。形容人們心中驚恐不安。
- 出處:
- 宋 樓鑰《攻愧集 雷雪應詔條具封事》:“乃者水旱連年,人心惶惶。”
- 5 倉皇失措
- 拼音:
- c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 倉皇:匆忙而又慌張;措:措置;安排。指忙亂驚慌得不知怎么辦才好。
- 出處: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魏證蒯通》:“不以事敗而遽變前說,要胸中有守而然,異乎倉皇失措,遽變前說者也。”
- 6 倉皇無措
- 拼音:
- cāng huáng wú cuò
- 解釋:
- 見“倉皇失措”。
- 出處: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泛漲,中流失楫,舟人倉皇無措。”
- 7 作賊心虛
- 拼音:
- zuò zéi xīn xū
- 解釋:
- 虛:怕。指做了壞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 出處:
-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
- 8 啼笑皆非
- 拼音:
- tí xiào jiē fēi
- 解釋:
-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為既令人感到難堪;又令人覺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 出處:
- 唐 孟棨《本事詩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驗作人難。”
- 9 坐臥不寧
- 拼音:
- zuò wò bù níng
- 解釋:
- 同“坐臥不安”。
- 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 10 坐立不安
- 拼音:
- zuò lì bù ān
- 解釋:
- 坐著站著都不安寧。形容煩躁、緊張的樣子。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 11 張惶失措
- 拼音: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 見“張皇失措”。
- 出處:
- 巴金《秋》十一:“枚張惶失措地往四處看。”
- 12 心驚肉跳
- 拼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釋:
- 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抖。
- 出處:
-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知怎么,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 13 心神不定
- 拼音:
- xīn shén bù dìng
- 解釋:
- 定:安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 出處:
- 《平妖傳》第五回:“這般繁華去處,怕你們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來。”
- 14 心神恍惚
- 拼音:
- xīn shén huǎng hū
- 解釋:
-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 出處: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21卷:“唯荒誕是務,不接賓友,惡見于人,時多恚怒,心神恍惚。”
- 15 心膽俱裂
- 拼音:
- xīn dǎn jù liè
- 解釋:
- 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俱:都;裂:破開。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 16 心蕩神移
- 拼音:
- xīn dàng shén yí
- 解釋:
- 像受到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強烈情緒,神魂顛倒,不能自持
- 出處:
- 張賢亮《青春期》:“一個可能是非常纏綿溫馨心蕩神移的情感交流過程,被簡化成直奔終極目標的繁殖行為。”
- 17 心蕩神迷
- 拼音:
- xīn dàng shén mí
- 解釋:
- 蕩:搖動。形容心神不定,難以自持。
- 出處: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 18 心蕩神馳
- 拼音:
- xīn dàng shén chí
- 解釋:
- 心神飄蕩,不能控制自己
- 出處:
- 劉心武《鐘鼓樓》第二章:“那是他精神生活所達到的一個高峰,至今回憶起來,還不禁心蕩神馳。”
- 19 懸心吊膽
- 拼音:
- xuán xīn diào dǎn
- 解釋:
-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 出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窮谷被虎狼所傷,使為娘的懸心吊膽,廢寢忘食。”
- 20 驚恐失措
- 拼音:
- jīng kǒng shī cuò
- 解釋:
- 措:安排。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 出處:
- 都德《柏林之圍》:“我和他驚恐失措地互相看著。”
- 21 驚恐失色
- 拼音:
- jīng kǒng shī sè
- 解釋:
-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 出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滿朝文武見皇帝如此震怒,個個驚恐失色,替黃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22 驚惶失措
- 拼音: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
- 出處: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 23 驚慌失色
- 拼音: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解釋:
- 見“驚惶失色”。
- 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 24 慌張失措
- 拼音:
-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 解釋:
- 慌張:驚慌失措。驚恐慌張得不知所措
- 出處: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5回:“卿家非時而來,慌張失措,有何事故?”
- 25 慌里慌張
- 拼音:
-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
- 解釋:
-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 出處: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26 戰栗失箸
- 拼音:
- zhàn lì shī zhù
- 解釋:
- 戰栗:恐懼的樣子;箸:筷子。害怕得連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嚇得失去了常態
- 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 27 手慌腳亂
- 拼音:
- shǒu huāng jiǎo luàn
- 解釋:
- 指做事忙亂,沒有條理
- 出處: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這些忠義話兒人都會說,只怕事當臨頭,未免又要手慌腳亂了。”
- 28 手慌腳忙
- 拼音:
-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 解釋:
- 形容驚慌不安之狀
- 出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驚得手慌腳忙,說道:‘這是那里晦氣!’”
- 29 抓耳撓腮
- 拼音:
- zhuā ěr náo sāi
- 解釋:
- 又抓耳朵又搔腮幫子。形容高興焦急等的樣子。(撓、抓:搔)
- 出處: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
- 30 按捺不下
- 拼音:
- àn nà bù xià
- 解釋:
- 按捺:抑制,忍耐。無法抑制
- 出處: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關閉房門,徑往夜來相遇之處。”
- 31 歇斯底里
- 拼音:
- xiē sī dǐ lǐ
- 解釋:
- 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 出處: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32 毛發悚然
- 拼音:
- máo fā sǒng rán
- 解釋:
- 亦作“毛發聳然”。毛發豎起。極言驚駭、恐懼。
- 出處: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戴監生》:“戴監生偷聽到兩個鬼的一番議論,議論中居然提到他。戴驟聆至此,毛發悚然。”
- 33 毛發悚立
- 拼音:
- máo fà sǒng lì
- 解釋:
- 毛發:頭發和汗毛;聳:豎起。頭發與汗毛豎起。形容非常恐懼
- 出處: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迄今思之,尚毛發悚立也。”
- 34 毛發聳然
- 拼音:
- máo fā sǒng rán
- 解釋:
- 見“毛發悚然”。
- 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朵思見之,毛發聳然,回顧孟獲曰:‘此乃神兵也!’”
- 35 毛骨悚然
- 拼音: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36 毛骨森竦
- 拼音:
- máo gǔ sēn sǒng
- 解釋:
- 毛:頭發和汗毛;骨:脊背。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非常恐懼
- 出處: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覺毛骨森竦。”
- 37 毛骨竦然
- 拼音: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 形容極度驚慌與恐懼
- 出處:
- 清 李漁《比目魚 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 38 狼狽不堪
- 拼音:
- láng bèi bù kān
- 解釋:
- 狼狽:疲憊、窘迫的樣子;堪:忍受。指困頓窘迫的樣子。
- 出處:
- 宋 朱熹《與政府札子》:“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臥,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 39 目定口呆
- 拼音:
- mù dìng kǒu dāi
- 解釋:
- 同“目瞪口呆”。
- 出處:
- 《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40 目怔口呆
- 拼音:
- mù zhēng kǒu dāi
- 解釋:
- 同“目瞪口呆”。
- 出處:
- 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口呆。”
- 41 目睜口呆
- 拼音:
- mù zhēng kǒu dāi
- 解釋:
- 亦作“目瞪口呆”。
- 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定安國舅氣的目睜口呆,罔知所措。與眾等侍郎束手被擒。”
- 42 目瞪口僵
- 拼音:
- mù dèng kǒu jiāng
- 解釋:
- 同“目瞪口呆”。
- 出處:
- 郁達夫《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口僵,立刻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
- 43 目瞪口張
- 拼音:
- mù dèng kǒu zhāng
- 解釋:
- 同“目瞪口呆”。
- 出處: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著他。”
- 44 目瞪口結
- 拼音:
- mù dèng kǒu jié
- 解釋:
- 同“目瞪口呆”。
- 出處:
- 王以仁《流浪》:“當他們要我在那張表上填寫著我的職業和來杭的目的時,我真是目瞪口結的呆住了。”
- 45 耳紅面赤
- 拼音:
- ěr hóng miàn chì
- 解釋:
- 耳朵和面部都紅了。形容過于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 出處: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61回:“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倪完吃了一驚,不覺耳紅面赤。”
- 46 膽喪魂消
- 拼音:
- dǎn sàng hún xiāo
- 解釋:
- 同“膽裂魂飛”。
- 出處:
- 明·無名氏《精忠記·班師》:“雄威糾糾殺金酋,已教膽喪魂消,他棄甲潛逃,從此邊疆不再無憂。”
- 47 膽寒發豎
- 拼音:
- dǎn hán fā shù
- 解釋:
- 形容恐怖之極。
- 出處: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
- 48 膽戰心驚
- 拼音: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釋:
-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 出處: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 49 膽破心驚
- 拼音:
- dǎn pò xīn jīng
- 解釋:
- 形容非常害怕
- 出處:
- 明·郭勛《英烈傳》第四回:“猛抬頭,人人自膽破心驚!鐘聲半徹云霄,舞動起多少回鸞翔鳳。”
- 50 膽顫心寒
- 拼音:
- dǎn chàn xīn hán
- 解釋:
- 顫:顫抖;寒:憂懼,戰栗。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 出處: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6回:“半空中一聲霹靂,只震得三妖膽顫心寒。”
- 51 膽顫心驚
- 拼音: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
-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出處:
-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 52 頓足搓手
- 拼音:
- dùn zú cuō shǒu
- 解釋:
- 著急惋惜的樣子。
- 出處:
- 梁啟超《變法通義·論科舉》:“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復頓足搓手。”
- 53 魄散魂飄
- 拼音:
- pò sàn hún piāo
- 解釋:
- 形容人臨死時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 出處: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回:“雙手攥定了這根九環錫杖,謹照著他的腰眼骨兒,著實斷送他一下,把個孽畜打得一個星飛繚亂,魄散魂飄。”
- 54 魄散魂飛
- 拼音:
- pò sàn hún fēi
- 解釋:
- 同“魂飛魄散”。
- 出處:
-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漏遲,只著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繡襦記》第三十出:“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似癡。”
鎮定自若的近義詞
“鎮定自若”單字解釋
* 鎮定自若的反義詞有:上氣不接下氣,喪膽亡魂,五色無主,人心惶惶,倉皇失措,倉皇無措,作賊心虛,啼笑皆非,坐臥不寧,坐立不安,張惶失措,心驚肉跳,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膽俱裂,心蕩神移,心蕩神迷,心蕩神馳,懸心吊膽,驚恐失措,驚恐失色,驚惶失措,驚慌失色,慌張失措,慌里慌張,戰栗失箸,手慌腳亂,手慌腳忙,抓耳撓腮,按捺不下,歇斯底里,毛發悚然,毛發悚立,毛發聳然,毛骨悚然,毛骨森竦,毛骨竦然,狼狽不堪,目定口呆,目怔口呆,目睜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張,目瞪口結,耳紅面赤,膽喪魂消,膽寒發豎,膽戰心驚,膽破心驚,膽顫心寒,膽顫心驚,頓足搓手,魄散魂飄,魄散魂飛,鎮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的解釋:指面對災難時冷靜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