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成的詞語接龍

    成的詞語接龍:雨季;季節;節日;日常;常規;規則;則例;例行;行動;動物;物品;品質;質量;量身;身體;體育;育兒;兒童;童話

    成的詞語接龍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接龍 接龍 接龍,顧名思義就是把不同體裁或類型的東西,以續的方式上下聯系起來,并且可以像條長龍一樣無限制的往下延伸。 它就像一個無限的舞臺,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主角
    接龍 接龍 接龍,顧名思義就是把不同體裁或類型的東西,以續的方式上下聯系起來,并且可以像條長龍一樣無限制的往下延伸。 它就像一個無限的舞臺,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主角
    耍龍 耍龍 耍龍是普定縣春節期間傳統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在縣城及城郊村寨舉行,尤以縣城熱鬧。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對其膜拜,祈求平安。農歷正月初,縣城各街道的“龍燈會”開始扎龍、送貼。用竹條或鐵絲綁扎龍架子,龍頭至尾共11節,外糊白紙或綢布,上繪彩色鱗甲。初六開始出燈耍龍,龍頭至尾每節內點燈蠟,一人執舉一節,鑼、鈸、鼓敲擊開道,紅寶燈在前引路,恭賀接貼人家。龍到接貼人家,紅寶燈舉于門首,龍頭正向,一人四句恭賀,眾人應和,接龍人家以紅封作謝,也有的為龍頭掛紅作謝,謝畢,開始耍龍,龍頭隨紅寶燈上下左右舞動,各節依次追隨,接龍人家圍龍施放炮竹煙花。
    耍龍 耍龍 耍龍是普定縣春節期間傳統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在縣城及城郊村寨舉行,尤以縣城熱鬧。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對其膜拜,祈求平安。農歷正月初,縣城各街道的“龍燈會”開始扎龍、送貼。用竹條或鐵絲綁扎龍架子,龍頭至尾共11節,外糊白紙或綢布,上繪彩色鱗甲。初六開始出燈耍龍,龍頭至尾每節內點燈蠟,一人執舉一節,鑼、鈸、鼓敲擊開道,紅寶燈在前引路,恭賀接貼人家。龍到接貼人家,紅寶燈舉于門首,龍頭正向,一人四句恭賀,眾人應和,接龍人家以紅封作謝,也有的為龍頭掛紅作謝,謝畢,開始耍龍,龍頭隨紅寶燈上下左右舞動,各節依次追隨,接龍人家圍龍施放炮竹煙花。
    竹龍 竹龍 山東“泰安竹龍”是很有特色的。它是選用泰山生長的青細竹,削刻為一 節節龍身串連而成,共有七節,約四五十厘米長。龍角龍爪都是利用自然竹枝 彎曲制成的。全身不用彩繪,而是用豆油燈熏黑,煙油與竹液黏合經久不掉, 再用排線刀刻上花紋,黑白分明。再在龍嘴處點上紅漆,頭上釘上簧絲連接的 兩個紅絨球,非常醒目。尾部還安上竹哨,能吹響和擺動,十分有趣。 泰安的竹龍聞名還與過去祭祀泰山碧霞元君(泰山娘娘)有關。碧霞元君 為東岳大帝之女,與東岳大帝同居泰山。按“泰”字在《易經泰卦傳》內,表 示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意,故有求雨之祭祀及婦女生子之意。龍與雨及子都有聯 系,古代傳說龍具有降雨的神性,又能化身為天子和偉人。所以,成語有“望 子成龍”之說,希望兒子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物。故舊時到泰山頂碧霞祠求雨 求子者絡繹不絕,歸時都要買一條竹龍帶下山,以圖吉利。而且一路吆喝:“ 買條龍,一年不受窮”。 泰安竹龍為泰安市西關何氏所創,相傳已有300多年歷史,及到第六代 傳人何相忠老人時,除制作竹龍外,還能制作京胡、二胡、板胡、簫、笛等樂 器,以及畫眉哨、水哨、管子、空竹、玩具紡車、火筒子等十余種耍貨。雖然 何相忠老人已于數年前故世,但家人已繼承了這門技藝,他們做的竹龍多次獲 得山東省旅游產品優秀展品獎和泰安市旅游工藝品一等獎,在當地和展銷會上 都很暢銷。
    合龍門 合龍門 河工名。凡治河工程, 無論筑壩、圍堤、圍堰,均從兩岸或兩頭動工,逐漸向中延伸,于后期形成對接之缺口, 稱為龍口或龍門。最后,兩相對接封口截流時,稱為合龍門。又,堵塞堤壩之決口亦稱合龍門。
    黑龍江 黑龍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部、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 黑龍江省地貌特征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多條河流;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蓮花湖、連環湖、桃山湖等眾多湖泊。黑龍江省位于東北亞區域腹地,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中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 截至2018年2月,黑龍江省共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行署;有63個縣(市),其中縣級市19個。 截至2017年末,黑龍江省常住總人口為3788.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19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6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289.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94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8.3:26.5:55.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699元。
    恐龍 恐龍 (蜥形綱史前動物)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并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梅龍 梅龍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龍鎮)梅龍街道由2007年2月5日區劃調整前的梅龍鎮組建,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3.04萬人,國土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6萬畝,養殖水面1.1 萬畝。梅龍地處池州市東北方,東臨銅陵市,西接池州市區,北瀕長江,南與318國道相連。321省道東西橫貫全鎮17公里,在建沿江高速公路側身經過。有16公里長江岸線,全年可通行千噸級船舶,青通河、九華河貫穿南北。距擬建的池州市機場僅4公里,距在建的銅九鐵路池州站僅20公里。四通八達的交通使梅龍成為名副其實的池州東大門。
    馬如龍 馬如龍 (臺灣影視演員)馬如龍,1939年生,臺灣演員,接演《海角七號》是他近30年后再次出演電影,之前演的最后一部電影是和成龍演的《一招半式闖江湖》。 馬如龍 (詞語)馬如龍,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形容馬行疾速。
    頂針續麻 頂針續麻【解釋】首尾相連,循環往復的一種文字游戲。如:成語接龍等。【出處】宋、元以來的一種文字游戲。即一人說一條成語或詩文,下一個人以其尾字為首字,再接著說,說不出者為負,罰飲酒或其他。
    水龍 水龍 水龍:詞語解釋 水龍:柳葉菜科植物 水龍:鱗龍亞目長鬣蜥 水龍:游戲《怪物獵人》中的怪物 水龍:《游戲王》卡牌之一 水龍:中藥 水龍:《一拳超人》水龍 水龍 (詞語解釋)水龍,古指戰船。 見南朝 梁 何遜 《行經孫氏陵》詩:“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
    頂針續麻 【解釋】首尾相連,循環往復的一種文字游戲。如:成語接龍等。【出處】宋、元以來的一種文字游戲。即一人說一條成語或詩文,下一個人以其尾字為首字,再接著說,說不出者為負,罰飲酒或其他。
    頂鍼續麻 【解釋】首尾相連,循環往復的一種文字游戲。如:成語接龍等。【出處】宋、元以來的一種文字游戲。即一人說一條成語或詩文,下一個人以其尾字為首字,再接著說,說不出者為負,罰飲酒或其他。
    接袂成帷 接袂成帷【解釋】袂:衣服袖子。帷:帷帳,帷幕。衣袖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帷幕。形容人口眾多,城市繁華。
    象龍 象龍 馮奉世平定莎車后,遣回各國兵士,繼續西行,直抵大宛。大宛已經聽到了他的名字,可謂先聲奪人,因此他受到隆重的接待。大宛君臣對他倍加敬重,因而他順利地完成了使命,臨別時大宛贈送名馬象龍表示與漢朝的友好之情。
    接絲鞭 接絲鞭 相傳為元時貴族招婚時的一種儀式。男方接受女方贈送的絲鞭,表示同意聯姻。
    接絲鞭 接絲鞭 相傳為元時貴族招婚時的一種儀式。男方接受女方贈送的絲鞭,表示同意聯姻。
    竹龍 竹龍 山東“泰安竹龍”是很有特色的。它是選用泰山生長的青細竹,削刻為一 節節龍身串連而成,共有七節,約四五十厘米長。龍角龍爪都是利用自然竹枝 彎曲制成的。全身不用彩繪,而是用豆油燈熏黑,煙油與竹液黏合經久不掉, 再用排線刀刻上花紋,黑白分明。再在龍嘴處點上紅漆,頭上釘上簧絲連接的 兩個紅絨球,非常醒目。尾部還安上竹哨,能吹響和擺動,十分有趣。 泰安的竹龍聞名還與過去祭祀泰山碧霞元君(泰山娘娘)有關。碧霞元君 為東岳大帝之女,與東岳大帝同居泰山。按“泰”字在《易經泰卦傳》內,表 示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意,故有求雨之祭祀及婦女生子之意。龍與雨及子都有聯 系,古代傳說龍具有降雨的神性,又能化身為天子和偉人。所以,成語有“望 子成龍”之說,希望兒子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物。故舊時到泰山頂碧霞祠求雨 求子者絡繹不絕,歸時都要買一條竹龍帶下山,以圖吉利。而且一路吆喝:“ 買條龍,一年不受窮”。 泰安竹龍為泰安市西關何氏所創,相傳已有300多年歷史,及到第六代 傳人何相忠老人時,除制作竹龍外,還能制作京胡、二胡、板胡、簫、笛等樂 器,以及畫眉哨、水哨、管子、空竹、玩具紡車、火筒子等十余種耍貨。雖然 何相忠老人已于數年前故世,但家人已繼承了這門技藝,他們做的竹龍多次獲 得山東省旅游產品優秀展品獎和泰安市旅游工藝品一等獎,在當地和展銷會上 都很暢銷。
    佳木斯 佳木斯 (黑龍江省地級市)佳木斯,簡稱佳市,隸屬于黑龍江省,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原合江省省會,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所在地。 佳木斯是中國東極,是黑龍江省東北部地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商貿和交通的中心,是黑龍江省通往俄羅斯、連接東北亞的橋頭堡。 佳木斯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擁有5個國家一類口岸,通過江海聯運,可連接蒙古、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和東南亞各國,形成東北亞經濟圈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大循環。成為了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佳木斯環境絕佳,一年四季分明,有“華夏東極”“東方第一城”“東北小延安”之稱,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智慧城市,曾經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擁有全國三大濕地之一的三江濕地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5.6億元人民幣,人均生產總值38191.9元人民幣。
    感受 感受 (成龍演唱歌曲)《感受》是1991年成龍、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雙龍會》片尾曲,1991年收錄在成龍專輯《第一次》中,2003年收錄在專輯《成龍精選-滾石香港黃金十年》中。 感受 (漢語詞語)感受,有二種解釋一是受到;感染。二是體會;感想。如生理學上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將其轉化為神經沖動;這次下鄉巡回醫療,感受很深。語出于《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氣不足,感受風邪,入於經絡,致使精神恍惚。”魏鋼焰 《寶地--寶人--寶事》:“雖是走馬看花,卻感受頗多。”
    合龍門 合龍門 河工名。凡治河工程, 無論筑壩、圍堤、圍堰,均從兩岸或兩頭動工,逐漸向中延伸,于后期形成對接之缺口, 稱為龍口或龍門。最后,兩相對接封口截流時,稱為合龍門。又,堵塞堤壩之決口亦稱合龍門。
    頂棚 頂棚 頂棚是亦稱“天棚”。是房屋建筑的重要建筑部件。頂棚的作用是使房屋頂部整潔美觀,并具有保溫、隔熱和隔音等性能。一般公共場所,如影劇院、會議室、門廳、營業廳等都要設置吊頂天棚。頂棚是由骨架與面層兩部分組成,骨架是由龍骨(吊頂擱柵)吊裝在樓板下或屋架下。面層分為抹灰與塊材兩類。抹灰頂棚是在小龍骨下釘上木板條。再在木板條上抹石灰麻刀砂漿面層; 塊材頂棚是按塊材的大小,在小龍骨上釘兩個方向的小方木,再把塊材釘在或粘貼在小方木上。塊材面層有纖維板、膠合板、吸音板、鈣塑泡沫板及石膏石棉板等。塊材面層具有質輕、吸音、保溫、通風和易于安裝的優點。鈣塑泡沫板可做成各種浮雕圖案和帶有各種色彩,具有較強的立體浮雕感。塊材面層的缺點是費工費料,工程造價較高。在工業和民用住宅建筑中,通常采用直接在樓蓋的底面抹石灰麻刀砂漿頂棚面層,它具有省工省料,施工方便和有一定的裝飾效果的優點,但有隔音保溫性能差、肋梁外露和不能隱避管道設施等缺點。
    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于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候風地動儀用精銅制作而成,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里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候風裝置候風擺的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之一部關相互靠近。此處為底座上的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風擺運動到關的位置觸發牙機。就是記載的“施關發機”施讀音易四聲。再機發吐丸。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張口向上。如果有地震被檢測,都柱之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動,此即可觸發牙機。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牙機的觸發需求小到可以在地震波第一時間運作,稱為合契若神。 牙機是由一對杠桿構成。水平杠桿負責龍口開合,直立的負責牙機觸發。由于牙機立桿和侯風擺的位置關系,由關連接。關就是牙機立桿的一部分。關注道內水平狀,幾乎挨到侯風擺之上,距離之近不到一毫米。這是候風地動儀得以成功的關鍵。此外,張衡還設計了一套機械反饋裝置,叫“巧制”。這套設計利用反饋的辦法,阻止了候風部件的連續擺動。巧制設計比西方出現機械反饋設計早很多年。
    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于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候風地動儀用精銅制作而成,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里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候風裝置候風擺的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之一部關相互靠近。此處為底座上的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風擺運動到關的位置觸發牙機。就是記載的“施關發機”施讀音易四聲。再機發吐丸。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張口向上。如果有地震被檢測,都柱之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動,此即可觸發牙機。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牙機的觸發需求小到可以在地震波第一時間運作,稱為合契若神。 牙機是由一對杠桿構成。水平杠桿負責龍口開合,直立的負責牙機觸發。由于牙機立桿和侯風擺的位置關系,由關連接。關就是牙機立桿的一部分。關注道內水平狀,幾乎挨到侯風擺之上,距離之近不到一毫米。這是候風地動儀得以成功的關鍵。此外,張衡還設計了一套機械反饋裝置,叫“巧制”。這套設計利用反饋的辦法,阻止了候風部件的連續擺動。巧制設計比西方出現機械反饋設計早很多年。
    頂棚 頂棚 頂棚是亦稱“天棚”。是房屋建筑的重要建筑部件。頂棚的作用是使房屋頂部整潔美觀,并具有保溫、隔熱和隔音等性能。一般公共場所,如影劇院、會議室、門廳、營業廳等都要設置吊頂天棚。頂棚是由骨架與面層兩部分組成,骨架是由龍骨(吊頂擱柵)吊裝在樓板下或屋架下。面層分為抹灰與塊材兩類。抹灰頂棚是在小龍骨下釘上木板條。再在木板條上抹石灰麻刀砂漿面層; 塊材頂棚是按塊材的大小,在小龍骨上釘兩個方向的小方木,再把塊材釘在或粘貼在小方木上。塊材面層有纖維板、膠合板、吸音板、鈣塑泡沫板及石膏石棉板等。塊材面層具有質輕、吸音、保溫、通風和易于安裝的優點。鈣塑泡沫板可做成各種浮雕圖案和帶有各種色彩,具有較強的立體浮雕感。塊材面層的缺點是費工費料,工程造價較高。在工業和民用住宅建筑中,通常采用直接在樓蓋的底面抹石灰麻刀砂漿頂棚面層,它具有省工省料,施工方便和有一定的裝飾效果的優點,但有隔音保溫性能差、肋梁外露和不能隱避管道設施等缺點。
    嫩江省 嫩江省 嫩江省,是中華民國于抗戰勝利后在東北成立的九省之一,省會齊齊哈爾。 全省面積為77326平方公里。東面接合江省,南鄰松江省、吉林省和遼北省,西界興安省,北連黑龍江省。 以平原為主體,除了西邊接近大興安嶺是丘陵地外,全境都屬松遼平原的一部分。呼蘭河和嫩江是主要河流,全境屬松花江的流域范圍。屬大陸性氣候,年雨量約在400公厘左右。境內多為黑土區,土壤肥沃,宜農宜牧。
    濱洲鐵路 濱洲鐵路 濱洲鐵路(哈爾濱—滿洲里)建于1898—1901年,是原東清鐵路的西部干線,故亦稱之為西部線。濱洲鐵路是電氣化復線鐵路,全長934.8公里,其中黑龍江段長375公里,內蒙古段長560公里,隸屬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線路自哈爾濱站起,向西偏北行進,經肇東、安達、大慶西、昂昂溪,由成吉思汗站進入內蒙古,再經扎蘭屯、牙克石、大雁、海拉爾、扎賚諾爾西,到達滿洲里站。從滿洲里站向西出國境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濱洲鐵路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是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承擔哈爾濱鐵路局57%的運輸量,年貨物運輸能力超過1億噸。
    帝丘 帝丘 (睢縣帝丘鄉)帝丘鄉位于睢縣城東北25華里睢、寧、民三縣交界處,東鄰寧陵縣陽驛鄉,西與董店鄉相連,南與尤吉屯鄉相接,北與民權縣毗鄰。該鄉歷史悠久,是帝嚳的墓地,因帝嚳墓在村西北隅丘于此,故而得名帝丘。 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地名又稱 舊店(音)在商丘市睢縣東北部 夏朝時因后羿帶兵進逼,帝嚳曾逃經今睢縣的帝丘(帝丘原因帝嚳之墓葬于此而得名)暫時把帝嚳埋在帝丘,因帝嚳墓在村西北隅丘于此,故而得名帝丘。 帝丘(濮陽)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 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并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圣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黑龍江 黑龍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部、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 黑龍江省地貌特征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多條河流;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蓮花湖、連環湖、桃山湖等眾多湖泊。黑龍江省位于東北亞區域腹地,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中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 截至2018年2月,黑龍江省共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行署;有63個縣(市),其中縣級市19個。 截至2017年末,黑龍江省常住總人口為3788.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19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6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289.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94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8.3:26.5:55.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699元。
    恐龍 恐龍 (蜥形綱史前動物)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并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船體 船體 船體(俗稱“殼體”或“船殼”)是由一系列板材和骨架(簡稱“板架”)所組成的。板材和骨架間,相互連接又互相支持。骨架是殼體的支撐件,既提高了殼板的強度與剛度,又增強了板材的抗失穩能力。船體由龍骨、旁龍骨、龍筋、肋骨、船首柱、船尾柱等構件組成。實際船舶的船體結構是十分復雜的,而艦船模型的船體結構簡單。
    火龍 火龍 huǒlóng(1) [fiery dragon—a procession of lanterns or torches]∶燈火一個接一個連成龍一般(2) [an air channel from a brick kitchen stove to a chimney]∶指爐灶和煙囪之間的傾斜通道火龍 huǒlóng(1) [spider] 〈方〉(2) 棉紅蜘蛛(3) 麥蜘蛛
    中生代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顯生宙的三個地質時代之一,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于現代的第三紀。 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于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于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后來分裂成南北兩片,北部大陸進一步分為北美和歐亞大陸,南部大陸分裂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極洲,只有澳洲沒有和南極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類型生物群的雛形。 中生代的年代為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始于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結束于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前后橫跨1.8億年。中生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紀: 三疊紀:2.5億年前到2億年前侏羅紀:2億年前到1.45億年前白堊紀:1.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 中生代的下界限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的90%到96%的海大洋生物,與70%的陸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嚴重的生物滅絕事件。 中生代的上界限是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猶加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造成,此次滅絕事件造成當時50%物種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鳥類恐龍。
    船體 船體 船體(俗稱“殼體”或“船殼”)是由一系列板材和骨架(簡稱“板架”)所組成的。板材和骨架間,相互連接又互相支持。骨架是殼體的支撐件,既提高了殼板的強度與剛度,又增強了板材的抗失穩能力。船體由龍骨、旁龍骨、龍筋、肋骨、船首柱、船尾柱等構件組成。實際船舶的船體結構是十分復雜的,而艦船模型的船體結構簡單。
    可望不可即 可望不可即【解釋】即:接近。能望見,但達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現的事物。【出處】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示例】所以雖是牛鬼蛇神的妓女,他見了就如海上神仙一般,~的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八回【近義詞】望塵莫及【反義詞】垂手可得、力所能及【語法】偏正式;作定語、賓語;指事情還很難實現
    梅龍 梅龍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龍鎮)梅龍街道由2007年2月5日區劃調整前的梅龍鎮組建,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3.04萬人,國土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6萬畝,養殖水面1.1 萬畝。梅龍地處池州市東北方,東臨銅陵市,西接池州市區,北瀕長江,南與318國道相連。321省道東西橫貫全鎮17公里,在建沿江高速公路側身經過。有16公里長江岸線,全年可通行千噸級船舶,青通河、九華河貫穿南北。距擬建的池州市機場僅4公里,距在建的銅九鐵路池州站僅20公里。四通八達的交通使梅龍成為名副其實的池州東大門。
    朝天 朝天 朝天:四川省廣元市市轄區 朝天:詞語 朝天 (詞語)cháo tiān 朝天 1. 朝見天子。 唐 王維 《聞逆賊凝碧池作樂》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 宋 張孝祥 《蝶戀花》詞:“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舉。” 明 李攀龍 《元日早朝》詩:“禁城春色引朝天,接跡 夔龍 近法筵。” 清 曹寅 《春日過顧赤方先生寓居》詩:“逆旅藥香花覆地, 長安 日暖夢朝天。” 2. 朝見天帝。 唐 呂巖 《七言》詩之四三:“還丹功滿未朝天,且向人間度有緣。” 宋 范成大 《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醉涂司命欲朝天,爆竹聲中惜逝川。惟有仙人丹灶畔,不知今夕是何年。” 慶余 《成都月市竹枝詞》:“一步朝天須一拜,恨郎腰瘦太苗條。” 3. 向上;向天空方向。《封神演義》第三二回:“走至后營,見 飛虎 臥在氈毯上,以面朝天,形如白紙,閉目無言。” 朱自清 《執政府大屠殺記》:“我不知衛隊的第一排槍是不是朝天放的,但即使是朝天放的,也不算是警告。”
    馬如龍 馬如龍 (臺灣影視演員)馬如龍,1939年生,臺灣演員,接演《海角七號》是他近30年后再次出演電影,之前演的最后一部電影是和成龍演的《一招半式闖江湖》。 馬如龍 (詞語)馬如龍,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形容馬行疾速。
    怒族 怒族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原碧江縣) 、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 怒族自稱“怒蘇”(瀘水),“阿怒”(福貢)、“阿龍”(貢山)和“若柔”(蘭坪),自認為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他們可能有兩個來源:瀘水縣(原碧江縣)一帶怒族自稱“怒蘇”,而福貢、貢山縣的怒族自稱為“阿龍”或“龍”。由于長期交往,這兩部分人在怒江區域逐漸接近,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們各自還保留著自己的某些特點。 怒族使用怒語,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水龍 水龍 水龍:詞語解釋 水龍:柳葉菜科植物 水龍:鱗龍亞目長鬣蜥 水龍:游戲《怪物獵人》中的怪物 水龍:《游戲王》卡牌之一 水龍:中藥 水龍:《一拳超人》水龍 水龍 (詞語解釋)水龍,古指戰船。 見南朝 梁 何遜 《行經孫氏陵》詩:“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
    接貴攀高 辭典解釋接貴攀高  jiē guì pān gāo     攀附結交權貴。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成就了東床婿伏低做小,宴會了西王母接貴攀高。」也作「攀高接貴」、「攀高結貴」。 近義詞攀龍附鳳
    敢死隊 敢死隊 敢死隊(The Expendables)是一部由西爾維斯特·史泰龍自編、自導、自演的美國動作片。電影是向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動作電影致敬,也因此匯聚了大批動作片巨星,包括史泰龍、施瓦辛格、杰森·斯坦森、李連杰等。 影片講述了美國政府想雇人深入南美某國推翻當地的獨裁統治,但是卻沒人敢接受這樣的任務,最終這個任務落到巴尼·羅斯率領的一支特別行動小組身上。 敢死隊 (漢語詞語)敢死隊就是執行特殊任務的小隊,由不怕死的軍人組成的突擊先鋒小隊,敢即勇敢,有膽量。出自《三國志·董襲傳》襲與凌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
    松江省 松江省 松江省大致位于松花江左岸,來源于老吉林省。1945年8月31日,國民黨政府擬定重劃東北行政區劃時的省名。同年10月1日,在蘇軍控制下,于哈爾濱成立濱江省政府。10月下旬,在濱江地區先后成立哈東、哈北、哈南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隸屬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領導;11月下旬,成立哈西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皆隸中共松江省工委領導。 1949年松江省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轄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鶴崗(由興山市改稱)4市及雙城、尚志(原珠河、葦河2縣并置,駐珠河,以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命名)、巴彥、賓縣、阿城、呼蘭、五常、海林、木蘭、延壽、拉林、寧安、勃利、雞西、湯原、密山、樺南(駐湖南營)、樺川、依蘭、富錦、穆棱、通河、東寧(原綏芬縣并入,駐綏芬河)、方正、集賢、林口、寶清、虎林、蘿北、饒河、撫遠、佛山(1949年4月由松江省劃歸黑龍江省,同年12月劃回松江省)等32縣。
    敢死隊 敢死隊 敢死隊(The Expendables)是一部由西爾維斯特·史泰龍自編、自導、自演的美國動作片。電影是向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動作電影致敬,也因此匯聚了大批動作片巨星,包括史泰龍、施瓦辛格、杰森·斯坦森、李連杰等。 影片講述了美國政府想雇人深入南美某國推翻當地的獨裁統治,但是卻沒人敢接受這樣的任務,最終這個任務落到巴尼·羅斯率領的一支特別行動小組身上。 敢死隊 (漢語詞語)敢死隊就是執行特殊任務的小隊,由不怕死的軍人組成的突擊先鋒小隊,敢即勇敢,有膽量。出自《三國志·董襲傳》襲與凌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
    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后來,由于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起源探討 關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經是晉劇史研究工作者多年爭論的一個問題。從我掌握的資料考證,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咸豐年間為妥。因為在此之前,從大量舞臺題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鄉戲劇演出中,主要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劇)和江南絲竹班(南昆曲)三種,根本未見有關“中路梆子”的記述痕跡。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復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時期,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于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咸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此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發生,義軍一部于咸豐三年八月到達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其矛頭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包括蒲劇在內的外地劇種,很少再來中路地區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于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后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于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并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于是以祁縣城城金財主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遙、孝義、介休等地的財主們,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他們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其次,大商家還修建戲房院,購置蘇杭刺繡行頭,增添運輸車輛,制定演出計劃。如戲班自負運輸,每個臺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開戲,戲班自辦伙食。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藝人放假,次年正月再來組班。班主宏觀領導,具體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負責。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制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臺,以示夸耀,還要在后臺粉壁墻上題筆留名。這些舞臺題筆內容廣泛,成了我們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比較出名的新承戲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溝的五義園、太谷的四盛和班、祁縣的雙慶園、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義慶班等。出名演員有一千紅、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紅,以及鼓師楊青、宋興兒,琴師彭根只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和氏璧》、《棋盤街》、《春秋配》、《普救詩》、《御果園》、《漁家樂》、《趙家樓》、《炮烙柱》、《鋒箭頭》、《吉慶圖》、《落馬湖》、《北天門》、《撫琴》、《偷雞》、《掃雪》、及昆曲戲《草坡》、《賜副》、《慶頂珠》等。由于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丑、蓋陜西。人參娃娃、大嘴丑,后邊跟的一桿旗……”等戲諺流傳。不過,此時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戲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為首的蒲州梆子、三慶班為首的京都花腔班、鳴福班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躍在中路地區,形成了多劇并存、爭芬斗妍的時代。 可惜上述局面維持不久,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發生了。光緒元到四年,山西與鄰省陸續遭受特大旱蟲等自然災害,在此情況下,多數戲班停演,藝人失散或喪身,就連曾解囊資助的富商大賈也改變了初衷。到光緒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開始恢復,起班社有原來長年包份制的娛樂性團體,變為以名老藝人承班、或以財主領銜承班的商業性經營組織。此時,搭班藝人嚴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貧苦兒童加入科班培養使用,他們經教學3-5月,便強行登臺,俗稱“強出窩”。有的靠打罵體罰逼迫學戲,當時比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園、孟封村的小梨園等。其中二保和班,培養的演員最多,幾乎遍及中路各地。   輝煌時期 光緒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此時,中路各地的富商、財主、職員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發展,他們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藝人承班的后臺,使戲劇班社像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每個府、州、縣在同一年里, 承辦班社不下兩三個,最多的為太谷、平遙兩縣,常年班子不下5個。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臺戲、開光戲、商行戲、開市戲、求神戲、還愿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臺;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臺,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關系,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 這個時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會音班、太谷的坤梨園,祁縣的榮升班、永盛園,平遙的同春園、祝豐園,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園,汾州俯的春和園、如意班,孝義的長盛班、翠梨園,壽陽的小萬順園、三鴻班,盂縣的福順班、魁梨園,交城的仁義園,平定的四喜園等。北路有忻州的興盛班、峰縣的小景翠園、大同府的萬盛班、五臺縣的昌盛園、天城(鎮)縣的合義班等。名藝人有三盞燈、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劉玉富)、十里麻、核桃紅、玻璃翠、玉昌紅、金大丑、狗兒旦、玉印里、夜壺丑、沒骨頭、草上飛、六月鮮、五月鮮、黃芽韭、曬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場師傅任應只、楊甲成、孫三蠻、馬鑼三、趙毛蠻、楊七成等。上演代表劇目有《北游宮》、《雁塔寺》、《葫蘆峪》、《乾坤帶》、《日月圖》、《牧虎關》、《忠孝義》、《贊王宮》、《蘆花河》、《黃河陣》、《光武興》、《南陽關》、《豫讓橋》、《烏玉帶》、《朝金鼎》、《鐵冠圖》、《奚皇莊》、《表功》、《戲叔》、《八蠟廟》、《寧武關》、《玉虎墜》等。廣大觀眾公認的上三班好戲為太谷的坤梨園、錦梨園和祁縣的榮升班。坤梨園在班主三盞燈的帶領下,演的很紅,被冠以“字號班”的美名。諺云:“三盞燈,進了城,買賣人,冒了魂……。”“三盞燈進了村,長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廟,后晌再看凳王宮。”可見演況之盛。   中路梆子的輝煌,還有一個標志是,遍布城鄉的票兒班、自樂班。所謂票兒班,就是由商人、農民、私墊先生等自發建立的娛樂組織,參加者稱票友,藝高的稱“合文家”,大多是業余農閑聚集起來,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觀眾。這種組織起到了義務向群眾宣傳戲劇、加深群眾熱愛戲劇的橋梁作用。所瀝富樂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機會,將名藝人及文化名人請到家中一邊演唱、娛樂,一邊研討修改劇本、曲調,或改進表演招式等。這種活動也叫“走暗場”,待成熟之后,上臺正式演出,這叫“走明場”。這種由富人、知識分子和名老藝人組成的三結合自樂班,是中路梆子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縣(今晉源鎮)的聚文會、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縣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后,這時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臺,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縣一度動蕩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采取回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民國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特點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擴大。此時的中路梆子,不僅扎根雁北、占領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陜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原平陽府、潞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我國北方的山西、陜西、河北、綏遠、察哈爾 5個省區的大型劇種,從而被人們稱為山西梆子。僅就中路地區30個縣來講,這個階段出現過的戲班就有 120余個,其中壽陽最多,陸續承辦過21個。著名的上三班好戲為太谷縣楊成齋的錦梨園、胡萬義的萬福園和徐溝縣陳玉的自誠園等。 (二)、名伶薈萃,競爭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爭高低。民國14年后,徐溝自誠園班主陳玉,第一次從張家口調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藝人,與本班男藝人同臺共演,引起轟動,觀者如潮。接著是河北梆子武打藝人來晉搭班,他們的真刀真槍、實打實拚的武功戲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再是以太谷萬福園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選聘新秀。這樣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大、互相競爭的大好局面。此時的名藝人,中路籍的有:蓋天紅、說書紅、李子健(后唱了京戲)、十三紅、小十二紅、三兒生、天貴旦、毛毛旦、獅子黑、十七生、福義丑、彥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蘭旦、靈石旦、李陽黑、燕憲旦、灌腸紅、發財生、雞毛丑、中頭黑等;著名戲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維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 牛、二牛牛、二女只、極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場名師有高錫禹、楊甲成、程貽公、李萬業、萬金只、武滿倉、二丁只、馬步隆等。 (三)劇目繁多,文武齊備。由于人才輩出,上演的劇目多是名人手戲。常見的有《六月雪》、《鳳儀亭》、《金沙灘》、《上天臺》、《白蛇傳》、《鐵弓緣》、《百子圖》、《法門寺》、《雙官諧》、《萬佛衣》、《中梁圖》、《梅降褒》、《雙羅衫》、《十三妹》、《塔子溝》、《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錢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謂文武皆能、行行不擋。   (四)演技精湛,百花齊放。此時,各個班社盡展新招,各門藝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領風騷。如三兒生開辟的小生瀟灑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貴旦的咳咳腔、蓋蒲州的“十不該”、“十爐香”的垛板體、獅子黑的髓譜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彥章黑的崩頭皺紋功、自來香的蹺子功、抓心旦的臺步功、油糕旦的疊衣功、萬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兒紅的紙循功、天貴旦的鼻涕功、紅梅旦的噴火功、說書紅的茶盤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絕。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也為我省戲曲藝術留下了寶貴遺產。民諺有,“寧肯擠的扯了褲腰,不要誤了三兒生的坐窯”,“寧肯挨一頓頂門棍,不要誤了天貴旦的血手印”、“看了萬人迷,一輩子不用吃(娶)婆姨”等。 從2O年代起,山西梆子由于部分老藝人健在,舞臺格局能維持男女同臺演出,故涌現出了太谷錦藝園等上三班好戲。民國24年(1935),以著名女藝人丁果仙為首的步云劇社,和以蓋天紅為首的唐風劇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擴大了山西梆子的影響,也與兄弟劇種藝人交流了經驗,豐富了自己。后來山西梆子出現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轉化的局面。隨之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因女子演戲更能招來觀眾、更能掙錢的影響,各地掀起了一般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熱潮。如太谷富慶園科班、榆次坤梨園科班、祁縣小同梨園科班、盂縣承慶園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戶,進行培訓。就連當時的老藝人說書紅、玉蘭旦、有福旦、五月鮮、二牛旦、蓋天紅、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萬山等,也紛紛招收女弟子,隨班邊教邊演。所以到“七·七事變”前,山西梆子的舞臺名伶,絕大多數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劉桂英、程玉英、劉俊英、董翠紅、董桂花、黃彼樓、鐳蓮花、撼蓮春、牛桂英、郭鳳英、郭蘭英、冀美蓮、孫福娥、花艷君、丁艷霞、喬玉仙、張美琴、梁小云、劉芝蘭、冀蘭香、郭紅梅、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銀柱、鄭雅樓、趙月樓、王正魁等極少數人。 山西梆子由于演員“陰盛陽衰”,所以使許多優秀的盔靠戲、硬功戲、武打戲以及花臉、丑角戲等。逐步停演或失傳,也使這個北方劇種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綿綿纏纏的作派所代替,從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種陽剛之氣和鏗鏘特色。 橫遭劫難 閻、馮倒蔣失敗后,山西經濟蕭條,晉鈔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賭徒、毒品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辦。他們為了撈錢,常常利用演出機會,公開放賭、銷售毒品:還教唆引誘藝人沾染嗜好,誤入歧途,腐敗風氣傳入戲班,造成臺風不振,藝人思想墮落、藝術水平下降,給許多藝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困難,以至少數坤角藝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這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以上是使山西梆子從高峰向下滑的內因所在。然而使其慘遭摧殘的外因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蘆溝橋事變后,日本軍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迫使各地戲班全部解體,藝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國外,部分入改行種地,部分人收縮到太原,榆次戲園之內,部分人如三兒生、蓋天紅等則受盡日軍欺凌,含恨而死。只有少數人進入太行、晉綏、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以嶄新的面貌為抗日軍民演出服務。而在日軍侵華的 8年中,敵占區廣大農村觀眾,卻與山西梆子基本隔絕,農村個人承班的現象也不復存在。直至抗戰勝利后,閻錫山重返太原,組織文宣隊之類,才偶爾演出,但班內藝人受盡地方官僚、土豪等的凌侮和壓榨,哪有藝術表演可言。 縱觀抗戰前后的10多年間,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難,造成了晉劇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時期。 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中路梆子淵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豐年間已經盛行。它吸收了蒲劇的許多特點,又經過許多藝人的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可以說,它是在蒲劇基礎上大膽突破和創新而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梆子戲。 近百年來,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輩、老藝人對這一劇種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孟珍卿(藝名“三兒生”)、張景云(藝名“十三紅”)、高文翰(藝名“說書紅”)、喬國瑞(藝名“獅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斷創新,不斷改進,路子越走越寬,戲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晉劇演員丁果仙登臺后,由于她的艱苦的戲曲舞臺實踐,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進,對今日晉劇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動在太原周圍,很容易吸收兄弟劇種的長處,融會貫通。因此,這一劇種演出范圍也隨之逐步擴大。抗日戰爭以前,已經擴展到河北西部、陜西北部、內蒙地區。在以上地區,相繼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劇團,演唱晉劇。抗日戰爭中,許多中路梆子藝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爭,在晉察冀、晉綏、太行等革命根據地演出。他們不僅演傳統戲,而且還演現代戲、新編劇目。在前方和根據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贊揚,對鼓舞人民的士氣,起到一定的作用。晉綏七月劇社(中路梆子)曾隨軍到西安、成都、甘肅天水等地進行過較長時期的演出活動。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劇團逐漸增多,尤其在晉中、呂梁、太原地區,差不多縣縣有專業劇團,許多村鎮有業余劇團。著名劇目《打金技》已拍成電影。 山西省晉劇院是山西省晉劇主要演出團體。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這個劇團演出歷史較久,多年來,培養了不少青年演員,積累了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許多優秀演員薈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晉劇到好者的擁戴。 山西省晉劇院設在太原,現有演職人員二百八十七人。這個劇院,在歷史上曾經匯集了山西省內晉劇的老藝人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梁巧云、冀美蓮等人。這些老藝人,經過舞臺生活的千雕百鑿,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表演風格、唱腔,在群眾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現在,這個劇院的著名演員有王愛愛、田桂蘭、冀平、馬玉樓、劉漢銀、郭鳳英、王寶釵等。山西省晉劇院的代表劇目有傳統戲《打金枝》、《含嫣》、《小宴》、《殺宮》、《算糧》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發展概況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后來,由于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龍魂 龍魂 (3D游戲)《龍魂》是由巨人網絡成都分公司研發的全3D國戰MMORPG,游戲可360度全視覺旋轉,地圖無縫拼接等游戲系統設置,游戲希望在爽快PK方面顯示出四大職業的特色。
    象龍 象龍 馮奉世平定莎車后,遣回各國兵士,繼續西行,直抵大宛。大宛已經聽到了他的名字,可謂先聲奪人,因此他受到隆重的接待。大宛君臣對他倍加敬重,因而他順利地完成了使命,臨別時大宛贈送名馬象龍表示與漢朝的友好之情。
    惠施 惠施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間(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國,主張聯合齊、楚,尊齊為王,以減輕齊對魏的壓力,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國被迫改用張儀為相國,把惠施驅逐到楚國,楚國又把他送到宋國。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含有辯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這和后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粒子構成,同樣基于“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一在一起的,這里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后期墨家爭論的。后期墨家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認為物質粒子(“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粒子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經嚴格區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認為個別區域前不容一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后還是有終極的地方。后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墨子·經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后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上》說:“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于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解釋】九五:指帝位。舊指帝王的尊位。【出處】《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示例】接成湯之胤,位~,承帝王之統。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
    挨三頂五 挨三頂五【解釋】形容人多,連接不斷。【出處】明·馮夢龍《平妖傳》:“眾人挨三頂四,簇擁將來,一個個伸出手來,求太醫看脈。”【示例】但見紅塵滾滾,車馬紛紛,許多商販客人馱著貨物,~的進店安歇。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五【近義詞】捱三頂四【語法】聯合式;作定語;形容人多
    肋骨 肋骨 (人體骨骼)肋骨是一種弧形小骨,一端連于軀干部者椎骨的兩側,路體壁向展面彎曲,另一端呈游肉狀態或連于胸部中央的胸骨上。魚類的肋骨。市端與脊椎骨相連,股端游離而在高等的脊椎動物中,肋骨的腹端和胸骨相連,共同構成胸席。胸席既可保護心臟、肺,又可加強呼吸的機能。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分子,又叫大分子,一般指相對分子質量高達幾千到幾百萬的化合物,絕大多數高分子化合物是許多相對分子質量不同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因此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是平均相對分子量。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千百個原子以共價鍵相互連接而成的,雖然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很大,但都是以簡單的結構單元和重復的方式連接的。
    黃道 黃道 (天文現象)黃道(ecliptic),名詞: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正好公轉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而且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 黃道 (成語解釋)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兇,指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現代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于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疊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捷報 捷報 (北京捷報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詞語 【詞目】捷報 【拼音】jié bào 【釋義】[news of victory;telegram reporting success] 勝利的消息。《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二:“天啟三年十二月(初七)壬辰,督理軍務大學士孫承宗言:‘目今文龍累有捷報,既成牽制之功,再得登鎮(沈有容)與覺華為備,則其勢更大。伏乞皇上敕該部分部兩鎮汛地,酌給登鎮(沈有容)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話說趙孝成王初時接得趙括捷報,心中大喜,已后聞趙軍困于長平,正欲商量遣兵救援。”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當時納林布祿信了布塞的言語,回入帳中,滿望捷報,忽聽帳外喊聲震地,急上馬出視,正遇著一彪雄軍,為首的一員大將,眉現殺氣,眼露威棱,手中持一大刀,旋風般殺將來。” 喜傳捷報:意思是好消息傳來。 捷報 (漢語詞語)捷報,漢語詞匯。 拼音:jié bào 釋義:勝利的消息。
    三論宗 三論宗 (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祖庭為西安草堂寺;南京棲霞寺。因據印度龍樹 《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碩門人有元康,繼續弘揚“三論”。但是流行不久,該宗即漸趨衰微。
    圖們江 圖們江 圖們江,亞洲東北部河流,發源中朝邊境長白山山脈主峰東麓,江水由南向北流經中國的和龍市、龍井市、圖們市、琿春市四縣市,朝鮮兩江道、咸鏡北道,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的哈桑區,在俄朝邊界處注入日本海。干流總長525公里,中朝界河段長510公里,俄朝界河15公里。總流域面積33168平方公里。河道總落差為1297米,平均坡降1.2‰。 圖們江本是中國內河,15世紀之前,圖們江兩岸由中國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領。明王朝成立后通過招撫女真族,在圖們江兩岸設置了地方行政機構,圖們江南岸亦一度為明朝領地。李氏朝鮮通過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不斷向北擴張領土,于15世紀中葉沿圖們江南岸設置了會寧、富寧、鐘城、穩城、慶源、慶興六個鎮,標志著圖們江開始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 圖們江作為中國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于1858年到1860年,在沙皇俄國武力威脅下,通過《愛琿條約》、《北京條約》,使圖們江口沿海地區劃歸俄國,中國失去了出海權。1991年中蘇簽訂《關于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規定蘇方同意中國船只(懸掛中國國旗)沿圖們江通海往返航行,1992年先后經兩國批準,中國恢復了圖們江出海權。但由于俄朝鐵路大橋太低(僅7米)及河道淤塞等原因,僅能通行300噸以下的小船,并且俄方還提出苛刻的條件,僅允許季節性捕撈漁船出海、不準商業運行船只出海。 名片圖:圖們江龍井市三合鎮(朝鮮會寧市)段
    三論宗 三論宗 (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祖庭為西安草堂寺;南京棲霞寺。因據印度龍樹 《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碩門人有元康,繼續弘揚“三論”。但是流行不久,該宗即漸趨衰微。
    黃道 黃道 (天文現象)黃道(ecliptic),名詞: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正好公轉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而且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 黃道 (成語解釋)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兇,指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現代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于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疊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捷報 捷報 (北京捷報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詞語 【詞目】捷報 【拼音】jié bào 【釋義】[news of victory;telegram reporting success] 勝利的消息。《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二:“天啟三年十二月(初七)壬辰,督理軍務大學士孫承宗言:‘目今文龍累有捷報,既成牽制之功,再得登鎮(沈有容)與覺華為備,則其勢更大。伏乞皇上敕該部分部兩鎮汛地,酌給登鎮(沈有容)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話說趙孝成王初時接得趙括捷報,心中大喜,已后聞趙軍困于長平,正欲商量遣兵救援。”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當時納林布祿信了布塞的言語,回入帳中,滿望捷報,忽聽帳外喊聲震地,急上馬出視,正遇著一彪雄軍,為首的一員大將,眉現殺氣,眼露威棱,手中持一大刀,旋風般殺將來。” 喜傳捷報:意思是好消息傳來。 捷報 (漢語詞語)捷報,漢語詞匯。 拼音:jié bào 釋義:勝利的消息。

    其它詞語熱搜

    * 成的詞語接龍:雨季;季節;節日;日常;常規;規則;則例;例行;行動;動物;物品;品質;質量;量身;身體;體育;育兒;兒童;童話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