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氣候的詞語
描寫氣候的詞語:
描寫氣候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氣候學 | 氣候學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氣候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重要環境條件。人類最初只能適應氣候,本能地利用氣候資源和躲避氣候災害。 |
季風氣候 | 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指受季風支配地區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干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干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一年中隨同季風的變化,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為三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各有特征。 |
氣候 | 氣候 (自然科學名詞)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定性。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征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 |
大陸性氣候 | 大陸性氣候 大陸性氣候(Continental climate)通常指處于中緯度大陸腹地的氣候,一般也就是指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大陸內部,海洋的影響很弱,大陸性氣候顯著。內陸沙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地區。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自然景觀。 |
小氣候 | 小氣候 小氣候是指由于下墊面結構和性質不同,造成熱量和水分收支差異,從而在小范圍內形成一種與大氣候不同特點的氣候,統稱小氣候。 在一個地區的每一塊地方(如農田、溫室、倉庫、車間、庭院等)都要受到該地區氣候條件的影響,同時因下墊面性質不同、熱狀況各異,又有人的活動等,就會形成小范圍特有的氣候狀況,小氣候中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條件,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人類的工作環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加以改善。 |
大氣候 | 大氣候 主要由特殊環流所形成的較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如季風氣候,其垂直范圍可達幾千米以上,水平范圍可在幾百公里以上,其研究方法和普通氣候無甚差別,綜合分析氣象臺站的常規觀測資料,即可得出所研究地區的大氣候情況。 大環境中的氣候稱為大氣候,是指離地面1.5米以上的氣候,是由大范圍因素所決定,如大氣環流、地理緯度、距海洋距離、大面積地形等。 |
海洋性氣候 | 海洋性氣候 海洋性氣候,指海洋鄰近區域的氣候。如海島或盛行風來自海洋的大陸部分地區的氣候。由于海洋巨大水體作用所形成的氣候 。包括海洋面或島嶼以及盛行氣流來自海洋的大陸近海部分的氣候。 |
地中海氣候 | 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Mediterranean climate),又稱作副熱帶夏干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其分布于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澳大利亞西南部伯斯和南部阿德萊德一帶,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區,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在地中海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又使西風的勢力大大加強。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東南部。由于遠離海洋,或者地形阻擋,濕潤氣團難以到達,因而干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溫帶森林氣候除外,能受到海洋風影響,降水較其它類型偏多,氣溫較差較小。 |
城市氣候 | 城市氣候 由于城市中眾多建筑物構成了特殊的“地面”,人口又高度密集,高強度的經濟活動會消耗大量的燃料,釋放出無數的有害氣體和粉塵。這些連同其他的人類生產和生活,會改變該地區原有的區域氣候狀況,形成一種與城市周圍不同的局部氣候,被稱為城市氣候。 |
成氣候 | 成氣候 成氣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héng qì hòu,是比喻有成就或有發展前途。 |
熱帶雨林氣候 |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干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遜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顯著特征:全年高溫、多雨、溫差小。 |
氣候學 | 氣候學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氣候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重要環境條件。人類最初只能適應氣候,本能地利用氣候資源和躲避氣候災害。 |
季風氣候 | 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指受季風支配地區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干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干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一年中隨同季風的變化,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為三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各有特征。 |
溫帶 | 溫帶 溫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講說,除了寒帶和熱帶以外的所有地區都屬于溫帶,故而亞熱帶和亞寒帶都屬于廣義溫帶的范疇。狹義的溫帶則不包括亞熱帶和亞寒帶。四季分明是溫帶氣候的最顯著特點。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于溫帶氣候。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根據地區的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季風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幾種類型。由于溫帶氣候分布地域廣泛,類型復雜多樣,從而為生物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的動植物界。 |
溫帶 | 溫帶 溫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講說,除了寒帶和熱帶以外的所有地區都屬于溫帶,故而亞熱帶和亞寒帶都屬于廣義溫帶的范疇。狹義的溫帶則不包括亞熱帶和亞寒帶。四季分明是溫帶氣候的最顯著特點。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于溫帶氣候。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根據地區的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季風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幾種類型。由于溫帶氣候分布地域廣泛,類型復雜多樣,從而為生物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的動植物界。 |
大氣候 | 大氣候 主要由特殊環流所形成的較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如季風氣候,其垂直范圍可達幾千米以上,水平范圍可在幾百公里以上,其研究方法和普通氣候無甚差別,綜合分析氣象臺站的常規觀測資料,即可得出所研究地區的大氣候情況。 大環境中的氣候稱為大氣候,是指離地面1.5米以上的氣候,是由大范圍因素所決定,如大氣環流、地理緯度、距海洋距離、大面積地形等。 |
小氣候 | 小氣候 小氣候是指由于下墊面結構和性質不同,造成熱量和水分收支差異,從而在小范圍內形成一種與大氣候不同特點的氣候,統稱小氣候。 在一個地區的每一塊地方(如農田、溫室、倉庫、車間、庭院等)都要受到該地區氣候條件的影響,同時因下墊面性質不同、熱狀況各異,又有人的活動等,就會形成小范圍特有的氣候狀況,小氣候中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條件,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人類的工作環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加以改善。 |
大陸性氣候 | 大陸性氣候 大陸性氣候(Continental climate)通常指處于中緯度大陸腹地的氣候,一般也就是指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大陸內部,海洋的影響很弱,大陸性氣候顯著。內陸沙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地區。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自然景觀。 |
暖冬 | 暖冬 (氣象學名詞)暖冬這一名詞,以往氣象學上沒有定義,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新的氣象名詞。 參考氣象學上的暖流、暖鋒、暖氣團等概念,中國氣象局氣候專家,把冬季冷暖這一現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全國范圍冬季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于常年值或稱氣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開始我國根據WMO的規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為常年值)時,稱該年該區域為暖冬,否則為冷冬。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我國日常氣候業務中,廢除之前所沿用的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開始使用1981-2010年新一輪的平均值作為常年值或氣候值, |
寒露 | 寒露 (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于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時間在公歷每年10月7日~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9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氣溫逐漸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夜晚,仰望星空,你會發現星空換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們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了。 這一時節,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氣溫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溫和潮濕的氣候。它的特征十分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分布在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這類氣候全年在盛行西風影響下,西岸常有暖流影響,增溫增濕,西風從暖洋面吹來,降水頗多。冬季常有溫帶鋒面氣旋來襲,因而盡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陣雨居多,幾乎沒有雷雨。氣旋頻繁過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區(如北美洲西北部)多達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較差遠小于同緯度的內陸與東岸地區。屬于這一氣候的有西北歐、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新西蘭等小部分。除亞洲、非洲和南極洲沒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歐洲大陸西部及不列顛群島最為典型。 |
六淫 | 六淫 所謂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陰陽相移,寒暑更作,氣候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和限度。如果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使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的時候,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于是,六氣由對人體無害而轉化為對人體有害,成為致病的因素。 |
測候 | 測候 預測氣候與天文,觀測天文與氣象。《宋書·律歷志下》:“《乾象》之弦望定數,《景初》之交度周日,匪謂測候不精,遂乃乘除翻謬,斯又歷家之甚失也。”《隋書·天文志上》:“古歷,五星并順行。 秦 歷始有金、火之逆…… 漢 初測候,乃知五星皆有逆行。”《清史稿·天文志一》:“ 高宗 又以舊記星紀,間有疏漏,御制璣衡撫辰儀,重加測候。” |
成氣候 | 成氣候 成氣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héng qì hòu,是比喻有成就或有發展前途。 |
測候 | 測候 預測氣候與天文,觀測天文與氣象。《宋書·律歷志下》:“《乾象》之弦望定數,《景初》之交度周日,匪謂測候不精,遂乃乘除翻謬,斯又歷家之甚失也。”《隋書·天文志上》:“古歷,五星并順行。 秦 歷始有金、火之逆…… 漢 初測候,乃知五星皆有逆行。”《清史稿·天文志一》:“ 高宗 又以舊記星紀,間有疏漏,御制璣衡撫辰儀,重加測候。” |
風候 | 風候 (1).風物氣候,亦偏指氣候。 (2).時節;時令。 唐 劉禹錫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 (3).風向。 |
風候 | 風候 (1).風物氣候,亦偏指氣候。 (2).時節;時令。 唐 劉禹錫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 (3).風向。 |
天時 | 天時 天時:漢語詞語 天時:電影 天時 (漢語詞語)天時,漢語詞匯。 拼音:tīan shí, 釋義:1、一般是指天道運行的規律。2. 指時序。3.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氣候條件。4. 猶天命。5. 氣候。6. 時候。 |
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 (歷法)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 (歷法)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天時 | 天時 天時:漢語詞語 天時:電影 天時 (漢語詞語)天時,漢語詞匯。 拼音:tīan shí, 釋義:1、一般是指天道運行的規律。2. 指時序。3.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氣候條件。4. 猶天命。5. 氣候。6. 時候。 |
司天 | 司天 司天,運氣術語。見《素問·至真要大論》等篇。司,主持、掌管;天,氣候、天象。在運氣學說中,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運氣情況。 |
古地理學 | 古地理學 古地理學,是研究地質時期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演變的學科。主要研究內容有:重建古代地理環境面貌,包括古海洋、古陸地、古氣候、古生物環境以及古自然地理帶的分布與格局;古地理環境的演變,包括各要素的演變過程和綜合環境的演變機理,如海陸變遷、氣候變化、生物演替、自然區域和自然地帶的變化與位移;現代環境如何繼承古環境的機制等。按研究領域,古地理學可劃分為構造古地理學、巖相古地理學、古生物地理學、古氣候地理學、古地貌學、古水文地理學和古土壤地理學等。 |
節候 | 節候 節候是漢語詞語, 拼音:jié hòu, 釋義:季令和氣候。 |
節令 | 節令 節令,節氣時令,指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在各地方會把一部分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也會因為民族差異把不同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 |
不服水土 | 不服水土【解釋】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示例】吾兵久勞于外,~,必生疾病。宜召軍還,再作后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二0回【近義詞】水土不服【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不適應外地的氣候與飲食 |
節令 | 節令 節令,節氣時令,指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在各地方會把一部分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也會因為民族差異把不同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 |
節候 | 節候 節候是漢語詞語, 拼音:jié hòu, 釋義:季令和氣候。 |
地理環境 |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于地球表層,即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
葭灰 | 葭灰 葭灰,也叫葭莩之灰。葭是指初生的蘆葦;葭莩是指蘆葦桿內壁的薄膜,又比喻關系疏遠的親戚。古人燒葦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內,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 |
地理環境 |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于地球表層,即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
天高氣爽 | 天高氣爽 天高氣爽,形容秋天天空高遠明朗、氣候涼爽宜人。出處 元·馬致遠《漢宮秋》楔子:“今日天高氣爽,眾頭目每向沙堤射獵一番。” |
夏令 | 夏令 詞目:夏令 拼音:xiàlìng 基本解釋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詳細解釋 1. 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 《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注:“《夏令》, 夏后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宋 朱熹 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蓋農功已畢,可用民力。” 2. 夏天的節令、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 梅堯臣 《問牛喘賦》:“若乃當春而燠,是為行夏令。” 宋陸游 《初夏》詩:“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3. 泛指夏季。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祈表一》:“茲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澤未足,乃躬叩于雷壇,為民虔禱。”如:夏令營、夏令時。 4.泛指姓氏。 |
天高氣爽 | 天高氣爽 天高氣爽,形容秋天天空高遠明朗、氣候涼爽宜人。出處 元·馬致遠《漢宮秋》楔子:“今日天高氣爽,眾頭目每向沙堤射獵一番。” |
春候 | 春候 春候,讀音chūn hòu ,漢語詞語,指春日的氣候。 |
外高加索 | 外高加索 外高加索又稱為南高加索,大約指高加索山脈以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國所在地區。外高加索地區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北面屬于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地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山地為主,五分之三地區海拔600米以上。黑海沿岸低地為亞熱帶氣候,年降水量達2,500毫米(巴統);里海沿岸氣候干燥,僅200-300毫米。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因古里河和里奧尼河,水力資源豐富。礦藏有石油、煤、錳、銅等。 |
亞熱帶 | 亞熱帶 亞熱帶(Subtropics),又稱為副熱帶,是地球上的一種氣候地帶。一般亞熱帶位于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其夏季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0攝氏度以上。 |
亞熱帶 | 亞熱帶 亞熱帶(Subtropics),又稱為副熱帶,是地球上的一種氣候地帶。一般亞熱帶位于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其夏季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0攝氏度以上。 |
晴和 | 晴和 晴和,漢語詞匯。 拼音:qíng hé 指天氣晴朗,氣候溫和。 |
眾氣 | 眾氣 zhòng qì 指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象﹐即朝旦之氣﹑日中之氣﹑日沒之氣﹑夜半之氣﹑天之氣﹑地之氣。 |
小雪 | 小雪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為小雪節氣。這時,太陽位于赤緯-20°16',這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間僅9小時4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僅29°50‘。 “小雪”節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當鐘面上的10點鐘)。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戶外觀星,可見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擔當起尋找北極星的坐標任務,為觀星的人們導航。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冬季星空的標識——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探頭兒了。 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御寒保暖了。 小雪 (詞語概念)小雪是漢語詞匯,是中國農歷中表明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衆氣 | 眾氣 zhòng qì 指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象﹐即朝旦之氣﹑日中之氣﹑日沒之氣﹑夜半之氣﹑天之氣﹑地之氣。 |
眾氣 | 眾氣 zhòng qì 指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象﹐即朝旦之氣﹑日中之氣﹑日沒之氣﹑夜半之氣﹑天之氣﹑地之氣。 |
晨氣 | 晨氣 chén qì 晨氣(晨氣) 清晨的氣候或空氣。《宋史·劉錡傳》:“方晨氣清涼, 錡 按兵不動,逮未、申間,敵力疲氣索,忽遣數百人,出西門接戰。”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龍圖 趙學士 師民 ……文章之外,詩思尤精,如‘麥天晨氣潤,槐夏午陰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 |
迷鳥 | 迷鳥 (生物現象)迷鳥,顧名思義,就是迷路的鳥。指偏離自身遷徙路線的候鳥,它們因為一些惡劣的天氣原因而改變路線。 迷鳥 (漢語詞語)迷鳥是漢語詞匯,是指由于狂風等氣候條件的影響,偶爾飛離正常棲息地而到另一地區棲息的鳥。 |
異候 | 異候 異候,是漢語詞匯,拼音是yì hòu,釋義為異常的氣候。 |
不成氣候 | 不成氣候 不成氣候是一個漢語詞匯,比喻沒有成就或沒有發展前途。 |
晨氣 | 晨氣 chén qì 晨氣(晨氣) 清晨的氣候或空氣。《宋史·劉锜傳》:“方晨氣清涼, 锜 按兵不動,逮未、申間,敵力疲氣索,忽遣數百人,出西門接戰。”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龍圖 趙學士 師民 ……文章之外,詩思尤精,如‘麥天晨氣潤,槐夏午陰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 |
迷鳥 | 迷鳥 (生物現象)迷鳥,顧名思義,就是迷路的鳥。指偏離自身遷徙路線的候鳥,它們因為一些惡劣的天氣原因而改變路線。 迷鳥 (漢語詞語)迷鳥是漢語詞匯,是指由于狂風等氣候條件的影響,偶爾飛離正常棲息地而到另一地區棲息的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