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婦女的詞語
形容婦女的詞語:1. 嬌柔;2. 柔弱;3. 溫婉;4. 妖嬈;5. 嫻靜;6. 纖細;7. 美麗;8. 清秀;9. 精致;10. 俏麗;11. 婀娜;12. 婉約;13. 柔美;14. 女性化;15. 風情萬種;16. 嫵媚;17. 嬌嫩;18. 天真;19. 柔情似水;20. 優雅
形容婦女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婦女學 | 婦女學 婦女學,亦稱“女性學”。是指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他婦女理論和婦女問題的綜合性學科。主要研究:婦女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婦女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婦女的社會地位、作用、行為及面臨的社會問題,婦女解放的條件、途徑和標志,各國婦女運動間的相互關系及婦女未來等。包括婦女人類學、婦女心理學、婦女社會學、婦女歷史學、婦女美學、婦女未來學等。 |
婦女 | 婦女 (成年女子的統稱)婦女,在官方辭典中,其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不單純指已婚婦女,在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說文》記載“處子曰女,適人曰婦。”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 《禮記·曲禮下》:“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今入關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唐杜甫《三絕句》之三:“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明王鐸《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夫人宋氏行狀》:“夫人命婦女為炊,以飽城守者。睢之不墮,亦夫人力也。”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六日》:“婦女多於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孫犁《風云初記》一:“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樹下面,有兩個年輕的婦女,對著懷紡線。” |
婦女病 | 婦女病 婦女病常見的有月經失調可以表現在月經周期不準,帶下病是指女性陰道內有異常分泌物,女性孕、育除前篇所述女性不孕外等,職業婦女病指因工作精疲力竭而表現出疲勞、易怒和頭疼等癥狀。 |
小男婦女 | 小男婦女 小男婦女(xiǎo nán fù nǚ) 年輕的婦女。 明 無名氏 《勘金環》第一折:“小男婦女,有你甚么說處?”《醉醒石》第九回:“念妻子小男婦女,不便獨居。” |
婦女 | 婦女 (成年女子的統稱)婦女,在官方辭典中,其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不單純指已婚婦女,在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說文》記載“處子曰女,適人曰婦。”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 《禮記·曲禮下》:“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今入關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唐杜甫《三絕句》之三:“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明王鐸《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夫人宋氏行狀》:“夫人命婦女為炊,以飽城守者。睢之不墮,亦夫人力也。”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六日》:“婦女多于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孫犁《風云初記》一:“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樹下面,有兩個年輕的婦女,對著懷紡線。” |
生育率 | 生育率 生育率是指一定時期內 (通常為一年) 出生活嬰數與同期平均育齡婦女人數之比,通常用千分數表示。育齡婦女指處于生育期的婦女。生育期的年齡界限,一般使用15歲—49歲的標準。生育率是反映婦女生育強度的重要指標,它是影響人口增長速度的核心因素,同時也是制定人口計劃和進行人口預測的重要指標。反映婦女生育強度的指標,還有已婚育齡婦女生育率、已婚育齡婦女分年齡組生育率等。已婚育齡婦女生育率,這個指標反映了已婚育齡婦女生育的強度。 |
德言容功 | 德言容功【解釋】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出處】《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示例】后十四,雅善歌辭,兼通音律,~,四者咸備。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瓊奴傳》 |
婦道 | 婦道 《婦道》 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年代勵志劇,并由李云亮執導,李順慈擔任編劇,黃曼、靳東、陳昭榮、馬羚等人主演。 該劇以上世紀20年代為背景,圍繞由黃曼飾演的 “倔強”大小姐白雨禾的傳奇感情經歷展開,講述了一個”另類“的民國女人的傳奇成長故事。 該劇已于2014年11月18日登陸河北衛視、河南衛視、廈門衛視黃金檔播出。 婦道 (漢語詞匯)【詞目】婦道 【拼音】fù dào 【釋義】 1、指婦女,舊時對成年女子的通稱。 例:一個婦道人家是辦不成這樁事的。 2、指婦女應遵守的道德規范。 例:《西游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沒個侍兒隨從,這個是不遵婦道了。” |
拖油瓶 | 拖油瓶 (俗語)吳方言,舊社會婦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帶到后夫家去的,俗稱“拖油瓶”。其實這是以訛傳訛,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古時候寡婦再嫁,后夫娶寡婦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子女有什么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親屬的責難。后夫為避免這類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寫一字據,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測與后夫無關。因而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說成了“拖油瓶”。 |
四德 | 四德 “四德”一詞見于《周禮 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后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后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后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
婦道 | 婦道 《婦道》 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年代勵志劇,并由李云亮執導,李順慈擔任編劇,黃曼、靳東、陳昭榮、馬羚等人主演。 該劇以上世紀20年代為背景,圍繞由黃曼飾演的 “倔強”大小姐白雨禾的傳奇感情經歷展開,講述了一個”另類“的民國女人的傳奇成長故事。 該劇已于2014年11月18日登陸河北衛視、河南衛視、廈門衛視黃金檔播出。 婦道 (漢語詞匯)【詞目】婦道 【拼音】fù dào 【釋義】 1、指婦女,舊時對成年女子的通稱。 例:一個婦道人家是辦不成這樁事的。 2、指婦女應遵守的道德規范。 例:《西游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沒個侍兒隨從,這個是不遵婦道了。” |
婦德 | 婦德 (1).謂婦女貞順的德行。為婦女四德之一。 (2).指婦女的德行。 |
媳婦 | 媳婦 (詞語釋義)媳婦(xí fù):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及百度漢語,有以下兩種釋義四種含義: [拼音1] xí fù [釋義1] 1.兒子的妻子。也叫兒媳婦兒。 2.晚輩親屬的妻子(前面加晚輩稱呼)。 [拼音2] xí fur [釋義2] 1.指妻子。 2.泛指已婚的年輕婦女。 注意:在法定文字中【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的現代漢語詞典】【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中,媳婦是兒子的妻子。 |
巾幗 | 巾幗 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 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出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但后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
命婦 | 命婦 命婦:泛稱受有封號的婦女。命婦享有各種儀節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員的母、妻而言俗稱為“誥命夫人”。歷代封建王朝婦女的封號皆從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后宮內命婦的編制為一后、四妃、九嬪,此為高等級,婕妤、美人、才人算中級,寶林、御女、采女算低級。皇后和皇帝一樣是不講品級的,而其他后宮佳麗都和前朝的大臣一樣有嚴格的品級。 |
里婦 | 里婦 同里的婦人;平民婦女 (1).同里的婦人。《漢書·蒯通傳》:“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 明 高啟 《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詩:“出宮非故顏,里婦猶相羨。”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序言:“鄉人之酬酢,里婦之應接。” (2).泛指平民婦女。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及暮將散,忽於曲岸見里婦攜幼女,年方十馀歲。” |
巾幗 | 巾幗 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 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出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但后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
命婦 | 命婦 命婦:泛稱受有封號的婦女。命婦享有各種儀節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員的母、妻而言俗稱為“誥命夫人”。歷代封建王朝婦女的封號皆從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后宮內命婦的編制為一后、四妃、九嬪,此為高等級,婕妤、美人、才人算中級,寶林、御女、采女算低級。皇后和皇帝一樣是不講品級的,而其他后宮佳麗都和前朝的大臣一樣有嚴格的品級。 |
媳婦 | 媳婦 (詞語釋義)媳婦(xí fù):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及百度漢語,有以下兩種釋義四種含義: [拼音1] xí fù [釋義1] 1.兒子的妻子。也叫兒媳婦兒。 2.晚輩親屬的妻子(前面加晚輩稱呼)。 [拼音2] xí fur [釋義2] 1.指妻子。 2.泛指已婚的年輕婦女。 注意:在法定文字中【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的現代漢語詞典】【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中,媳婦是兒子的妻子。 |
婦女節 | 婦女節 Fùnǚjié[Ladies’Day] 每年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 |
三從四德 | 三從四德【解釋】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之一。【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示例】從來不出閨門里,羞答答怎便將男兒細窺,則我這~幼閑習,既嫁雞須逐他雞。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近義詞】逆來順受、百依百順【反義詞】倒行逆施、大逆不道【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
小男婦女 | 小男婦女 小男婦女(xiǎo nán fù nǚ) 年輕的婦女。 明 無名氏 《勘金環》第一折:“小男婦女,有你甚么說處?”《醉醒石》第九回:“念妻子小男婦女,不便獨居。” |
里婦 | 里婦 同里的婦人;平民婦女 (1).同里的婦人。《漢書·蒯通傳》:“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 明 高啟 《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詩:“出宮非故顏,里婦猶相羨。”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序言:“鄉人之酬酢,里婦之應接。” (2).泛指平民婦女。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及暮將散,忽于曲岸見里婦攜幼女,年方十馀歲。” |
三從四德 | 【解釋】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之一。【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示例】從來不出閨門里,羞答答怎便將男兒細窺,則我這~幼閑習,既嫁雞須逐他雞。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近義詞】逆來順受、百依百順【反義詞】倒行逆施、大逆不道【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
婦德 | 婦德 (1).謂婦女貞順的德行。為婦女四德之一。 (2).指婦女的德行。 |
婦女病 | 婦女病 婦女病常見的有月經失調可以表現在月經周期不準,帶下病是指女性陰道內有異常分泌物,女性孕、育除前篇所述女性不孕外等,職業婦女病指因工作精疲力竭而表現出疲勞、易怒和頭疼等癥狀。 |
包髻 | 包髻 古代婦女發式。其形發髻作成后,用色絹、繒一類布帛,把髻包裹之,故名。 包髻是一種長方形頭巾,戴時將對角折疊,從額前向后面纏裹,再將巾角繞到額前打結。宋代出現此頭巾。明代婦女喜歡戴黑紗羅制作的包發髻。清代,由于剃發令的實施,男子已不扎巾,只有在婦女間仍流行。清代漢族婦女同明代婦女一樣,喜歡帶包髻,又叫“包頭”。 |
婦師 | 婦師 婦師(婦師) 婦女的師表。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漢中士女志》:“鄉人相訓曰:‘作婦不當如 趙伯高 婦乎?使惡姑知變,可謂婦師矣。’” |
潔婦 | 潔婦 jié fù 潔婦(潔婦) 舊指貞潔的婦女。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秋潔婦》:“潔婦者, 魯 秋胡子 妻也。” 晉 傅玄 《秋胡行》:“皎皎潔婦姿,冷冷守空房。” 唐 喬知之 《定情篇》:“潔婦懷明義,從泛 河 之津。” |
女德 | 女德 女德:漢語詞語 女德:哈輝所作新曲 女德 (漢語詞語)女德舊指婦女應具備的品德。載于史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女德無極,婦怨無終。””中國古代不存在名為《女德》的典籍著作,以及其他百科及網站所傳《女德》作者為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的說法屬于誤傳,應當注意。 |
三姑六婆 | 三姑六婆【解釋】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出處】元·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示例】吾聞貴地有~,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近義詞】三教九流【反義詞】良家婦女【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
少女嫩婦 | 少女嫩婦 少女嫩婦,拼音 shào nǚ nèn fù,指年輕婦女,出自《金瓶梅詞話》。 |
仕女畫 | 仕女畫 仕女畫,一作“士女畫”,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后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 中國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仕女畫是人物畫中以女性形象為描繪對象的繪畫。仕女畫在發展過程中,其表現領域也不斷擴展。 “仕女畫”作為一個概念、一種題材門類、一種規模而論,就目前資料記載,應從唐代開始。其代表畫家有張萱、周肪等。他們筆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層社會和宮廷生活中的貴族和名門淑女。向人們展現了當時上層婦女閑逸的生活及其復雜的內心世界。 |
鄉君 | 鄉君 鄉君是我國古代婦女封號。晉曾封羊祜夫人夏侯氏為萬歲鄉君。唐勛官四品有封者之母或妻封鄉君。金五品文散官朝列大夫、武散官宣武將軍以上之母或妻封鄉君,章宗承安二年(1197)改封縣君。明郡王玄孫女封鄉君。清入分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君。鄉君,古代婦女的封號。始于晉武帝封羊祜妻為萬歲鄉君。唐代外命婦之制,勛官四品母或妻為鄉君。宋廢。明惟宗室女有此稱。清亦惟鎮國公﹑輔國公女格格及貝勒側室之女稱“鄉君”。 |
走百病 | 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游百病’‘散百病’等,是明清以來北方的傳統民俗文化,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正月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午夜,始歸。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
少女嫩婦 | 少女嫩婦 少女嫩婦,拼音 shào nǚ nèn fù,指年輕婦女,出自《金瓶梅詞話》。 |
鄉君 | 鄉君 鄉君是我國古代婦女封號。晉曾封羊祜夫人夏侯氏為萬歲鄉君。唐勛官四品有封者之母或妻封鄉君。金五品文散官朝列大夫、武散官宣武將軍以上之母或妻封鄉君,章宗承安二年(1197)改封縣君。明郡王玄孫女封鄉君。清入分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君。鄉君,古代婦女的封號。始于晉武帝封羊祜妻為萬歲鄉君。唐代外命婦之制,勛官四品母或妻為鄉君。宋廢。明惟宗室女有此稱。清亦惟鎮國公﹑輔國公女格格及貝勒側室之女稱“鄉君”。 |
仕女畫 | 仕女畫 仕女畫,一作“士女畫”,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后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 中國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仕女畫是人物畫中以女性形象為描繪對象的繪畫。仕女畫在發展過程中,其表現領域也不斷擴展。 “仕女畫”作為一個概念、一種題材門類、一種規模而論,就目前資料記載,應從唐代開始。其代表畫家有張萱、周肪等。他們筆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層社會和宮廷生活中的貴族和名門淑女。向人們展現了當時上層婦女閑逸的生活及其復雜的內心世界。 |
婦師 | 婦師 婦師(婦師) 婦女的師表。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漢中士女志》:“鄉人相訓曰:‘作婦不當如 趙伯高 婦乎?使惡姑知變,可謂婦師矣。’” |
潔婦 | 潔婦 jié fù 潔婦(潔婦) 舊指貞潔的婦女。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秋潔婦》:“潔婦者, 魯 秋胡子 妻也。” 晉 傅玄 《秋胡行》:“皎皎潔婦姿,冷冷守空房。” 唐 喬知之 《定情篇》:“潔婦懷明義,從泛 河 之津。” |
轉三橋 | 轉三橋 zhuàn sān qiáo 舊俗上元節,婦女肩輿出行,經過數橋,欲以避邪,謂之"轉三橋"。 過數: (過數兒)清點數目:這是貨款,你過一下數。 肩輿: 1.亦作“肩轝”。亦作“肩舁”。 2.轎子。 3.抬著轎子。謂乘坐轎子。 舊俗: 長期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舊有的習俗。 婦女: 成年女子的通稱:婦女干部 ㄧ勞動婦女。 避邪: 迷信的人指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
轉三橋 | 轉三橋 zhuàn sān qiáo 舊俗上元節,婦女肩輿出行,經過數橋,欲以避邪,謂之"轉三橋"。 過數: (過數兒)清點數目:這是貨款,你過一下數。 肩輿: 1.亦作“肩轝”。亦作“肩舁”。 2.轎子。 3.抬著轎子。謂乘坐轎子。 舊俗: 長期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舊有的習俗。 婦女: 成年女子的通稱:婦女干部 ㄧ勞動婦女。 避邪: 迷信的人指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
婦學 | 婦學 fù xué 婦學(婦學) 謂對婦女的教育。《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賈公彥 疏:“掌婦學之法者,謂婦人所學之法,即婦德已下是也。” |
老婦 | 老婦 老婦,指年長婦女自稱的謙詞。語出《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
裙釵 | 裙釵 裙釵,指裙子與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舊時借指婦女。 |
女史 | 女史 (古代女官名)應用 女史這個詞其實還有人在用。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師從我國的,而女史這個詞他們今天還在用。例如海迪姐姐到日本去舉行音樂演講會時候,后面掛著的橫幅就寫著“歡迎張海迪女史”字樣(在這里應作“知識婦女”解)。 |
姬姜 | 姬姜 姬姜,指貴族婦女,泛指美女。周朝時期,姬為周王室之姓,姜為齊國之姓,姬姜兩大姓常通婚,于是古人以“姬姜”為大國之女的代稱,并以姬姜代指美女或美婦女的宗族。 |
老婦 | 老婦 老婦,指年長婦女自稱的謙詞。語出《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
裙釵 | 裙釵 裙釵,指裙子與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舊時借指婦女。 |
婦學 | 婦學 fù xué 婦學(婦學) 謂對婦女的教育。《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賈公彥 疏:“掌婦學之法者,謂婦人所學之法,即婦德已下是也。” |
德言工貌 | 德言工貌【解釋】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具備的四種德。【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非是咱自夸獎: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恭儉溫良。” |
婦言 | 婦言 婦言,拼音是fù yán,出自《禮記·昏義》,解釋為婦女的言辭。 |
婦飾 | 婦飾 婦飾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 fù shì,意思是婦女的打扮、婦女的裝飾物。 |
列女傳 | 列女傳 (列女傳)《列女傳》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著,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后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
女流 | 女流 (漢語詞語)女流是婦女;婦道人家的意思。 |
女兒節 | 女兒節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七夕又是女兒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西安大唐感業寺地區,流傳有武則天九月初八出生于此,九月初八出寺回宮的故事。在大唐感業寺周邊,自古有“九月初八女兒節”的活動。所有生女兒的人,這天帶著女兒來祈福。 |
守活寡 | 守活寡 守活寡是漢語詞匯,拼音shǒu huó guǎ,謂婦女空有妻子的名份,卻無實際的夫妻生活,如已婚婦女的丈夫長期外出不歸,就叫守活寡。有的地區也說守生寡。現代對守活寡有幾種解釋,但無論是指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表示該婦女沒有性生活。 |
從一而終 | 從一而終【解釋】丈夫死了不再嫁人,這時舊時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出處】《周易·恒》:“曰婦人貞潔,從一而終也。”【示例】同一個人,怎的女子就該~,男子便許大妻大妾?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近義詞】一女不事二夫【語法】偏正式;作謂語;指不事二主 |
螺子黛 | 螺子黛 螺子黛亦省作“螺黛”。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制作精致。出產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制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像回回青需要研磨,因此螺子黛受到當時女性的喜愛,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 舊題唐顏師古所著的《隋遺錄》卷上道:“(吳)絳仙善畫長蛾眉,……由是殿腳女爭效為長蛾眉,司官吏日給螺子黛五斛,號為蛾綠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 說的就是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的妃子吳絳仙本是吳越民間女子,隋煬帝游江南時,強征十五六歲的“殿腳女”為他拉彩色纜繩,吳絳仙是其中之一。隋煬帝被她長長的蛾眉吸引,立刻將吳絳仙納入宮中,封為崆峒夫人,極為寵愛,并為之供應從波斯人帶來的“螺子黛”畫眉。經濟蕭條期間,隋煬帝給其他嬪妃改用“銅黛”,唯獨給吳絳仙的依舊是每顆價值十金的“螺子黛”。 吳絳仙的家鄉揚州一帶在隋唐時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杜甫曾有“商胡離別下揚州”詩句,說明當時常有胡人、波斯人到揚州經商。這就類似于現代的滬港婦女,她們有條件更先使用波斯回回商人帶來的化妝品。 |
婦言 | 婦言 婦言,拼音是fù yán,出自《禮記·昏義》,解釋為婦女的言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