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水草的詞語

    形容水草的詞語:1. 柔軟;2. 翠綠;3. 清新;4. 茂盛;5. 繽紛;6. 搖曳;7. 柔嫩;8. 靈動;9. 水潤;10. 柔美;11. 飄逸;12. 垂吊;13. 優美;14. 纖細;15. 柔韌;16. 青蔥;17. 清秀;18. 豐茂;19. 輕盈;20. 水清澈

    形容水草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水草 水草 (植物)水草,拉丁文名Fimbristylis milliacea (L) Vahl.一般是指可以生長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環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發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類群。 大型水生植物為除小型藻類以外所有水生植物類群。 水草 (漢語詞語)◎水草shuǐcǎo (1) [water grass]∶幾種禾草或禾草狀植物中的一種,繁盛生長在潮濕地方的 (2) [waterweed]∶任何漂浮水面或沉底的水生植物 1.(有水源和草的地方) water and grass 2.(水生植物) waterweeds; water plants; aquatic plant; aquatic weed 1.水和草。 《吳子·治兵》:“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 《魏書·崔浩傳》:“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 漢 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縣也。” 陳毅《昆侖山頌》詩:“漠漠荒野人跡少,間有水草便人行。” 2. 指有水源和草的地方。 《史記·李將軍列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 《漢書·趙充國傳》:“勤勞而至,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屮,入山林。” 《宋書·鮮卑吐谷渾傳》:“自 洮水 西南,極白蘭,數千里中,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為糧。” 明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3. 某些水生植物的通稱。 《禮記·祭統》:“水草之菹,陸產之醢。”鄭玄注:“水草之菹,芹茆之屬。”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 太原郡 東有 崖山 ……今山上多生水草。” 明李時珍(參考百度百科資料)《本草綱目·草八·水藻》:“藻,乃水草之有文者。” 魯迅《吶喊·社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白蘋 白蘋 白蘋,水中浮草,多年生淺水草木、溝渠中。中國各地都有分布。全草入藥。” 或許是能“全草入藥”,還有初生可食,也可以作豬飼料等特點。因此“采蘋”、“采白蘋”的字眼在古詩中經常出現
    蕰草 蕰草 wēn cǎo 蕰草 一種水草。可作飼料或肥料。多生于淺水中。 茅盾 《水藻行》一:“‘哼!不過錯過了今天,河里的蕰草沒有我們的份了?’ 財喜 暴躁地叫著就往屋后走。”
    薀草 蕰草 wēn cǎo ㄨㄣ ㄘㄠˇ 蕰草 一種水草。可作飼料或肥料。多生于淺水中。 茅盾 《水藻行》一:“‘哼!不過錯過了今天,河里的蕰草沒有我們的份了?’ 財喜 暴躁地叫著就往屋后走。”
    水草馬明王 辭典解釋水草馬明王  shuǐ cǎo mǎ míng wáng     馬夫、車夫及騾商的行神。相傳水草馬明王是漢武帝時馬監金日?,他因封侯,而被管理園圉的人,奉為神祇祭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為水草馬明王的誕辰,當日車夫加倍索費,稱為「乞福錢」,而且車行、馬行以及具養車馬的人家、官府和營伍,都必須設案祭祀,以求驢馬的健壯、繁衍及營業順利。 也稱為「馬王」、「水草大王」。
    龍草 龍草 龍草拼音lóng cǎo,是水草名,即水葒。
    白蘋洲 白蘋洲 基本解釋: 生滿蘋草的水邊小洲。蘋,水草,葉浮水面,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
    白蘋洲 白蘋洲 基本解釋: 生滿蘋草的水邊小洲。蘋,水草,葉浮水面,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
    逐水草而居 辭典解釋逐水草而居  zhú shuǐ cǎo ér jū     一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因居于半干燥地區,當一地的水草食盡后,必須遷徙到另一地放牧,故稱為「逐水草而居」。
    龍草 龍草 龍草拼音lóng cǎo,是水草名,即水葒。
    藪澤 藪澤 藪澤是一個漢語詞匯, 拼音:sǒu zé 釋義:1、指水草茂密的沼澤湖泊地帶。2、猶淵藪。喻人或物薈聚之處。3、猶草野。
    馬王 馬王 民間馬神,即馬王爺。別名水草馬明王,或水草大王。
    藪澤 藪澤 藪澤是一個漢語詞匯, 拼音:sǒu zé 釋義:1、指水草茂密的沼澤湖泊地帶。2、猶淵藪。喻人或物薈聚之處。3、猶草野。
    馬王 馬王 民間馬神,即馬王爺。別名水草馬明王,或水草大王。
    棲苴 棲苴 棲苴,拼音qī jū,是一個詞匯,釋義為掛在樹上的水草。
    水戾 水戾 shuǐ lì 水戾 水草名。《詩·魯頌·泮水》“薄采其茆” 唐 陸德明 釋文:“ 鄭小同 ……又云:或云水戾。一云今之浮菜,即豬蓴也。”
    游牧 游牧 (詞語)游牧是在干旱草原地區通過騎馬移動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資源,以獲取生活資料,并保持草場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游牧誕生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
    遊牧 游牧 (詞語)游牧是在干旱草原地區通過騎馬移動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資源,以獲取生活資料,并保持草場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游牧誕生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
    棲苴 棲苴 棲苴,拼音qī jū,是一個詞匯,釋義為掛在樹上的水草。
    水荇 水荇 水荇,讀音是shuǐ xìng ,漢語詞語,是指多年生水草。
    白薠 白薠 白薠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bái fán,意思是水草名。即薠草。
    鯉魚 鯉魚 (淡水魚種類)鯉魚,中文別名鯉拐子、鯉子、毛子,紅魚。鯉科(Cyprinidae)中粗強的褐色魚,學名Cyprinus carpio。原產亞洲,后引進歐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雜食性。 鯉魚鱗大,上腭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習性.
    鯉魚 鯉魚 (淡水魚種類)鯉魚,中文別名鯉拐子、鯉子、毛子,紅魚。鯉科(Cyprinidae)中粗強的褐色魚,學名Cyprinus carpio。原產亞洲,后引進歐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雜食性。 鯉魚鱗大,上腭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習性.
    沮澤 沮澤 沮澤,漢語詞匯。 拼音:jǔ zé 釋義: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帶。
    沮澤 沮澤 沮澤,漢語詞匯。 拼音:jǔ zé 釋義: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帶。
    綠洲 綠洲 (地理學名詞)綠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質上,以小尺度范圍,但具有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為基礎,構成能夠相對穩定維持的、具有明顯小氣候效應的異質生態景觀。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證綠洲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穩定性以及結構上的系統性;其小氣候效應則保證了綠洲能夠具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種群活動的適宜氣候環境,有利于形成景觀生態健康成長的生物鏈結構。 形容綠洲的詞語有,沙海明珠、郁郁蔥蔥、水草豐茂、星羅棋布等。
    綠洲 綠洲 (地理學名詞)綠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質上,以小尺度范圍,但具有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為基礎,構成能夠相對穩定維持的、具有明顯小氣候效應的異質生態景觀。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證綠洲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穩定性以及結構上的系統性;其小氣候效應則保證了綠洲能夠具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種群活動的適宜氣候環境,有利于形成景觀生態健康成長的生物鏈結構。 形容綠洲的詞語有,沙海明珠、郁郁蔥蔥、水草豐茂、星羅棋布等。
    湫湄 湫湄 湫湄是漢語詞匯,拼音是qiū méi,解釋為水草交接之處。
    菅蒲 菅蒲 菅蒲,拼音是jiān pú,是一個漢語詞匯,釋義為水草。
    蔓藻 蔓藻 蔓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màn zǎo,水草名,指海藻類植物。
    蘋藻 蘋藻 蘋藻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píng zǎo,是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弱藻 弱藻 ruò zǎo 弱藻 柔弱的水草。 南朝 梁 沉約《郊居賦》:“曳參差之弱藻,戲瀺灂之輕軀·” 南朝 梁 沉約 《詠湖中雁
    文藻 文藻 文藻,漢語詞匯。 拼音:wén zǎo 釋義:1、水草。 2、詞彩;文彩。 3、指文章;文字。
    緗蕤 緗蕤 緗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xiāng ruí,是指水草名。
    藴藻 蘊藻 蘊藻,拼音yùn/wēn zǎo,指水草名。
    菹藪 菹藪 菹藪讀音為zū sǒu,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水草繁茂的湖澤。
    菹澤 菹澤 菹澤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zū zé,是水草繁茂的沼澤地。
    斷種 斷種 1.滅種。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母皆瘦死,羔小未能獨食水草,尋亦俱死,非直不滋息,或滅羣斷種矣。” 沙汀 《淘金記》二:“仿佛要不是他們讓那些在饑餓中彷徨的貧苦農民,滿身污泥,背了尖底背兜,在那些暗黑而危險的礦洞里爬上爬下,所有的農人便會斷種,而這世界,也就要垮臺了。” 2.指斷絕后嗣。《通俗編·倫常》引《大智度論》:“世人有子,若不繼紹,則名斷種。”
    茭葑 茭葑 茭葑,是漢語詞匯,拼音是jiāo fēng,解釋為菰根,亦泛指水草。
    皋藪 皋藪 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帶 漢 徐干 《齊都賦》:“於是羽族咸興,毛羣盡起,上蔽穹庭,下被皋藪。”
    蘋藻 蘋藻 蘋藻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píng zǎo,是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菹藪 菹藪 菹藪讀音為zū sǒu,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水草繁茂的湖澤。
    皋藪 皋藪 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帶 漢 徐干 《齊都賦》:“于是羽族咸興,毛群盡起,上蔽穹庭,下被皋藪。”
    菹澤 菹澤 菹澤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zū zé,是水草繁茂的沼澤地。
    緗蕤 緗蕤 緗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xiāng ruí,是指水草名。
    蘊藻 蘊藻 蘊藻,拼音yùn/wēn zǎo,指水草名。
    斷種 斷種 1.滅種。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母皆瘦死,羔小未能獨食水草,尋亦俱死,非直不滋息,或滅群斷種矣。” 沙汀 《淘金記》二:“仿佛要不是他們讓那些在饑餓中彷徨的貧苦農民,滿身污泥,背了尖底背兜,在那些暗黑而危險的礦洞里爬上爬下,所有的農人便會斷種,而這世界,也就要垮臺了。” 2.指斷絕后嗣。《通俗編·倫常》引《大智度論》:“世人有子,若不繼紹,則名斷種。”
    水藻 水藻 水藻(shuǐ zǎo),水生藻類植物。藻的一種,水中很多。水藻葉子2、3寸長,兩兩對,葉子細小如魚鰓狀。 1.水生藻類植物名,又名馬藻。李時珍(明代)《本草綱目·草八·水藻》:“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 2.泛指水生藻類植物。曹禺《北京人》第一幕:“當中一只透明的玻璃缸,幾條金魚在水藻里悠然游漾。”參閱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水草·藻》。
    田字草 田字草 中文名:田字草tiánzìcǎo[clover fern]一種植物的名稱, 即“蘋” 【土名】:四葉草、水草頭、水金花頭、野草頭、野連菜、野極菜、十字草、妹妹草、破銅錢草、夜里串、夜爬山。 多年生挺水蕨類植物。根莖橫生泥中。春季出葉,有細長的葉柄,柄上生4片小葉,排成十字狀,外形像田字,故名田字草。
    河馬 河馬 (動物)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芻。 生活于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只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斗,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
    茳芏 茳芏 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俗稱:咸草、咸水草、三角茳芏、大甲藺、苑里藺、淡水草席草、龍須草,為禾本目、莎草科、莎草屬的植物,主要分布于馬來亞、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地中海、日本、越南、中國廣東等地。
    河馬 河馬 (動物)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芻。 生活于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只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斗,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
    沈木 沈木 (漢語詞匯)沈木,漢語拼音shěn mù,意思是沉木。在水草造景的材料中,除了石材、沉木材,尚有人造裝飾品、仿真水草、背景板等,凡是可放進水中不致浮起,不影響水質,都可以成為造景的材料,但是其中最能營造出自然效果,又可和水草無暇的融合,就數沉木和石材了。
    轉水 轉水 zhuǎn shuǐ 轉水(轉水) 謂用水車戽水。 清 趙俞 《踏車曲》:“旱年掘窩轉水入,潦年筑堤翻水出。” 就是讓植物慢慢的適應全水的環境。有些水草可以在水、陸生長,廠家、商家為快出產品,在半水狀態下培養,這樣的草的葉叫水上葉,不能在水里正常生長的,我們種到水族箱里后,水上葉要爛掉,長出適合在水中生長的水中葉,這個過程就是轉水。
    轉水 轉水 zhuǎn shuǐ 轉水(轉水) 謂用水車戽水。 清 趙俞 《踏車曲》:“旱年掘窩轉水入,潦年筑堤翻水出。” 就是讓植物慢慢的適應全水的環境。有些水草可以在水、陸生長,廠家、商家為快出產品,在半水狀態下培養,這樣的草的葉叫水上葉,不能在水里正常生長的,我們種到水族箱里后,水上葉要爛掉,長出適合在水中生長的水中葉,這個過程就是轉水。
    灌莽 灌莽 叢生的草木 guàn mǎng (1).。:“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呂向 注:“水草雜生曰灌莽也。” 南朝 梁 江淹 《橫吹賦》:“原陸窈,灌莽深。”《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六年》:“煙火尚稀,灌莽極目。” 胡三省 注:“灌,木叢生也。莽,草深茂也。”《花月痕》第五十回:“遙見那灌莽棲於甍棟,平沙抗乎睥睨。” (2).指草木叢生的原野。《梁書·張纘傳》:“若夫灌莽川涯,層潭水府,游泳之所往還,喧鳴之所攢聚。”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灌莽生塵,隕飛霜於勁鏃。”
    水葓 水葓 水葓亦作“ 水葒 ”。水草名。一年生草本。全株有毛。葉子闊卵形,花紅色或白色,可觀賞,花果可入藥。
    麋鹿 麋鹿 (哺乳動物)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于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體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狀特殊,沒有眉杈。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 原產于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于6月底,持續6周左右。曾經廣布于東亞地區。后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游獵,殘余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后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并從此在中國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國購買并繁殖到255頭,并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11年8月,江蘇鹽城大豐濕地麋鹿總數達1789頭;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鵝洲麋鹿保護區麋鹿總數達1016頭。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居延海 居延海 居延海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漢時稱居延澤,唐時稱居延海,發源于祁連山深處的黑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800余公里后,匯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兩片戈壁洼地,形成東、西兩大湖泊,總稱居延海。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系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與西域必經之道,故既是匈奴聯絡蠟羌與河湟羌共同襲擊漢朝的重要據點,又是漢朝出擊匈奴的前沿陣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形狀狹長彎曲,有如新月,額濟納河匯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補給水源。 居延是匈奴語,《水經注》中將其譯為弱水流沙,在漢代時曾稱其為居延澤,魏晉時稱之為北海,唐代起稱之為居延海。湖中生長著鯉魚、鯽魚、大頭魚、草魚等魚類,天鵝、大雁、鶴、水鴨等常來此棲息。
    水螅 水螅 (腔腸動物)水螅(學名:Hydra),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褐色,口周圍有觸手,是捕食的工具,體內有一個空腔。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包含有無芽體(Bud)、精巢(Testes),多見于海中,少數種類產于淡水,附著在池沼,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 fusca),綠水螅(H. viridis)。水螅一般很小,只有幾個毫米,需要在顯微鏡下研究。很多科學家著重研究它們為什么老化速度極慢。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水草的詞語:1. 柔軟;2. 翠綠;3. 清新;4. 茂盛;5. 繽紛;6. 搖曳;7. 柔嫩;8. 靈動;9. 水潤;10. 柔美;11. 飄逸;12. 垂吊;13. 優美;14. 纖細;15. 柔韌;16. 青蔥;17. 清秀;18. 豐茂;19. 輕盈;20. 水清澈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