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土壤的詞語

    形容土壤的詞語:肥沃、貧瘠、松軟、黏性、粘土質、石灰性、酸性、堿性、沙質、壤土、黃壤、紅壤、黑土、鹽堿地、荒漠化、固體、腐殖質、微生物、氮肥、磷肥。

    形容土壤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土壤學 土壤學 土壤學是以地球表面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層為對象,研究其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關系的科學,是農業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組成;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土壤的發生和演變;土壤的分類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開發利用改良和保護等。其目的在于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消除土壤低產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 辭源,英語pedology源于希臘語的pedon(土地)。
    土壤學 土壤學 土壤學是以地球表面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層為對象,研究其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關系的科學,是農業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組成;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土壤的發生和演變;土壤的分類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開發利用改良和保護等。其目的在于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消除土壤低產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 辭源,英語pedology源于希臘語的pedon(土地)。
    土壤水 土壤水 土壤學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個大氣壓下,在105℃條件下能從土壤中分離出來的水分。土壤水是植物生長和生存的物質基礎,它不僅影響林木、大田作物、蔬菜、果樹的產量,還影響陸地表面植物的分布。在土壤學中,根據對土壤水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兩種土壤水分分類,一種是從能量的點來研究土壤水,從而形成水的能量分類,它主要研究水的能量狀態和水的運動,主要用于研究分層土壤中水分運動、不同介質中水分的轉化(蒸發、蒸騰),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SPAC)中的運移和土壤水對植物的有效性。
    土壤 土壤 (地表物質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后得到的養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汙染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空氣 土壤空氣 土壤空氣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氣體的總稱。分別以自由態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態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態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地帶性 土壤地帶性 土壤地帶性指土壤在空間上與大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相適應而呈帶狀分布的規律性。土壤地帶性現象是由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發現和確定的,并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帶性學說。
    土壤膠體 土壤膠體 膠體是指直徑在1—100nm之間的顆粒,但是實際上土壤中直徑<1000 nm的粘性顆粒都具有膠體的性質,所以通常所說的土壤膠體實際上是指直徑在1—1000 nm之間的土壤顆粒,它是土壤中最細微的部分,表現出強烈的膠體的特征。
    土壤母質 土壤母質 土壤母質 指巖石風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是土壤礦物質的來源,其礦物組成、化學組成及機械組成(顆粒大小),影響了土壤的形成和性質。
    土壤細流 土壤細流【解釋】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示例】竊比附~之說,為略呈之。 ◎《辛亥革命·民國各團體之組織》
    土壤細流 【解釋】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示例】竊比附~之說,為略呈之。 ◎《辛亥革命·民國各團體之組織》
    壤土 壤土 壤土,指土壤顆粒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適中的土壤,顆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間。質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間,兼有黏土和砂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耐旱耐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適耕期長,易培育成高產穩產土壤,也是較理想的農業土壤。 砂土、壤土和粘土是根據土壤質地而劃分的。
    息壤 息壤 息壤是鯀治水在荊州古城留下的一處遺跡,位于南門外西側城墻腳邊,系一長約40米,寬約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標志。據郭璞注《海內經》:“息壤者 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也就 是說,息壤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膨脹的土壤。所以也有現代漢語里面的一個解釋:“息”為生長之意;息壤,就是指能自己生長的土壤。
    黃壤 黃壤 黃壤(yellow soil) 土類名。是指亞熱帶常年濕潤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廣泛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山地或高原。主要成土過程是脫硅富鋁化作用及鐵、鋁氧化物水化,在特殊條件下,還可伴生表潛和灰化。黏土礦物以蛭石為主,高嶺石、水云母其次,表明富鋁化強度較磚紅壤及紅壤弱,由于常濕潤引起的強度淋溶,交換性鹽基量僅20%,呈鹽基極不飽和狀態,pH4. 5—5.5。黏粒硅鋁率2.0~2.3,有機質可達5%以上。表層有機質和氮、磷、鉀等養分高于紅壤,質地也較輕。經施石灰改土后,適宜種水稻、果樹、茶及多種旱作物。
    黃壤 黃壤 黃壤(yellow soil) 土類名。是指亞熱帶常年濕潤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廣泛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山地或高原。主要成土過程是脫硅富鋁化作用及鐵、鋁氧化物水化,在特殊條件下,還可伴生表潛和灰化。黏土礦物以蛭石為主,高嶺石、水云母其次,表明富鋁化強度較磚紅壤及紅壤弱,由于常濕潤引起的強度淋溶,交換性鹽基量僅20%,呈鹽基極不飽和狀態,pH4. 5—5.5。黏粒硅鋁率2.0~2.3,有機質可達5%以上。表層有機質和氮、磷、鉀等養分高于紅壤,質地也較輕。經施石灰改土后,適宜種水稻、果樹、茶及多種旱作物。
    土層 土層 土層是土壤剖面中與地面大致平行的一層土壤。每一個土層,與其上下的土層,在顏色、結構、質地、結持力、有機體的類型和數量以及酸堿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反映出各土層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特性的不同。但在同一個土壤剖面中,各土層在發生上都是相互緊密聯系、有連續性的。 土層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土層,另一種是耕種原因形成的土層。
    土溫 土溫 土溫“土壤溫度’的簡稱。土壤內部的溫度。其變幅(最高溫與最低溫的變化范圍)不但依季節和晝夜而異,且依土層深度、時間、位置、土壤質地、顏色、結構和含水量等而不同。表土變幅大,底土變幅小。在深度80一100厘米處,晝夜溫度變幅即不顯著。砂土比粘土變化快而變幅大;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變化慢而變幅小。通常一年中地表土溫,以7—8月最高,1—2月最低。土溫對種子發芽、植物生長發育、微生物活動、土壤中的各種變化都有一定的影響。灌排、培土、覆蓋等措施可調節表土溫度。
    土層 土層 土層是土壤剖面中與地面大致平行的一層土壤。每一個土層,與其上下的土層,在顏色、結構、質地、結持力、有機體的類型和數量以及酸堿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反映出各土層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特性的不同。但在同一個土壤剖面中,各土層在發生上都是相互緊密聯系、有連續性的。 土層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土層,另一種是耕種原因形成的土層。
    土溫 土溫 土溫“土壤溫度’的簡稱。土壤內部的溫度。其變幅(最高溫與最低溫的變化范圍)不但依季節和晝夜而異,且依土層深度、時間、位置、土壤質地、顏色、結構和含水量等而不同。表土變幅大,底土變幅小。在深度80一100厘米處,晝夜溫度變幅即不顯著。砂土比粘土變化快而變幅大;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變化慢而變幅小。通常一年中地表土溫,以7—8月最高,1—2月最低。土溫對種子發芽、植物生長發育、微生物活動、土壤中的各種變化都有一定的影響。灌排、培土、覆蓋等措施可調節表土溫度。
    中耕 中耕 定義:是指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松表層土壤。 目的:主要是松動表層土壤,一般結合除草,在降雨、灌溉后以及土壤板結時進行。在北美苗圃業,田間栽培大苗多采用中耕鋤草,即起到松土結合除草作用,又避免使用除草劑對環境的污染。 作用:是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間進行的表土耕作。可采用手鋤、中耕犁、齒耙和各種耕耘器等工具。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氣性、提高地溫,促進好氣微生物活動和養分有效化、去除雜草、促使根系伸展、調節土壤水分狀況。
    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 將灌溉水引入田面以下一定深度,通過土壤毛細管作用,濕潤根區土壤,以供作物生長需要。這種灌溉方式亦稱滲灌,適用于上層土壤具有良好毛細管特性,而下層土壤透水性弱的地區,但不適用于土壤鹽堿化的地區。
    堿土 堿土 堿土(solonetz)是指土壤膠體中含交換性鈉較多(堿化度達15%或20%)的土壤。呈強堿性反應(pH8.5~11);膠體高度分散,干時收縮堅硬板結,濕時膨脹泥濘;結構性差,通透性不良;含鹽量不高。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常與鹽土相伴存在。中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多以斑塊狀零星分布于鹽土中間。堿土因土壤膠體在吸附土壤溶液中鈉離子的同時不斷交換出鈣、鎂離子,從而使膠體中交換性鈉的百分率增大。
    深耕 深耕 深耕是指當一塊田地要播種、插秧之前,先須犁田,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淺層的土壤覆下去。深耕是土壤耕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耕作措施,它不僅在耕作措施中對土壤性質的影響最大,同時作用的范圍也廣,持續的時間也遠比其他各項措施長,而且其他耕作措施如耙地、耢地等都是在這一措施基礎上進行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通過合理深耕能顯著增產。因此,深耕是農民必須重視的農事活動。
    鹼土 堿土 堿土(solonetz)是指土壤膠體中含交換性鈉較多(堿化度達15%或20%)的土壤。呈強堿性反應(pH8.5~11);膠體高度分散,干時收縮堅硬板結,濕時膨脹泥濘;結構性差,通透性不良;含鹽量不高。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常與鹽土相伴存在。中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多以斑塊狀零星分布于鹽土中間。堿土因土壤膠體在吸附土壤溶液中鈉離子的同時不斷交換出鈣、鎂離子,從而使膠體中交換性鈉的百分率增大。
    砂土 砂土 砂土是指土壤顆粒組成中砂粒含量較高的土壤,土壤質地的基本類別之一。根據國際制的規定,砂土含砂粒可達85-100%,而細土粒僅占0-15%。中國規定,砂粒(粒徑1-0.05毫米)含量大于50%為砂土。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較差,養分含量少,土溫變化較快,但通氣透水性較好,并易于耕種。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意選擇耐旱品種,保證水源,及時灌溉,注意保墑,施肥時,應薄施勤施。 建筑工程分類: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50%的土,應定名為砂土。
    沼澤土 沼澤土 沼澤土(bog soil) 地表長期積水、生長喜濕性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分布在排水不暢的平原洼地,湖沼邊緣、江河滯洪洼地以及山間溝谷,以中國東北的三江平原、川西北高原的若爾蓋地區分布面積較大。土體上部含大量有機質或泥炭,下部為潛育層,中間有的具銹色過渡層,是有機質積累及還原作用強烈的土壤。母質主要為河湖沉積物,質地較黏,溫暖季節植被生長繁茂,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程度低,表層為黑色的腐泥層或泥炭,有機質含量高達10%-25%,C/N比14- 20;潛育層呈青灰色或藍色,還原性物質總量為10 cmol/kg,Eh在250 mV以下。土壤多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干旱區為堿性。重點改良措施是排除積水,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
    棕壤 棕壤 棕壤(brown soil)是指曾稱棕色森林土。暖溫帶濕潤氣候區落葉闊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下發育的,處于硅鋁化階段并具粘化特征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河北、河南、山西、皖北及鄂西的山地垂直帶中也有分布,其成土母質主要為中、酸性基巖風化物及其他無石灰性沉積物。具有明顯的淋溶過程,碳酸鹽及可溶鹽被淋失,烈粒向B層聚積;原生礦物進一步風化分解,形成以水云母、蛭石為主的次生黜土礦物,佯有蒙脫石和高嶺石。B層硅鋁率3.2左右。全剖面顏色分異不明顯,表層呈灰棕色,下部以棕色或淺褐色為主。在自然植被下表層粗有機質含量6%左右。全剖面不含游離碳酸鈣,土壤pH 5.0-6.5。適宜種植果樹和柞樹,多種旱作,是北方較好的農業土壤;山坡為林業基地。
    沼澤土 沼澤土 沼澤土(bog soil) 地表長期積水、生長喜濕性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分布在排水不暢的平原洼地,湖沼邊緣、江河滯洪洼地以及山間溝谷,以中國東北的三江平原、川西北高原的若爾蓋地區分布面積較大。土體上部含大量有機質或泥炭,下部為潛育層,中間有的具銹色過渡層,是有機質積累及還原作用強烈的土壤。母質主要為河湖沉積物,質地較黏,溫暖季節植被生長繁茂,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程度低,表層為黑色的腐泥層或泥炭,有機質含量高達10%-25%,C/N比14- 20;潛育層呈青灰色或藍色,還原性物質總量為10 cmol/kg,Eh在250 mV以下。土壤多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干旱區為堿性。重點改良措施是排除積水,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自然災害)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松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對山區農業生產及下游河道帶來嚴重威脅。
    五壤 五壤 漢語詞語, (1).潤澤的上等土壤。《管子·地員》:“蘟土之次曰五壤。五壤之狀,芬然若澤若屯土。”參見“ 五粟 ”。 (2).五種不同顏色的土地。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地葆》:“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
    底土 底土 底土指耕作土壤終位于心土層下面的一層質地緊密的土壤。表土層和心土層下面的第三層土壤,因所處部位較深,受耕作、施肥等措施的影響很小,土質緊密,物質的轉化緩慢而平穩,一般將其稱為生土或死土。
    鹽堿地 鹽堿地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植物幾乎不能生存。
    鹽鹼地 鹽堿地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植物幾乎不能生存。
    緑肥 綠肥 綠肥(green manure)是用綠色植物體制成的肥料。綠肥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種綠肥不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但要充分發揮綠肥的增產作用,必須做到合理施用。 綠肥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各種綠肥的幼嫩莖葉,含有豐富的養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綠肥鮮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鉀素5公斤,相當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
    泥土 泥土 (魯藜創作新詩)《泥土》是當代詩人魯藜于1942年創作的一首哲理小詩。此詩贊美了泥土的無私奉獻精神,宣揚了一種勇于犧牲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精神,一種富于社會責任感的人生態度。全詩語言樸素清麗,既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又摒棄了華麗的裝飾,給人以哲理性的深思。 泥土 (詞語解釋)一指塵土、土壤。泥土即土壤,是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也借指草野、民間。
    墑情 墑情 墑情是指作物耕層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況。墑指土壤的濕度;墑情指土壤濕度的情況,土壤濕度受大氣、土質、植被等條件的影響,在灌溉上有參考價值。
    綠肥 綠肥 綠肥(green manure)是用綠色植物體制成的肥料。綠肥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種綠肥不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但要充分發揮綠肥的增產作用,必須做到合理施用。 綠肥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各種綠肥的幼嫩莖葉,含有豐富的養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綠肥鮮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鉀素5公斤,相當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
    基肥 基肥 基肥,系指作物播種或定植前、多年生作物在生長季末或生長季初,結合土壤耕作所施用的肥料。其目的在于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滿足作物對營養的基本要求。用作基施的肥料主要是有機肥和在土壤中移動性小或發揮肥效較慢的化肥,如磷肥、鉀肥和一些微量元素肥料。
    綠肥 綠肥 綠肥(green manure)是用綠色植物體制成的肥料。綠肥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種綠肥不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但要充分發揮綠肥的增產作用,必須做到合理施用。 綠肥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各種綠肥的幼嫩莖葉,含有豐富的養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綠肥鮮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鉀素5公斤,相當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
    壅土 壅土 壅土yōnɡ tǔ,包括以下幾個解釋:堆積的泥土,在植物根部培土,指用農具耙地或播種時土聚集起來妨礙耕作的現象,多由草根或作物根茬阻擋﹑耙齒過密﹑土壤較濕等原因引起。
    土系 土系 是發育在相同的母質上,由一群土壤剖面形態和理化特性相似的土壤個體組成的實體分類單元。土系的中心概念是以典型土壤個體的分異特征為代表,并與特定存在的微域地理景觀條件相一致。
    土化 土化 詞語解釋 (1).指施肥使土壤熟化,以改良土壤。《周禮·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 鄭玄 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 賈公彥 疏:“云化之使美者,謂若騂剛,用牛糞種,化騂剛之地使美也。” (2).化為泥土;埋在土中腐爛。 宋 梅堯臣 《題嘉興永樂院檇李亭》詩:“土化 吳王 甲,骨朽 越王 矣。”
    褐土 褐土 褐土(cinnamon soil),半濕潤暖溫帶地區碳酸鹽弱度淋溶與聚積,有次生黏化現象的帶棕色土壤,又稱褐色森林土。在中國,分布于關中、晉東南、豫西以及燕山、太行山、呂梁山、秦嶺等山地低丘、洪積扇和高階地,水平帶位處棕壤之西,垂直帶則位于棕壤之下,常呈復域分布。
    輪作 輪作 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輪作 輪作 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亦稱“農家肥料”。凡以有機物質(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作為肥料的均稱為有機肥料。包括人糞尿、廄肥、堆肥、綠肥、餅肥、沼氣肥等。具有種類多、來源廣、肥效較長等特點。有機肥料所含的營養元素多呈有機狀態,作物難以直接利用,經微生物作用,緩慢釋放出多種營養元素,源源不斷地將養分供給作物。施用有機肥料能改善土壤結構,有效地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
    風蝕 風蝕 風蝕,即風的侵蝕作用,指在風力作用下地表物質被侵蝕、磨蝕并被帶走的過程。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對穩定的風力是發生嚴重風蝕的主要條件。 風蝕的主要形態為吹揚、跳躍、滾動、磨蝕和擦蝕。全球遭受風蝕危害的地區分布范圍非常廣,囊括了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4的陸地面積和9億多人口。全球風蝕沙化造成的土壤風蝕面積達3600萬平方千米,約等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我國國土面積的綜合,并且仍在不斷擴展。風蝕也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田土壤質量退化和沙漠化的主要過程之一。
    土壤保持 辭典解釋土壤保持  tǔ rǎng bǎo chí     應用土地利用及管理方法,防止土壤受人為或自然因素的沖蝕,以維持土壤的天然功能。
    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亦稱“農家肥料”。凡以有機物質(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作為肥料的均稱為有機肥料。包括人糞尿、廄肥、堆肥、綠肥、餅肥、沼氣肥等。具有種類多、來源廣、肥效較長等特點。有機肥料所含的營養元素多呈有機狀態,作物難以直接利用,經微生物作用,緩慢釋放出多種營養元素,源源不斷地將養分供給作物。施用有機肥料能改善土壤結構,有效地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
    風蝕 風蝕 風蝕,即風的侵蝕作用,指在風力作用下地表物質被侵蝕、磨蝕并被帶走的過程。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對穩定的風力是發生嚴重風蝕的主要條件。 風蝕的主要形態為吹揚、跳躍、滾動、磨蝕和擦蝕。全球遭受風蝕危害的地區分布范圍非常廣,囊括了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4的陸地面積和9億多人口。全球風蝕沙化造成的土壤風蝕面積達3600萬平方千米,約等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我國國土面積的綜合,并且仍在不斷擴展。風蝕也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田土壤質量退化和沙漠化的主要過程之一。
    鹽堿土 鹽堿土 鹽堿土是民間對鹽土和堿土的統稱。鹽土(solonchak)和堿土(solonetz)是指土壤含有可溶性鹽類,而且鹽分濃度較高,對植物生長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
    土質 土質 土質,指土壤的構造和性質。也指土壤性質的好壞和結構。
    息土 息土 息土,漢語詞匯,可以自己生長不息的土壤。
    土質 土質 土質,指土壤的構造和性質。也指土壤性質的好壞和結構。
    粉沙 粉沙 fěn shā 土壤中介于沙與黏土之間的細顆粒,捏在手中像面粉,細膩而不粘手。含粉沙的土壤保水能力好,適于種植馬鈴薯、花生等。
    翻耕 翻耕 使用犁等農具將土垡鏟起、松碎并翻轉的一種土壤耕作方法。通稱耕地、耕田或犁地。在世界農業中的應用歷史悠久,應用范圍廣泛。中國約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使用帶犁壁的犁翻耕土地。翻耕是指把土地進行鏟起、打散、疏通等把土地變得平整松散,是農民耕種最初步的一個過程,翻耕可以讓種子在土壤中得到呼吸和容易生長,翻耕也是中國南北方慣用了幾千年的耕種方法,也是南北方唯一統一的耕種方法。
    施肥 施肥 施肥,是指將肥料施于土壤中或噴灑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養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農業技術措施。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培肥地力以及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合理和科學施肥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施肥的主要依據是土壤肥力水平、作物類型、目標產量、氣候環境以及肥料特點,從而選擇合適的肥料,估算所需要肥料用量,并確定施肥時間和施肥模式。依據施肥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基肥和追肥,依據施肥模式的不同可分為撒施、沖施、穴施、條施等;撒施和沖施有利于養分的擴散,施用方便,但養分損失大,利用率較低;穴施和條施養分損失少,利用率高,但要消耗一定的機械能;隨著現代精準農業的發展,精確施肥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將成為一種重要的施肥模式。
    重力水 重力水 指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向下滲透入土壤中的水。可分為滲透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它只能從上向下移動,或沿斜坡移動,也是地下水的來源。植物能利用,但由于流動速度一般相當快,所以很少被植物直接吸收。易變為毛管水,被植物利用。土壤中如長期存在大量重力水,會影響土壤通氣性,故要及時排除。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于地球表層,即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土壤的詞語:肥沃、貧瘠、松軟、黏性、粘土質、石灰性、酸性、堿性、沙質、壤土、黃壤、紅壤、黑土、鹽堿地、荒漠化、固體、腐殖質、微生物、氮肥、磷肥。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