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水母的詞語
形容水母的詞語:1. 透明;2. 輕盈;3. 柔軟;4. 脆弱;5. 柔嫩;6. 柔滑;7. 柔弱;8. 漂浮;9. 美麗;10. 奇特;11. 柔美;12. 柔和;13. 清新;14. 嬌嫩;15. 柔順;16. 神秘;17. 水靈;18. 柔情;19. 飄逸;20. 柔媚
形容水母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水母 | 水母 (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浮游生物)水母(英文名稱:Jelly Fish):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屬于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里,這些游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它們的影蹤。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它們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過250余種的水母,它們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
海月水母 | 海月水母 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 (Linnaeus, 1758),是羊須水母科海月水母屬下的一種水母。海月水母屬物種的水母體單從外觀根本不能分辨,必須要以基因來作出分析。海月水母的水母體是透明的,一般闊25-49厘米,有4條明顯的馬蹄狀生殖腺。它們會用觸手來捕捉獵物,如水母體、浮游生物及軟體動物。但觸手的活動有限,它們也只是會隨波逐流。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
水母目蝦 | 水母目蝦【解釋】比喻人沒有主見,人云亦云。【出處】《文選·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李善注引《南越志》:“捍水母呴無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 |
水母目蝦 | 【解釋】比喻人沒有主見,人云亦云。【出處】《文選·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李善注引《南越志》:“捍水母呴無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 |
海蜇 | 海蜇 (水生無脊椎動物)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約一米五,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于我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藥。 海蜇,俗稱為水母、石鏡、蠟、樗、蒲魚、水母鮮和海(蟲宅zha)等。海蜇屬缽水母綱,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腔腸軟體動物,體形程半球狀,可食用,上面呈傘狀,白色,借以伸縮運動,稱為海蜇皮,下有八條口腕,其下有絲狀物,呈灰紅色,叫海蜇頭。 腔腸動物。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于中國南北各海中。尤其是浙江沿海最多。可供食用,并可入藥。 海蜇(Rhopilema)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科,海蜇屬的統稱。營海洋漂浮生活。成體傘部隆起呈半球狀,體傘表面光滑、中膠層厚。傘徑300~600毫米,最長可達1米。傘緣有八個缺刻,各有14~22個舌狀緣瓣。無傘緣觸手。口腕八條,三翼型。每條口腕約有150~180條絲狀物和30~40條棒狀物。大型的口消失,依靠緣瓣上的小型吸口吸食小型動植物。內傘有發達的環肌。中國沿海廣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沒海面。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資源量。可供食用,并可入藥。傘部俗稱“蜇皮”,口腕部俗稱“蜇頭”。 |
口腕 | 口腕 腔腸動物水母類的垂管末端有口,口的邊緣的延長物,稱口腕。如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具有4條口腕;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有8條口腕(俗稱“海蜇頭”)。 由水母翼中心延伸出來的腕狀物,數量和胃囊相同。口腕上也有許多的刺細胞,除了可以捕捉獵物之外,也可以將食物送入口中。口腕的底部有保育囊,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實囊幼蟲,會附著在保育囊上。 |
蝦助 | 蝦助 xiā zhù 即水母。 元 薩都剌 《蝦助》:“蝦助,海錯也,一名水母,又云海蜇。其形一片如輪箘,無目。凡行,蝦必附之,故云蝦助。”參見“ 水母 ”。 |
蝦助 | 蝦助 xiā zhù 即水母。 元 薩都剌 《蝦助》:“蝦助,海錯也,一名水母,又云海蜇。其形一片如輪箘,無目。凡行,蝦必附之,故云蝦助。”參見“ 水母 ”。 |
蝦蛇 | 蝦蛇 【拼音】 xiā shé 【注音】 【引證解釋】 水母的別名。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鳥獸草木上》:“水母亦曰蝦蛇,亦名海月,土人為鲙,謂之雪鲙。” |
蝦蛇 | 蝦蛇 【拼音】 xiā shé 【注音】 【引證解釋】 水母的別名。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鳥獸草木上》:“水母亦曰蝦蛇,亦名海月,土人為鱠,謂之雪鱠。” |
海蛇水母 | 辭典解釋海蛇水母 hǎi shé shuǐ mǔ 動物名。腔腸動物水母目。顏色深藍,為有傘蓋的大型海蜇。觸手是乳白色,可食。 |
南榮 | 南榮 南方之地。出于《楚辭·王褒<九懷·思忠>》:“玄武步兮水母,與吾期兮南榮。”王逸 注:“南方冬溫,草木常茂,故曰南榮。” |
南榮 | 南榮 南方之地。出于《楚辭·王褒<九懷·思忠>》:“玄武步兮水母,與吾期兮南榮。”王逸 注:“南方冬溫,草木常茂,故曰南榮。” |
浮囊 | 浮囊 浮囊 亦稱氣囊。是存在于管水母目(Siphonophora)群體頂端的囊狀體,其中充滿氣體,因此整個群體成為浮囊,在僧帽水母(Physalia)、帆水母(Vele- lla)等的氣囊因受風力的作用,群體隨風漂流。 |
平水 | 平水 古河流名稱,發源于呂梁山脈東麓平山山腳下的龍子祠泉。源頭古時建有龍子祠(康澤王廟)、水母娘娘廟,云津橋,解放后已多是傾圮,現基本為21世紀初重建,另立有法顯紀念館、天龍寺;時過境遷,河流原流經路徑基本是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城市西南的母子河。山西臨汾古代因城建于平水之北遂得名平陽。為堯建都之地、春秋戰國時期韓國早期都城、北朝后漢國國都所在地。中華民族發祥地。 |
水神 | 水神 (道教神仙)水神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司水之神。在中國神話系統中,水神是傳承最廣影響最大的神祇。如水仙,晉《拾遺記》卷十云:“屈原以忠見斥,隱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謂之水仙,立祠。”又如水伯,《山海經·海外東經》云:“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此外,還有水君,水母、龍王等別稱。在古籍與百姓的傳承中,諸水神皆有名諱。 現今網絡上也指善于引導他人發帖的人。 |
石發 | 石發 (石發) 生于水邊石上的苔藻。《初學記》卷二七引 晉 周處 《風土記》:“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皆生于石也。” 唐 楊炯 《青苔賦》:“別生分類, 西京 南越 ,則烏韭兮綠錢,金苔兮石發。” 宋 林逋 《過蕪湖縣》詩:“更好兩三僧院舍,松衣石發鬭山幽。”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陟厘》:“石發有二,生水中者為陟釐,生陸地者為烏韭。”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調山薯羹,煮脫粟飯,水母石發,俊味臚陳。” |
翻車魚 | 翻車魚 翻車魚(學名:Mola mola),又稱翻車鲀、曼波魚、頭魚,是硬骨魚綱,翻車鲀科(Molidae)3種大洋魚類的統稱。分布于棲息于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于溫帶或寒帶海洋。中國沿海均產。 翻車鲀為大型大洋性魚類,最大體長可達3.0~5.5 m,重達1400~3500 kg。單獨或成對游泳,有時十余尾成群,小個體魚較活潑,常躍出水面,大個體魚行動遲緩,常側臥于水面,或背鰭露出水面,也能潛入百余米深水中。攝食海藻、軟體動物、水母、浮游甲殼類及小魚等。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是魚類中懷卵數最多者。幼魚被瘤狀棘突,隨年齡增長而漸消失,身體變為卵圓形。 |
石髮 | 石發 (石發) 生于水邊石上的苔藻。《初學記》卷二七引 晉 周處 《風土記》:“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皆生于石也。” 唐 楊炯 《青苔賦》:“別生分類, 西京 南越 ,則烏韭兮綠錢,金苔兮石發。” 宋 林逋 《過蕪湖縣》詩:“更好兩三僧院舍,松衣石發鬭山幽。”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陟厘》:“石發有二,生水中者為陟厘,生陸地者為烏韭。”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調山薯羹,煮脫粟飯,水母石發,俊味臚陳。” |
翻車魚 | 翻車魚 翻車魚(學名:Mola mola),又稱翻車鲀、曼波魚、頭魚,是硬骨魚綱,翻車鲀科(Molidae)3種大洋魚類的統稱。分布于棲息于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于溫帶或寒帶海洋。中國沿海均產。 翻車鲀為大型大洋性魚類,最大體長可達3.0~5.5 m,重達1400~3500 kg。單獨或成對游泳,有時十余尾成群,小個體魚較活潑,常躍出水面,大個體魚行動遲緩,常側臥于水面,或背鰭露出水面,也能潛入百余米深水中。攝食海藻、軟體動物、水母、浮游甲殼類及小魚等。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是魚類中懷卵數最多者。幼魚被瘤狀棘突,隨年齡增長而漸消失,身體變為卵圓形。 |
賜誥 | 賜誥 賜誥(賜誥) 朝廷封贈爵位、任命官吏的詔令。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九:“ 宣和 中, 會稽 天寧觀 道士 張若水 ……母封宜人。見其母賜誥云:‘嘉其教子之勤,寵以宜家之號。’” |
賜誥 | 賜誥 賜誥(賜誥) 朝廷封贈爵位、任命官吏的詔令。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九:“ 宣和 中, 會稽 天寧觀 道士 張若水 ……母封宜人。見其母賜誥云:‘嘉其教子之勤,寵以宜家之號。’” |
層濤 | 層濤 語出:(1).起伏的波浪。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賦》:“及秋水方至,層濤架山,各廵封隩,來賚王言。” 元 謝宗可 《海蟄》詩:“層濤擁沫綴蝦行,水母含秋孕地靈。”(2).形容松竹搖曳貌。 元 袁桷 《題文與可風雨墨竹》詩:“高齋夜氣寂,定回起層濤。” |
層濤 | 層濤 '語出:(1).起伏的波浪。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賦》:“及秋水方至,層濤架山,各廵封隩,來賚王言。” 元 謝宗可 《海蟄》詩:“層濤擁沫綴蝦行,水母含秋孕地靈。”(2).形容松竹搖曳貌。 元 袁桷 《題文與可風雨墨竹》詩:“高齋夜氣寂,定回起層濤。” |
玳瑁 | 玳瑁 (爬行綱海龜科動物)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吻部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前額鱗2對;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還生活著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綿。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龜。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水母、海葵、蝦蟹和貝類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海藻。玳瑁的角質板可制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入藥。分布在廣大的海域中。但過度的捕撈使玳瑁已經成為瀕危物種,在中國近海也幾乎絕跡。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大家應該抵制玳瑁及其他海龜制品。 |
蠵龜 | 蠵龜 蠵龜,學名: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是海龜科蠵龜屬的一種動物。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體長100-200厘米,體重約為100千克。頭較大,寬約15厘米;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后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后肢較小,內側各有2爪,比綠海龜多1個爪,適于游泳;長成后或具1爪。尾巴較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推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體大,分為大西洋蠵龜和太平洋蠵龜2亞種。 |
蠵龜 | 蠵龜 蠵龜,學名: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是海龜科蠵龜屬的一種動物。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體長100-200厘米,體重約為100千克。頭較大,寬約15厘米;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后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后肢較小,內側各有2爪,比綠海龜多1個爪,適于游泳;長成后或具1爪。尾巴較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推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體大,分為大西洋蠵龜和太平洋蠵龜2亞種。 |
動物 | 動物 (生物學名詞)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征(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根據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動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逐漸演化出各種分支,豐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態。在人類出現以前,史前動物便已出現,并在各自的活動期得到繁榮發展。后來,它們在不斷變換的生存環境下相繼滅絕。但是,地球上的動物仍以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趨勢不斷進化并繁衍至今,并有了如今的多樣性。 科學家們把現存的人類已知的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科學家已經鑒別出46900多種脊椎動物。包括鯉魚、黃魚等魚類動物,蛇、蜥蜴等爬行類動物,青蛙、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鳥類以及紅熊貓等哺乳類動物等。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130多萬種無脊椎動物。這些動物中多數是昆蟲,昆蟲中多數是甲蟲。鼻涕蟲、蚯蚓,烏賊、牡蠣、紅海星、水母,蜘蛛,珊瑚蟲、放射蟲、蛔蟲、豬肉絳蟲、沙蠶、蝸牛、蛞蝓等都屬于無脊椎動物。 動物界所有成員的身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異養有機體。 |
瑣蛣 | 瑣蛣 瑣蛣 亦作“璅蛣”。又名海鏡,今稱寄居蟹。 《文選·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 李善 注引《南越志》:“璅蛣,長寸馀,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 |
泳體 | 泳體 yǒngtǐ[nectosome] 一組帶浮動鈴狀物管水母的單體 |
章舉 | 章舉 zhāng jǔ ㄓㄤ ㄐㄨˇ 即章魚。 唐 韓愈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章舉馬甲柱,鬭以怪自呈。” 朱熹 注:“有八腳,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魚。” 唐 劉恂 《嶺表錄異》:“章舉形如烏賊, 閩 越 間多采鮮者,煠如水母,以姜醋食之。” 王闿運 《到廣州與婦書》:“邦人市海鮮,別為廚館,則有鯊魚之翅,海蛇之皮,章舉、馬甲。”參見“ 章魚 ”。 |
麗龜 | 麗龜 麗龜(學名:Lepidochelys olivacea):是海龜中最小的一種,體長60-70厘米,體重約12千克,頭背前額鱗2對。肋盾多,6-9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腹部有4對下緣盾,每枚盾片的后緣有一小孔。四肢扁平如槳。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 雜食,捕食底棲及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水母及其它無脊椎動物,偶爾也食魚卵,亦吃植物性食物。每年9月至次年1月產卵,繁殖時有集群上岸產卵現象。產卵后,在巢區附近海域或分散在覓食地活動。 分布于整個熱帶海域(除墨西哥灣),遷徙線路沿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包括大西洋的中東部、東北部、西北部、東南部、西南和西部中心;印度洋的東部、西部;太平洋的中東部、西北部、西南部、西部中心。 |
海蜇皮 | 海蜇皮 (海蜇皮)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海蜇是一種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代就已經開始食用。我國從遼東半島直至廣東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我國沿海漁業的重要捕撈對象。 |
瑣蛣 | 瑣蛣 瑣蛣 亦作“璅蛣”。又名海鏡,今稱寄居蟹。 《文選·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 李善 注引《南越志》:“璅蛣,長寸馀,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 |
刺絲 | 辭典解釋刺絲 cì sī 海葵、水母等腔腸動物的器官。位于刺囊細胞內,呈絲狀的管子。在覓食或自衛時即刻射入其它動物體內,同時分泌毒液。 德語 erdolchen (V)? |
動物 | 動物 (生物學名詞)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征(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根據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動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逐漸演化出各種分支,豐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態。在人類出現以前,史前動物便已出現,并在各自的活動期得到繁榮發展。后來,它們在不斷變換的生存環境下相繼滅絕。但是,地球上的動物仍以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趨勢不斷進化并繁衍至今,并有了如今的多樣性。 科學家們把現存的人類已知的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科學家已經鑒別出46900多種脊椎動物。包括鯉魚、黃魚等魚類動物,蛇、蜥蜴等爬行類動物,青蛙、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鳥類以及紅熊貓等哺乳類動物等。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130多萬種無脊椎動物。這些動物中多數是昆蟲,昆蟲中多數是甲蟲。鼻涕蟲、蚯蚓,烏賊、牡蠣、紅海星、水母,蜘蛛,珊瑚蟲、放射蟲、蛔蟲、豬肉絳蟲、沙蠶、蝸牛、蛞蝓等都屬于無脊椎動物。 動物界所有成員的身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異養有機體。 |
蠣蠔 | 蠣蠔 基本信息 拼音:lì háo 注音: 釋義 即牡蠣。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蜑艇蠻舠,出沒風濤……止水母,鑿蠣蠔,擒化鯤,縶翔鰩。” |
昏盲 | 昏盲 hūn máng 昏盲 眼昏如瞎;看不見東西。 宋 沉與求 《錢塘賦水母》:“藏納眾污無滿盈,浮埃沉滓溷九清。結成此物宜昏盲,使鰕導迷作雙睛。”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一章:“背脊由直到彎,眼睛由明亮到昏盲。” |
章舉 | 章舉 zhāng jǔ ㄓㄤ ㄐㄨˇ 即章魚。 唐 韓愈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章舉馬甲柱,鬭以怪自呈。” 朱熹 注:“有八腳,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魚。” 唐 劉恂 《嶺表錄異》:“章舉形如烏賊, 閩 越 間多采鮮者,煠如水母,以姜醋食之。” 王闿運 《到廣州與婦書》:“邦人市海鮮,別為廚館,則有鯊魚之翅,海蛇之皮,章舉、馬甲。”參見“ 章魚 ”。 |
刺囊細胞 | 辭典解釋刺囊細胞 cì náng xì bāo 海葵、水母等腔腸動物特有的身體構造。在刺囊細胞的游離端有一個刺針,細胞內有一個刺囊,囊內藏有一條細長的管。當刺針受到刺激時,細胞即將刺囊釋出,同時長管也翻出繞住或黏住物體,或將囊內毒液經長管注入其他動物體內,使其麻醉,以便捕捉。 |
麗龜 | 麗龜 麗龜(學名:Lepidochelys olivacea):是海龜中最小的一種,體長60-70厘米,體重約12千克,頭背前額鱗2對。肋盾多,6-9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腹部有4對下緣盾,每枚盾片的后緣有一小孔。四肢扁平如槳。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 雜食,捕食底棲及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水母及其它無脊椎動物,偶爾也食魚卵,亦吃植物性食物。每年9月至次年1月產卵,繁殖時有集群上岸產卵現象。產卵后,在巢區附近海域或分散在覓食地活動。 分布于整個熱帶海域(除墨西哥灣),遷徙線路沿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包括大西洋的中東部、東北部、西北部、東南部、西南和西部中心;印度洋的東部、西部;太平洋的中東部、西北部、西南部、西部中心。 |
蠣蠔 | 蠣蠔 基本信息 拼音:lì háo 注音: 釋義 即牡蠣。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蜑艇蠻舠,出沒風濤……止水母,鑿蠣蠔,擒化鯤,縶翔鰩。” |
浮游生物 |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 |
腹蟹目蝦 | 腹蟹目蝦 腹蟹目蝦是一種動物。 |
腹蟹目蝦 | 腹蟹目蝦 腹蟹目蝦是一種動物。 |
水室 | 水室 ' |
觸手 | 觸手 (直播平臺)觸手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手機游戲的直播平臺,無需電腦,只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機,即可讓玩家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直播來實時分享自己的手游樂趣。 觸手 (漢語詞匯)觸手,是漢語詞匯,漢語拼音為chù shǒu是某些民族的一種習慣,以左手進食;右手則接觸穢物,為觸手。也指水螅等低等動物的感覺器官。多生在口旁,狀如絲或手指,藉以感觸外物,亦可用來捕食。 |
觸手 | 觸手 (直播平臺)觸手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手機游戲的直播平臺,無需電腦,只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機,即可讓玩家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直播來實時分享自己的手游樂趣。 觸手 (漢語詞匯)觸手,是漢語詞匯,漢語拼音為chù shǒu是某些民族的一種習慣,以左手進食;右手則接觸穢物,為觸手。也指水螅等低等動物的感覺器官。多生在口旁,狀如絲或手指,借以感觸外物,亦可用來捕食。 |
腔腸動物 | 腔腸動物 qiāngcháng dòngwù[coelenterate]腔腸動物門的動物 |
腔腸動物 | 腔腸動物 qiāngcháng dòngwù[coelenterate]腔腸動物門的動物 |
輻射對稱 | 輻射對稱 輻射對稱(radial symmetry)的特征主要是:與身體主軸成直角且互為等角的幾個軸(輻射軸)均相等,如果通過輻射軸把含有主軸的身體切開時,則常可把身體分為顯鏡像關系的兩個部分。 |
石鏡 | 石鏡 (漢語詞語)石鏡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冰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坤輿·冰》:“ 黎民表 詩:‘含風石鏡融。’按:石鏡,謂冰也。” |
武火 | 武火 武火是對烹飪時所用的火勢的一種稱呼,中藥學上的解釋是煎藥時火力大而急。 |
異形 | 異形 《異形》(Alien)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太空恐怖電影,西格妮·韋弗、哈利·戴恩·斯坦通、約翰·赫特、維羅尼卡·卡維特等主演,于1979年5月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艘飛船在執行救援任務時不慎將異形怪物帶上船后,船員們與異形搏斗的故事。 異形 (漢語詞語)異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xíng,釋義為不同形狀的事物。 |
石鏡 | 石鏡 (漢語詞語)石鏡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冰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坤輿·冰》:“ 黎民表 詩:‘含風石鏡融。’按:石鏡,謂冰也。” |
異形 | 異形 《異形》(Alien)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太空恐怖電影,西格妮·韋弗、哈利·戴恩·斯坦通、約翰·赫特、維羅尼卡·卡維特等主演,于1979年5月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艘飛船在執行救援任務時不慎將異形怪物帶上船后,船員們與異形搏斗的故事。 異形 (漢語詞語)異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xíng,釋義為不同形狀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