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的反義詞
偃旗息鼓的反義詞有:卷土重來,聲勢浩大,大動干戈,大張旗鼓,大打出手,搖旗吶喊,迎風招展,重整旗鼓,金鼓齊鳴,鼓噪而進,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的解釋: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出自: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偃旗息鼓的反義詞詳解
- 1 卷土重來
- 拼音:
- juǎn tǔ chóng lái
- 解釋:
- 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之后重新集結力量反撲過來;或重新恢復勢力。
- 出處:
-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色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 2 聲勢浩大
- 拼音:
- shēng shì hào dà
- 解釋:
- 浩:廣大。聲威和氣勢非常浩大。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 3 大動干戈
- 拼音:
- dà dòng gān gē
- 解釋:
-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原指進行戰爭。現多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 4 大張旗鼓
- 拼音:
- dà zhāng qí gǔ
- 解釋:
- 大規模地搖旗擂鼓(張:展開;鋪排;旗鼓:古代作戰時傳達軍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規模和聲勢大;現泛指做事規模和聲勢很大。
- 出處:
- 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
- 5 大打出手
- 拼音:
- dà dǎ chū shǒu
- 解釋:
- “大打出手”原是戲劇表演的術語;指以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同時與幾個人對打;互相投擲、接踢武器的武打場面。現多形容野蠻地逞兇打人或互相爭斗毆打(大:表示程度、規模之甚)。
- 出處:
- 許滌新《周總理戰斗在重慶》:“國民黨反動派發現了這一情況,氣急敗壞地大打出手,警察、憲兵、便衣、特務,紛紛出動。”
- 6 搖旗吶喊
- 拼音:
- yáo qí nà hǎn
- 解釋:
- 吶喊:奮力激呼。指古代作戰時;搖動旗子;大聲喊殺助威。
- 出處:
- 元 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 7 迎風招展
- 拼音:
- yíng fēng zhāo zhǎn
- 解釋:
- 形容旗子在風中飄蕩。
- 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只見五顏六色的旗子,迎風招展,挖云鑲邊的號褂,映日爭輝。”
- 8 重整旗鼓
- 拼音:
- chóng zhěng qí gǔ
- 解釋:
- 重:重戰;整:整頓;整治;旗鼓:古代作戰時用來發號令的旌旗和戰鼓;用以代表軍事力量。比喻失敗或受挫后;重新整頓組織力量;準備再干。也作“重振旗鼓”。
- 出處:
- 宋 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17卷:“法燈重整槍旗,再裝甲胄。”
- 9 金鼓齊鳴
- 拼音:
- jīn gǔ qí míng
- 解釋:
- 金鼓:古時軍隊演習、作戰時用以助軍威、壯聲勢的金鐘和戰鼓。金鐘戰鼓一齊鳴響。形容戰斗激烈;士氣高昂。
- 出處: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 10 鼓噪而進
- 拼音:
- gǔ zào ér jìn
- 解釋:
- 鼓噪:擂鼓和吶喊。擂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沖去
- 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偃旗息鼓的近義詞
“偃旗息鼓”單字解釋
* 偃旗息鼓的反義詞有:卷土重來,聲勢浩大,大動干戈,大張旗鼓,大打出手,搖旗吶喊,迎風招展,重整旗鼓,金鼓齊鳴,鼓噪而進,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的解釋: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