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劉備的四字詞語
形容劉備的四字詞語:仁義之君;仁德之主;仁人志士;仁愛英明;仁心仁術;仁政明主;仁慈大度;仁風道義;仁厚寬容;仁義道德;仁者無敵;仁至義盡;仁心仁術;仁心仁術;仁義禮智;仁義道義;仁義英明;仁政愛民;仁心仁義
形容劉備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張飛 | 張飛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并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后,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于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后,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劉備入蜀后,與諸葛亮、趙云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215年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巴西郡自此獲安。221年劉備稱帝,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被其部將范強、張達所害。 |
張飛 | 張飛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并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后,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于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后,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劉備入蜀后,與諸葛亮、趙云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215年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巴西郡自此獲安。221年劉備稱帝,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被其部將范強、張達所害。 |
趙云 | 趙云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云(?-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云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后,趙云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云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后,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云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后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云還先后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云于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于關羽張飛被害之后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后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趙云去世后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
趙雲 | 趙云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云(?-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云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后,趙云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云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后,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云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后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云還先后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云于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于關羽張飛被害之后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后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趙云去世后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
關羽 | 關羽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圣)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后,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后,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被潘璋部擒獲,被殺于臨沮。 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概述內圖片來源:) |
關羽 | 關羽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圣)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后,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后,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被潘璋部擒獲,被殺于臨沮。 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概述內圖片來源:) |
蜀漢 |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
蜀漢 |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
黃忠 | 黃忠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郡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后歸劉備,并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 黃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于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里,劉備稱漢中王后,將其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黃忠的名字在中國也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
隆中對 | 隆中對 (文學作品)《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
黃忠 | 黃忠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郡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后歸劉備,并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 黃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于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里,劉備稱漢中王后,將其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黃忠的名字在中國也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
隆中對 | 隆中對 (文學作品)《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
諸葛亮 | 諸葛亮 《諸葛亮》是孫光明執導,李法曾、李宗翰等聯合主演的一部古裝歷史劇,取材于羅貫中所創作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該劇主要講述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創下蜀漢基業的傳奇人生。 |
諸葛亮 | 諸葛亮 《諸葛亮》是孫光明執導,李法曾、李宗翰等聯合主演的一部古裝歷史劇,取材于羅貫中所創作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該劇主要講述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創下蜀漢基業的傳奇人生。 |
曹劉 | 曹劉 曹劉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曹操和劉備的秉并稱,另外一種是曹植和劉禎的并稱,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中所說“曹劉”為曹操和劉備,唐杜牧《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七子論詩誰似公? 曹劉須在指揮中。”的“曹劉”說的是曹植和劉禎。 |
曹劉 | 曹劉 曹劉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曹操和劉備的秉并稱,另外一種是曹植和劉禎的并稱,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中所說“曹劉”為曹操和劉備,唐杜牧《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七子論詩誰似公? 曹劉須在指揮中。”的“曹劉”說的是曹植和劉禎。 |
縱虎歸山 | 縱虎歸山【解釋】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示例】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近義詞】養虎遺患、養癰貽患、后患無窮【反義詞】斬草除根、斬盡殺絕、除惡務盡【語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指把敵人放走 |
博望燒屯 | 博望燒屯 (博望燒屯)元代雜劇作品,全名《諸葛亮博望燒屯》。作者姓名無考。現存《元刊雜劇三十種》本和脈望館鈔校本。作品寫劉備、關羽、張飛邀請諸葛亮出山,拜為軍師。時值曹操命夏侯率兵10萬,進攻劉備。 |
博望燒屯 | 博望燒屯 (博望燒屯)元代雜劇作品,全名《諸葛亮博望燒屯》。作者姓名無考。現存《元刊雜劇三十種》本和脈望館鈔校本。作品寫劉備、關羽、張飛邀請諸葛亮出山,拜為軍師。時值曹操命夏侯率兵10萬,進攻劉備。 |
縱虎歸山 | 【解釋】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示例】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近義詞】養虎遺患、養癰貽患、后患無窮【反義詞】斬草除根、斬盡殺絕、除惡務盡【語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指把敵人放走 |
先帝遺詔 | 先帝遺詔 劉備給后主的遺詔(先帝,已故的君主。此指劉備)。 |
大耳兒 | 大耳兒 東漢末年,劉備募兵參加鎮壓黃巾,數有戰功,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于劉備。 |
劉郎 | 劉郎 劉郎,拼音:liú láng,指南朝宋武帝劉裕、漢武帝劉徹、三國蜀漢先主(昭烈帝)劉備等劉姓名人。 |
大耳兒 | 大耳兒 東漢末年,劉備募兵參加鎮壓黃巾,數有戰功,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于劉備。 |
劉郎 | 劉郎 劉郎,拼音:liú láng,指南朝宋武帝劉裕、漢武帝劉徹、三國蜀漢先主(昭烈帝)劉備等劉姓名人。 |
赤壁鏖兵 | 赤壁鏖兵【解釋】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斗。【出處】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東吳力氣。” |
解煩兵 | 解煩兵 解煩兵,又做“解煩衛”,由解煩營負責管理,是三國東吳一支直接隸屬中央的精銳部隊。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蜀主劉備從白帝東征吳國,孫吳方面由于兵力短缺,組建了一支新的精銳部隊,番號“解煩”,寓意“戰無不勝,能解困危”,其最初意在解劉備東征之煩。在小說《三國諜影》中曾多次出現。 |
孫劉 | 孫劉 孫劉,sūn liú,意思有:1. 三國吳主孫權和蜀主劉備的并稱。2. 三國魏孫資和劉放的并稱。3. 晉 孫綽和劉惔的并稱。 |
解煩兵 | 解煩兵 解煩兵,又做“解煩衛”,由解煩營負責管理,是三國東吳一支直接隸屬中央的精銳部隊。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蜀主劉備從白帝東征吳國,孫吳方面由于兵力短缺,組建了一支新的精銳部隊,番號“解煩”,寓意“戰無不勝,能解困危”,其最初意在解劉備東征之煩。在小說《三國諜影》中曾多次出現。 |
三顧茅廬 |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示例】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近義詞】禮賢下士【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
孫劉 | 孫劉 孫劉,sūn liú,意思有:1. 三國吳主孫權和蜀主劉備的并稱。2. 三國魏孫資和劉放的并稱。3. 晉 孫綽和劉惔的并稱。 |
權備 | 權備 權備,漢語詞語,讀音為quán bèi ,意思為三國孫權、劉備的并稱。 |
先禮后兵 | 先禮后兵【解釋】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示例】你這~方法實在高明。【近義詞】先聲奪人【反義詞】突然襲擊、不宣而戰【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辦事方法巧妙 |
先禮後兵 | 【解釋】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示例】你這~方法實在高明。【近義詞】先聲奪人【反義詞】突然襲擊、不宣而戰【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辦事方法巧妙 |
玄德 | 玄德 (詞語釋義)劉備 |
伏龍鳳雛 | 伏龍鳳雛【解釋】伏龍:(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后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樓桑里 | 樓桑里 樓桑里,漢末劉備的故里名,在今河北省涿縣境。 |
樓桑里 | 樓桑里 樓桑里,漢末劉備的故里名,在今河北省涿縣境。 |
伏龍鳳雛 | 【解釋】伏龍:(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后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權備 | 權備 權備,漢語詞語,讀音為quán bèi ,意思為三國孫權、劉備的并稱。 |
三顧茅廬 | 三顧茅廬【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示例】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近義詞】禮賢下士【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
炎祚 | 炎祚 【釋義】:(1).五行家謂 劉漢 、 趙宋 皆以火德王 (2). 三國 蜀 劉備 自稱得 漢 之正統,故亦指 蜀漢 。 宋 洪邁 《容齋續筆·后妃命數》:“中興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發 之五世孫 光武 也。” |
白帝城 | 白帝城 (京劇劇目)《白帝城》是依據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85回“劉先主遺詔托孤兒……”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故事敘述:劉備為關羽報仇與東吳交戰,兵敗后駐白帝城,羞憤得病,不能痊愈,遣人至成都請丞相諸葛亮于病榻前聽受遺命,囑咐后事,托孤而死。 |
生年 | 生年 生年,有多重意思,一,.出生;出生以來。《后漢書·呂布傳》:“ 術 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 劉備 。” 唐 李白 《行行且游獵篇》:“邊城兒,生年不讀一字書,但將游獵夸輕趫。”二,.年歲。三,.活著的時候。 |
草廬三顧 | 草廬三顧【解釋】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近義詞】三顧茅廬【語法】緊縮式;作賓語;含褒義 |
池中物 | 池中物 (那只狐貍著小說)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 好帥的開場白……可惜與本文無關……= =||| 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池塘,里面有魚有蝦有螃蟹~~~ 唯一不普通的是,大家都是妖精~~~ PS: 本文沒有立意也沒有深度~~~隨便看看吧~~~ 池中物 (詞語)池中物,典故名,典出《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原是周瑜所用的一個比喻,說劉備雄心勃勃,并不甘心蟄居一隅。后用以比喻胸無大志、安于現狀之士。 |
滴盧 | 滴盧 滴盧,讀音 dī lú,漢語詞語,指的盧, 劉備所乘駿馬名。 |
過五關 | 過五關 《過五關》是京劇紅生戲的傳統劇目,是關羽《千里走單騎》的經典組成部分。《千里走單騎》由《灞橋挑袍》、《過五關》、《古城會》三個劇目組成,取材于《三國演義》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故事敘述:關羽自斬顏良誅文丑得知劉備蹤跡之后,決意辭曹尋兄。曹操測知意圖,故意回避不見。于是關羽掛印封金,留柬告辭。曹操聞訊,知關羽志不可奪,……一路經過東嶺、洛陽、沂水、滎陽、黃河渡口等五處關隘,先后斬了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秦琪等六員曹將,脫險而出。 |
隆中顧 | 隆中顧 隆中顧是漢語詞匯,讀音是lóng zhōng gù ,意思是劉備 三顧 諸葛亮 于草廬之中事。 |
柔能克剛 | 柔能克剛【解釋】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同“柔能制剛”。【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示例】你的性質,~,你好好地耐,將來總有出頭露日的一天……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三 |
三顧草廬 | 三顧草廬【解釋】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
桑蓋 | 桑蓋 桑蓋,漢語拼音sānɡ ɡài,意思是指劉備。 |
扇揚 | 扇揚 (shān-)鼓動.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秉翻然之成議,加劉備相扇揚,事結亹連,推而行之." 亦作"播揚".柳宗元《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昔公之來,仁風扇揚." |
射戟 | 射戟 射戟是一個漢語詞匯,指后漢呂布射戟解救劉備的故事。 |
檀溪 | 檀溪 檀溪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 。因劉備的盧“一躍三丈”而“躍馬檀溪”聞名于世。 |
直百錢 | 直百錢 直百錢,讀音是zhí bǎi qián,漢語詞語,指的是三國時, 蜀國劉備所鑄貨幣的一種。一枚金屬錢幣抵幣值一百。 |
周瑜 | 周瑜 (東漢末年名將)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僅36歲。 在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王冠 | 王冠 王冠,1983年9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黃浦區,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主持人、演員、歌手。 2001年,參演中韓合作電影《飛天舞》。2003年獲深圳電視臺第三屆青春之星主持人大賽冠軍。2008年開始主持東方衛視《舞林大會》為觀眾熟知。2009年參演偶像劇《青春進行時》。2010年獲第八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暨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節目主持人獎。2011年獲第十七屆上海電視節“十大新銳華語風采主持”榮譽稱號,同年3月與李詠共同主持CCTV-3新版節目《向幸福出發》。2013年4月主持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公益舞蹈秀節目《舞出我人生》。2016年,主持明星問道體驗秀節目《偶像就該醬嬸》。 王冠 (漢語詞語)由君主戴的象征至高權力的帽子,一般由貴重金屬制作,鑲有寶石。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 劉備 自稱 漢中王 ……乃拜受璽綬,御王冠。” 胡三省 注:“王冠,遠游冠也。”按,《后漢書·輿服志下》載:遠游冠為諸王所服。 |
齒牙余論 | 齒牙余論【解釋】微末的贊揚言辭。比喻不費力的獎勵的話。【出處】《南史·謝眺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余論。”【示例】欲煩先生不惜~,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 |
草廬三顧 | 【解釋】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近義詞】三顧茅廬【語法】緊縮式;作賓語;含褒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