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太陽大的詞語
形容太陽大的詞語:1. 燦爛;2. 遼闊;3. 熾熱;4. 金黃;5. 巨大;6. 耀眼;7. 灑落;8. 明亮;9. 閃耀;10. 烈日;11. 熱浪;12. 燃燒;13. 焦炙;14. 烤熱;15. 熱辣;16. 紅艷;17. 炎炎;18. 盛夏;19. 熱情;20. 強烈
形容太陽大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太陽活動 | 太陽活動 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層里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主要有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時烈時弱,平均以11年為周期。處于活動劇烈期的太陽(稱為“擾動太陽”)輻射出大量紫外線、x射線、粒子流和強射電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極光、磁暴和電離層擾動等現象。 |
太陽 | 太陽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于2%,采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是稱作比鄰星的紅矮星,大約4.2光年)。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光譜為G2V),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并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于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太陽 (詞語)“太陽(Tài yáng)”是日的常稱,與之相對的是太陰(月亮)。 太陽是太陽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內的地球和銀河系恒星,并從它那里得到光和熱。 |
太陽黑子 | 太陽黑子 (自然現象)太陽的光球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暗的區域,它是磁場聚集的地方,這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經歷幾天到幾個星期不等。當強磁場浮現到太陽表面,該區域的背景溫度緩慢地從6000攝氏度降至4000攝氏度,這時該區域以暗點形式出現在太陽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稱作本影,本影是磁場最強的區域。本影周圍不太黑、呈條紋狀的區域被稱為半影。黑子隨太陽表面一起旋轉,大約經過27天完成一次自轉。 長期的觀測發現,黑子多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現象也會比較頻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總會出現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總會出現譜斑,其附近經常有日珥(暗條)。同時,絕大多數的太陽爆發活動現象也發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氣中。因此,從太陽大氣低層至高層,以黑子為核心形成一個活動中心——太陽活動區。黑子既是活動區的核心,也是活動區最明顯的標志。 |
太陽 | 太陽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于2%,采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是稱作比鄰星的紅矮星,大約4.2光年)。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光譜為G2V),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并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于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太陽 (詞語)“太陽(Tài yáng)”是日的常稱,與之相對的是太陰(月亮)。 太陽是太陽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內的地球和銀河系恒星,并從它那里得到光和熱。 |
太陽黑子 | 太陽黑子 (自然現象)太陽的光球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暗的區域,它是磁場聚集的地方,這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經歷幾天到幾個星期不等。當強磁場浮現到太陽表面,該區域的背景溫度緩慢地從6000攝氏度降至4000攝氏度,這時該區域以暗點形式出現在太陽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稱作本影,本影是磁場最強的區域。本影周圍不太黑、呈條紋狀的區域被稱為半影。黑子隨太陽表面一起旋轉,大約經過27天完成一次自轉。 長期的觀測發現,黑子多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現象也會比較頻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總會出現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總會出現譜斑,其附近經常有日珥(暗條)。同時,絕大多數的太陽爆發活動現象也發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氣中。因此,從太陽大氣低層至高層,以黑子為核心形成一個活動中心——太陽活動區。黑子既是活動區的核心,也是活動區最明顯的標志。 |
太陽系 | 太陽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四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巖石組成的小行星帶,四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滿冰凍小巖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顆小天體區。其中目前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太陽歷 | 太陽歷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
太陽神 | 太陽神 (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中國的傳統神話中的太陽神有六位,他們分別是:羲和、炎帝神農氏、日主、東皇太一、東君、太陽星君。 其中羲和出自最早的神話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 《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羲和浴日之甘淵,蓋即十日所浴之湯谷。《楚辭·天問》云:“羿焉日?烏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莊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經》(今本無)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
山高遮不住太陽 | 山高遮不住太陽 舊時比喻晚輩居下,無論如何也不能超越長輩。《紅樓夢》第二四回:“俗話說的好,‘搖車兒里的爺爺,拄拐棍的孫子’。雖然年紀大,山高遮不住太陽。”亦作“ 山高不遮太陽 ”。 李文元 《婚事》:“ 李二胡 把噙的旱煙猛一拔:‘山高不遮太陽,有老不顯少。’” |
太陽燈 | 太陽燈 一種可攜帶的手持輕電池燈具。 攝制影片時用的大型燈具,它用拋物面鏡反射光線設計來發射由紫外線到紅外線各種波長射線的電燈,尤用于治療或人工地使皮膚呈棕色; 過去用于大房間照明的一圈或一族煤氣燈頭;是一種鹵簇元素燈,有碘鎢燈、長弧氙燈。因光照度高,又稱太陽燈。 |
光球 | 光球 光球(photosphere)是太陽大氣最低的一層,即一般用白光所觀測到的太陽表面,厚度500公里左右。我們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基本上是光球發出的。因此,太陽的光譜實際上就是光球的光譜。 |
太陽爐 | 太陽爐 太陽爐,是太陽能加熱爐的簡稱,溫度可達到3500攝氏度,可用于高溫材料的科學研究,也用于軍事武器的研究上。 |
大行星 | 大行星 大行星是指太陽系的八大行星。 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在龐大的太陽系家族中,太陽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八大行星以及數以萬計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它們沿著自己的軌道萬古不息地繞太陽運轉著,同時,太陽又慷慨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溫暖著太陽系中的每一個成員,促使他們不停地發展和演變。 在這個家族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當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顆,對這五顆星,各國命名不同,我國古代有五行學說,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并不是因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樹木才這樣稱呼的。而歐洲呢,則是用羅馬神話人物的名字來稱呼它們。近代發現的兩顆遠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話人物名字命名的傳統,以天空之神和海洋之神的名稱來稱呼它們,在中文里便相應譯為天王星和海王星。 |
陽烏 | 陽烏 yáng wū 陽烏(陽烏) 1.神話傳說中在太陽里的三足烏。《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李善注﹕"《春秋元命包》曰﹕'陽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南朝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弓﹔飛雨彌天﹐無待期門之蓋。"唐李白《上云樂》﹕"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陽。 2.指天色。 唐 高彥休 《唐闕史·崔碣》:“﹝ 楊生 ﹞即又勉之曰:‘陽烏已晚,幸擇良辰。” 3.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陽烏》﹝集解﹞引 陳藏器 曰:“陽烏出 建州 。似鸛而殊小,身黑,頸長而白。” 南宋時,福建候官有個叫陳韡(音讀偉wěi)的孩子從小聰明好學,在父親的影響下,讀了許多書,八歲時,便成了一個才華出眾的小學者. 他父親陳孔碩和伯父陳孔夙,都曾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學生,極有學問.有一次,朱熹專程看望他父親.對于朱熹陳韡早就很敬慕,這次陪著父親見到了朱熹,陳韡又懂事又有禮貌,靜靜地站在大人們的身邊,聽大人們討論學問. 朱熹很喜歡陳韡,想試試他的才學,便把他叫到跟前,要他對出下句,這出句是: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朱熹借候鳥大雁南飛的特點,寫出當時自己的一些遭遇.當時,朱熹已在哲學上有很大成就,在政治上主張抗金,并強調要有充分的準備,被反對派看成是"偽學".朔,指北方,當時南宋的都城是臨安(浙江杭州).陳韡聽了,想了一會兒便對道: 萬古陽鳥,破煙云而東去 "陽鳥"指太陽,因為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日中有三足鳥",所以把陽鳥作為太陽的代稱.陳韡的下聯意思是:任煙云彌漫,終于難擋太陽在東方噴薄而出.對聯巧妙的安慰了朱熹,贊嘆朱熹在道德學業上終將萬古不朽,還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情懷.以后,陳韡果然考上了進士,并且文武雙全. |
太陽系 | 太陽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四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巖石組成的小行星帶,四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滿冰凍小巖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顆小天體區。其中目前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陽燧 | 陽燧 陽燧,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用金屬制成的尖底杯,放在太陽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放艾絨之類,遇光馬上能燃燒起來。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銅制的凹面鏡對著太陽取火。 陽燧是中國先民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發明的從太陽光中取火的取火工具,其形似呈球面形內凹的青銅鏡,當用它對著陽光時,射入陽燧凹面的全部陽光被陽燧球面形凹面聚焦到焦點上,使焦點上溫度快速升髙,達到可以點燃易燃物.因此陽燧是一種能從太陽光中取來明火的工具,它的聚光原理被近代科學大量運用,從航天航空到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利用,都有它的貢獻,因此被認為是中國繼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四大古代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應該申報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
太陽曆 | 太陽歷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
太陽神 | 太陽神 (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中國的傳統神話中的太陽神有六位,他們分別是:羲和、炎帝神農氏、日主、東皇太一、東君、太陽星君。 其中羲和出自最早的神話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 《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羲和浴日之甘淵,蓋即十日所浴之湯谷。《楚辭·天問》云:“羿焉日?烏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莊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經》(今本無)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
九大行星 | 九大行星 九大行星(Solar System)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而天王星是在軌道上橫滾的。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 |
天照大神 | 天照大神 (日本神話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日本書紀》)或稱天照大御神(《古事記》)、天照皇大神、皇大御神、天照坐皇大御神、大日孁貴、大日女尊、大日靈,天照是日本神話里三貴子之一、高天原的統治者與太陽的神格化。她被奉為日本天皇的始祖(皇祖神),也是神道教最高神。 日本最核心的神——太陽女神。被奉為日本皇室的祖先,尊為神道教的主神。據《日本書紀》記載,伊奘諾尊在逃離“黃泉國”的歸途中,在日向國的橘小戶阿波岐原,洗刷污穢時洗左眼生出一美麗女神。因女神出生時光輝耀天照地,伊奘諾尊甚喜,將其命名為天照大神,送她八坂瓊曲玉,并命其司理高天原(諸神所居之處)。 天照大神在高天原開墾田地,傳授養蠶、織布技藝,治理有方,使諸神過著安逸和平的生活。后來,天照大神派天孫·瓊瓊杵尊(天忍穗耳命之子)去管理葦原中國(日本國)。從此以后天照大神的子孫就一直治理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萬世一系之神裔的傳說便是由此而來。天照大神的主要祭祀地是伊勢神宮,以八咫鏡為神體。 |
山高遮不住太陽 | 山高遮不住太陽 舊時比喻晚輩居下,無論如何也不能超越長輩。《紅樓夢》第二四回:“俗話說的好,‘搖車兒里的爺爺,拄拐棍的孫子’。雖然年紀大,山高遮不住太陽。”亦作“ 山高不遮太陽 ”。 李文元 《婚事》:“ 李二胡 把噙的旱煙猛一拔:‘山高不遮太陽,有老不顯少。’” |
太陽燈 | 太陽燈 一種可攜帶的手持輕電池燈具。 攝制影片時用的大型燈具,它用拋物面鏡反射光線設計來發射由紫外線到紅外線各種波長射線的電燈,尤用于治療或人工地使皮膚呈棕色; 過去用于大房間照明的一圈或一族煤氣燈頭;是一種鹵簇元素燈,有碘鎢燈、長弧氙燈。因光照度高,又稱太陽燈。 |
朝陽 | 朝陽 (遼寧省地級市)朝陽市別稱“龍城”。位于遼寧西部。遼寧省省轄市,東連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南臨渤海之濱秦皇島市,西接京、津、冀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地區進關的重要通道,自古便有“金朝陽,銀赤峰,拉不敗的哈達,填不滿的八溝”之稱。戶籍總人口336.5萬人。 朝陽市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旅游資源豐富,有鴿子洞古人類遺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園等旅游景區。朝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燦爛的紅山文化,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只鳥飛起的地方”。有著“東方佛都”的稱號。 朝陽 (詞語解釋)朝陽,有兩種讀法,讀cháo yáng時意思是向著太陽,一般只朝南。讀zhāo yáng時意思是初升的太陽。 |
太白金星 | 太白金星 (漢語詞語)太白金星又稱白帝子,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二顆行星稱“金星”。 《詩經·小雅·大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
三陽 | 三陽 (公司名稱)龍華,來源于上古,一會是李老君開道稱為青陽大會,二會是佛祖如來創門稱為紅陽大會,三會是彌勒古佛治世稱為白陽大會,這三會才是龍華三會,三陽開泰也是這個來歷,龍也是中國的龍騰之說的來源。 |
太陽爐 | 太陽爐 太陽爐,是太陽能加熱爐的簡稱,溫度可達到3500攝氏度,可用于高溫材料的科學研究,也用于軍事武器的研究上。 |
桃花太陽 | 桃花太陽 拼音táohuātàiyáng 注音ㄊㄠˊㄏㄨㄚㄊㄞˋㄧㄤˊ 引證解釋艷陽春光。周立波《艾嫂子》:“這時候,從豬舍的門框里,伸出一個花白頭發的頭來,大聲地問:‘豬放不放?’‘放,這樣好的桃花太陽,還不放?’艾嫂子說著,自己連忙跑進豬舍去幫忙。” |
日陽 | 日陽 日陽,亦作“ 日暘 ”。太陽光。唐 白居易 《白發》詩:“今朝日陽里,梳落數莖絲。” |
夕陽 | 夕陽 (漢語詞語)夕陽,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xī yáng,指傍晚的太陽;也指山的西面;另外還用以比喻晚年。由于接近黃昏時,夕陽通常為橙紅色。 |
陽路 | 陽路 陽路,代指兩種含義:1、太陽運行的路線;2、 向南的大道。 |
炙陽 | 炙陽 讓太陽曝曬。《管子·五行》:“晝炙陽,夕下露……歲農豐,年大茂。” 尹知章 注:“晝則暴炙,夕則下寒露而潤之。” |
色球 | 色球 色球(Chromosphere):恒星大氣的一層,包圍在光球層之外。平時,由于地球大氣中的分子以及塵埃粒子散射了強烈的太陽輻射而形成“藍天”,色球和日冕完全淹沒在藍天之中。 |
惑星 | 惑星 惑星(Planet),又稱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稱為小行星。但請注意,科學界至今并沒有對行星作出一個科學上的定義。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后來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后,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外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現在已有近百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定。 統定義 惑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球體,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于月球) 且近似于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C)。 新定義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范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太陽系中的八顆惑星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系內有8顆行 星,分別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 水星 類冥王星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于“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不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系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系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肉眼可見的5顆惑星 惑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后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 惑星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巖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后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布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彗星,至于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這個小行星帶和太陽的距離為1.7~4.0天文單位,其中天體的公轉周期為3~6年。曾經一度認為小行星帶是一顆行星破裂后的碎片,但現在看來,小行星更可能是形成了行星的那類太空碎石,所以小行星帶是演化失敗的行星,而不是炸碎的行星。 盡管太陽系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系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系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控制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恒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類地惑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許多特性與地球相接近,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都較小,平均密度則較大。類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層硅酸鹽類巖石組成的堅硬殼層,有著類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種地貌特征。對于沒有大氣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類似于月球,密布著環形山和溝紋;而對于像有濃密大氣的金星,則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后來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 帶光環的巨惑星和遙遠的遠日惑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并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著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這兩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后才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 根據上述這一定義,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于“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從此之后,這個游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并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后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于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惑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恒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并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后,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后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后,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惑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惑星就是當時互相吞并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
陽烏 | 陽烏 yáng wū 陽烏(陽烏) 1.神話傳說中在太陽里的三足烏。《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李善注﹕"《春秋元命包》曰﹕'陽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南朝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弓﹔飛雨彌天﹐無待期門之蓋。"唐李白《上云樂》﹕"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陽。 2.指天色。 唐 高彥休 《唐闕史·崔碣》:“﹝ 楊生 ﹞即又勉之曰:‘陽烏已晚,幸擇良辰。” 3.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陽烏》﹝集解﹞引 陳藏器 曰:“陽烏出 建州 。似鸛而殊小,身黑,頸長而白。” 南宋時,福建候官有個叫陳韡(音讀偉wěi)的孩子從小聰明好學,在父親的影響下,讀了許多書,八歲時,便成了一個才華出眾的小學者. 他父親陳孔碩和伯父陳孔夙,都曾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學生,極有學問.有一次,朱熹專程看望他父親.對于朱熹陳韡早就很敬慕,這次陪著父親見到了朱熹,陳韡又懂事又有禮貌,靜靜地站在大人們的身邊,聽大人們討論學問. 朱熹很喜歡陳韡,想試試他的才學,便把他叫到跟前,要他對出下句,這出句是: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朱熹借候鳥大雁南飛的特點,寫出當時自己的一些遭遇.當時,朱熹已在哲學上有很大成就,在政治上主張抗金,并強調要有充分的準備,被反對派看成是"偽學".朔,指北方,當時南宋的都城是臨安(浙江杭州).陳韡聽了,想了一會兒便對道: 萬古陽鳥,破煙云而東去 "陽鳥"指太陽,因為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日中有三足鳥",所以把陽鳥作為太陽的代稱.陳韡的下聯意思是:任煙云彌漫,終于難擋太陽在東方噴薄而出.對聯巧妙的安慰了朱熹,贊嘆朱熹在道德學業上終將萬古不朽,還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情懷.以后,陳韡果然考上了進士,并且文武雙全. |
金星 | 金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 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于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 2018年9月2日,天宇將上演行星金星“合”恒星角宿一的美麗天象,屆時,這兩顆亮星將近距離接觸,為公眾上演一幕浪漫的“星星相吸”。 金星 (漢語詞語)金星(英文Venus,拼音jīnxīng),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又叫太白星、啟明星或長庚星;亦指頭暈眼花時眼前出現的星點。 |
木星 | 木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木星(Jupiter)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稱氣態巨行星)。木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占所有太陽系行星的70%,主要由氫組成,其次為氦,占總質量的25%,巖核則含有其他較重的元素。人類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云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于自轉快速而呈現扁球體(赤道附近有略微但明顯可見的凸起)。外大氣層明確依緯度分為多個帶域,各帶域相接的邊際容易出現亂流和風暴。最顯著的例子是大紅斑,最早在17世紀時人們便以望遠鏡首度發現它的存在。環繞著行星的是松弱的行星環系統和強大的磁層。木星至少有79個衛星。 2018年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由“朱諾”號衛星拍攝到的一組木星南極的圖像,醒目的藍色漩渦以華麗的圖案扭曲變幻,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觀。 2018年,天文學家發現了12顆新的木星衛星,使得這顆氣態巨行星的已知衛星數量增加到79個。科學家在觀測更遙遠的柯伊伯帶天體時拍攝到了它們。新增的兩顆衛星被命名為“S/2016 J1”和“S/2017 J1”,分別距木星2100萬公里和2400萬公里。 |
水星 | 水星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稱為辰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
天王星 | 天王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王星(Uranus)是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18.37~20.08天文單位),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幾乎橫躺著圍繞太陽公轉。 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氦和甲烷。據推測,內部可能含有豐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組成,可能含有水。內核由冰和巖石組成。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 天王星的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Ο?ραν??),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與在古代就為人們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于亮度較暗、繞行速度緩慢并且由于當時望遠鏡觀測能力不足,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認定為是一顆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他發現了天王星,首度擴展了太陽系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和更巨大的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不同。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冰巨星分類來安置它們。 |
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 (歷法)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火星 | 火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據法新社2018年7月25日報道,歐洲航天局(ESA)的研究員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地下水湖)。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干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于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 2018年7月25日,法新社消息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 火星 (漢語詞語)火星,古代中國陰陽家禁忌的兇神之一。源于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 |
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 (歷法)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海王星 | 海王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海王星(Neptune)是八大行星中的遠日行星,按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排列海王星是第八顆行星,直徑上第四大行星,質量上第三大行星。它的亮度僅為7.85等,只有在天文望遠鏡里才能看到它。由于它那熒熒的淡藍色光,所以西方人用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Neptune)”的名字來稱呼它。在中文里,把它譯為海王星。 海王星在直徑和體積上小于天王星,但質量卻大于天王星,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它的姊妹行星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 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大氣層中的甲烷,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原因之一。海王星有著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暴,測量到的風速高達2100km/h。海王星云頂的溫度是-218 ℃(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盡管如此,海王星卻有著一個熾熱的內部,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7000℃,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劃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美國的旅行者2號探測器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 2018年7月,歐洲航天局的甚大望遠鏡采用新的自適應光學技術拍攝出了一幅清晰銳利的海王星圖像。 |
黃道 | 黃道 (天文現象)黃道(ecliptic),名詞: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正好公轉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而且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 黃道 (成語解釋)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兇,指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現代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于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疊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
農歷 | 農歷 (中國傳統歷法)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并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于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
土星 | 土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離(由近到遠)第6位。質量,直徑僅次于木星。并與木星、同屬氣態巨行星。歐洲古代(古希臘)稱土星為克洛諾斯(Cronian),古代中國也叫鎮星或填星。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觀上通常情況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時會有長時間存在的特征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速快。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于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行星環(可以通過望遠鏡直接觀測),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巖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總共有62顆。其中,土衛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衛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1Km)。 2016年8月24日出現罕見的三星一線天文現象。美麗的土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連成一條直線。 |
陽燧 | 陽燧 陽燧,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用金屬制成的尖底杯,放在太陽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放艾絨之類,遇光馬上能燃燒起來。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銅制的凹面鏡對著太陽取火。 陽燧是中國先民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發明的從太陽光中取火的取火工具,其形似呈球面形內凹的青銅鏡,當用它對著陽光時,射入陽燧凹面的全部陽光被陽燧球面形凹面聚焦到焦點上,使焦點上溫度快速升髙,達到可以點燃易燃物.因此陽燧是一種能從太陽光中取來明火的工具,它的聚光原理被近代科學大量運用,從航天航空到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利用,都有它的貢獻,因此被認為是中國繼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四大古代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應該申報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
黃道 | 黃道 (天文現象)黃道(ecliptic),名詞: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正好公轉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而且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 黃道 (成語解釋)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兇,指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現代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于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疊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
幻日 | 幻日 (氣象現象)幻日(sun dogs)是大氣的一種光學現象。在天空出現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許多飄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狀的冰晶體,偶爾它們會整整齊齊地垂直排列在空中。當太陽光射在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會發生非常規律的折射現象。 2012年7月5日,浙江嘉興的天空中出現的“兩個太陽”,2012年12月10日,上海出現的“三個太陽”,2013年6月18日上午,位于重慶的西南大學育才學院出現了“兩個太陽”。2013年11月1日上午,赤峰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和承德的部分地區上空出現“四個太陽”,個別位置可以看見“五個太陽”。 2014年11月25日,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出現“三個太陽”即為“幻日”現象。 另外,2015年1月2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也出現了“三個太陽”。 |
農曆 | 農歷 (中國傳統歷法)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并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于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
冥王星 | 冥王星 (太陽系中的一個天體)冥王星(小行星序號:134340 Pluto;天文代號:?,Unicode編碼:U+2647)是柯伊伯帶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九,質量排名第十。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海外天體,其質量僅次于位于離散盤中的鬩神星。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冥王星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及傾角皆較高,近日點為30天文單位(44億公里),遠日點為49天文單位(74億公里)。冥王星因此周期性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海王星與冥王星因相互的軌道共振而不會碰撞。在冥王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上光需要5.5小時到達冥王星。 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并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體挑戰冥王星的行星地位。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因此在翌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 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成為人類首顆造訪冥王星的探測器。 2016年3月4日,美國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項目團隊最新發現冥王星的頂部也覆蓋著皚皚“白雪”。 |
小行星 | 小行星 (環繞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截至2018年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于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2000年在柯伊伯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夸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柯伊伯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
銀河系 | 銀河系 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別名銀漢、天河、銀河、星河、天漢等),是太陽系所在的棒旋星系,包括1000~4000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以及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從地球看銀河系呈環繞天空的銀白色的環帶。總質量約為太陽的2100億倍,隸屬于本星系群,最近的河外星系是距離銀河系4萬2千光年的大犬座矮星系。 銀河系呈扁球體,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由明亮密集的核心、兩條主要的旋臂和兩條未形成的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太陽位于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萬光年。 銀河系的中央是超大質量的黑洞(人馬座A*),自內向外分別由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組成。銀河系中央區域多數為老年恒星(以白矮星為主),外圍區域多數為新生和年輕的恒星。周圍幾十萬光年的區域分布著十幾個衛星星系,其中較大的有大麥哲倫星云和小麥哲倫星云。銀河系通過緩慢的吞噬周邊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斷壯大。2015年3月,科學家發現銀河系體積比之前認為的要大50%。 |
銀河系 | 銀河系 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別名銀漢、天河、銀河、星河、天漢等),是太陽系所在的棒旋星系,包括1000~4000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以及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從地球看銀河系呈環繞天空的銀白色的環帶。總質量約為太陽的2100億倍,隸屬于本星系群,最近的河外星系是距離銀河系4萬2千光年的大犬座矮星系。 銀河系呈扁球體,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由明亮密集的核心、兩條主要的旋臂和兩條未形成的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太陽位于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萬光年。 銀河系的中央是超大質量的黑洞(人馬座A*),自內向外分別由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組成。銀河系中央區域多數為老年恒星(以白矮星為主),外圍區域多數為新生和年輕的恒星。周圍幾十萬光年的區域分布著十幾個衛星星系,其中較大的有大麥哲倫星云和小麥哲倫星云。銀河系通過緩慢的吞噬周邊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斷壯大。2015年3月,科學家發現銀河系體積比之前認為的要大50%。 |
遮陽傘 | 遮陽傘 遮陽傘也叫太陽傘,主要用于遮防太陽光直接照射的傘,夏季使用,能夠有效隔離紫外線對于皮膚的損傷。目前在售的遮陽傘有女士遮陽傘和男士遮陽傘兩種,其中女士遮陽傘顏色多為粉色、紫色、冰綠色、淺藍、花色等淺色調,而男士遮陽傘偏重商務風格,有黑色、藏青色、深綠色、暗紅色等。遮陽傘的重要指標是UPF(紫外線防護系數值)、尺寸規格、重量、傘柄材質、傘布材質、骨架數量、折疊后長度等,通常UPF值愈高,隔離紫外線能力愈強;尺寸規格愈大,則太陽傘下面積愈大。 |
極光 | 極光 (自然現象)極光(Aurora),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其發生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 極光常常出現于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上空,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極光產生的條件有三個: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這三者缺一不可。 |
日珥 | 日珥 (天文現象)在日全食時,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環圈,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這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標志之一。 日珥是通常發生在色球層的,它像是太陽面的“耳環"一樣。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幾十萬千米,還有無數被稱為針狀體的高溫等離子小日珥,針狀體高9000多千米,寬約1000千米,平均壽命5分鐘。 日珥 (漢語詞語) 1.日暈的一種。指完整的暈的外側的小段暈弧。《周禮·春官·眡祲》“四曰監” 鄭玄 注“監,冠珥也” 唐 賈公彥 疏:“云‘監,冠珥也’者,謂有赤云氣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猶謂之日珥。” 2.太陽表面上紅色火焰狀的熾熱氣體,由氫、氦、鈣等元素組成。日全食時肉眼能看見,平時要用分光鏡才能看見。 |
日球 | 日球 “日球”一詞來源于巴金著名短篇散文《日》。《日》中有一句話,“我要飛翔火熱的日球(即太陽),讓我眼前一陣光……”。 日球,即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 |
極光 | 極光 (自然現象)極光(Aurora),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其發生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 極光常常出現于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上空,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極光產生的條件有三個: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這三者缺一不可。 |
能源 | 能源 (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這里的能量通常指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化學能等。能源按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 來自太陽的能量。包括直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如太陽光熱輻射能) 和間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可燃礦物及薪材等生物質能、水能和風能等)。(2) 來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種是地球內部蘊藏的地熱能,如地下熱水、地下蒸汽、干熱巖體;另一種是地殼內鈾、釷等核燃料所蘊藏的原子核能。(3) 月球和太陽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
節氣 | 節氣 節氣是指太陽歷(干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