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軍隊的詞語

    形容軍隊的詞語:1. 勇猛;2. 神勇;3. 堅定;4. 無畏;5. 英勇;6. 強大;7. 鐵血;8. 不屈;9. 毅力;10. 壯烈;11. 頑強;12. 威武;13. 抗爭;14. 艱苦;15. 嚴謹;16. 緊張;17. 高效;18. 戰斗力;19. 戰術;20. 策略

    形容軍隊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槍桿子 槍桿子 作  者: 張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 字  數: 508000 頁  數: 505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裝: 平裝 定價:¥59.80  還原戰爭血腥,還原戰爭雄性,還原戰爭人性,還原戰爭真相。 一本關于“四野”歷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筆巨獻。 遼沈戰役后,東北野戰軍進關、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島。 這部長篇報告文學,記述了主要發生在共和國元年的這樣一個全過程。槍打炮轟中,是鮮為人知的歷史中的新聞,是用槍桿子打江山的親歷者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和只有他們才能一觸摸到的那種惟此一次的感覺,也是因此改變了命運的人類中有著共同歷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 目錄 第一篇 紅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陽是從東邊升起來的 一、勝利來得太快 二、毛澤東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三、蔣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進關了!” 一、“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二、四野夠榮耀的 三、“東北大軍進了關,就像猛虎下了山”——“東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黃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盤 一、“布衣將軍”——“戰犯錄”之一 二、蔣介石缺乏統帥氣度 三、毛澤東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義的命根子——35軍 一、郭景云一錯再錯——“戰犯錄”之二 二、機斷專行——“四野名將錄”之一 三、虎撲羊群——“東北虎”之二 四、忠肝義膽——續“戰犯錄”之二 五、如虎添翼——“東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統帥 二、血戰豐臺——“東北虎”之四 三、張家口決口 四、傅作義沒出一招好棋——續“戰犯錄”之一 第六章 虎嘯津門 一、實話實說——“四野名將錄”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線總指揮——“四野名將錄”之三 五、虎氣——“四野名將錄”之四 六、將軍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將錄”之五 七、金湯橋!金湯橋!——“東北虎”之五 八、這個184師“真頑強”呀! 九、“一切為傅負責”——“戰犯錄”之三 十、共產黨沒有海軍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戰方能和 一、“基本方針是徹底解除他們的武裝” 二、最痛苦的人是誰?——再續“戰犯錄”之一 三、名將無名——“四野名將錄”之六 四、傅作義之義——他不是戰犯了 五、“殺頭將軍”與“抹淚將軍” 第八章 看紅裝素裹 一、虎師雄威——“東北虎”之六 二、大改編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覺”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長江不是三八線 一、蔣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個“代”字——“戰犯錄”之四 三、白崇禧一國民黨的最后一張王牌一“戰犯錄”之五 四、毛澤東一口一個“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團 二、南下工作團 三、國軍成了“扒路軍”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縱還未攻過城呢——“東北虎”之七 二、戰江南——“東北虎”之八 三、“當年的紅軍回來了”——“1949年的感覺”之二 第五篇 攻心為上 第十二章 識時務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產黨” 三、張軫成了解放軍的軍長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長沙不是四平 一、程潛要為毛澤東劃船了 二、陳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樹坪 第六篇 南下——難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難行——“東北虎”之九 二、正負40度——“東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擺子——“東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馬” 五、“又紅又綠三道箍,兩頭細來中間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糧食問題現成為影響行動的根本問題” 一、一天兩頓稀粥——“東北虎”之十二 二、“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 三、糧食!糧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強馬壯運動” 一、養好本錢 二、三伏練兵 三、“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 四、“誰對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誰走” 五、“誰不說俺家鄉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國 一、腳是最寶貴的 二、巾幗風采 三、“漫行中國” 第七篇 紅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圍 一、白崇禧像條泥鰍——續“戰犯錄”之五 二、渴望決戰 三、毛澤東高瞻遠矚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戰術”——、“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場勝仗了——再續“戰犯錄”之五 三、越級指揮 四、不開會 五、不輕敵 六、“我們要活潑” 七、吃了一個梨 第二十章 紅月亮 一、旗宮丁盛——“四野名將錄”之七 二、又一道鐵閘——“四野名將錄”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軍. 四、餓虎撲食——“東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的感覺”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國民黨沒有“主場” 一、國民黨暗無天日 二、“廣東大團結”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續“戰犯錄”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窮寇 一、跑進羊城——“東北虎”之十四 二、“此為帶最后陸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戰”——“東北虎”之十五 三、“將你們的威風從錦州、天津一直顯到桂林、南寧去!”——“東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隊” 五、“照張狼狽相吧” 六、戰爭景觀 第九篇 解放區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們是共產黨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蔣打小蔣”——“東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槍多匪多”——“東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廣西大亂”——“東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發雷州半島 一、“伯陵防線”——“戰犯錄”之六 二、“原子手榴彈” 三、船是個大問題 四、虎變蛟龍——“東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戰 一、打江山是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覺”之五 二、迎擊最后一顆子彈——“1949年的感覺”之六并“四野名將錄”之九 三、23年紅旗不倒——“四野名將錄”之十 四、大醫醫國——“四野名將錄”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極力推動,海南島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臺灣?——“四野名將錄”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戰 一、偷渡——“東北虎”之二十一 二、陸軍海戰隊——“東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圍、反包圍、反反包圍——“東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東北虎”之二十四 后記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紅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陽是從東邊升起來的 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勝利來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錦西葫蘆島消逝的。 3年前,也是這個季節,國民黨最先闖關東的幾個軍,就是從秦皇島和葫蘆島登陸的。襯著蔚藍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軍人,黃潮般蜂擁上岸,蝗蟲樣撲向黑土地。幾個回合后,東北民主聯軍就被趕過松花江,在南滿則被擠壓在瀕臨朝鮮的臨江、蒙江(今靖字)、撫松、長白4個巴掌大的小縣。窮追不舍的國民黨軍隊大喊大叫:共軍兄弟們,你們沒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們趕進長白山啃樹皮,轟進鴨綠江喝涼水! 那時候,要說3年后的黑土地會變成這等模樣,別說國民黨,連共產黨自己都不會相信。 初冬清冷的陽光下,長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氣兒。比之槍打炮轟、血火飛進的錦州,沈陽應該說基本完好無損。在那村鎮大多叫做“窩棚”的遼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張著大口,燒焦的樹木有的還在冒著青煙,東倒西歪的車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鐵骷髏,胃囊飽滿的野狗、烏鴉興奮地嬉鬧、聒叫著。 先后闖進關東的,加上在各地擴充的,110萬國民黨軍隊,只從營口跑掉幾萬人。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大會戰還在激烈進行時,東北局就在哈爾濱南崗的高崗住處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成立以陳云為首的沈陽軍管會。隨即抽調干部,進行動員,29日乘專列南下,30日趕到開原時,沈陽尚未解放。軍管會就在專列上辦公、開會,制定人城守則,準備發布公告,編好一天的《沈陽時報》,連軍管會、衛戍區、市政府及各部門的招牌都做好了。 專列上的燈光通宵達旦。 11月2日黃昏,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宣布沈陽解放的同時,軍管會進入這座東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錦州、長春、鞍山、撫順、本溪等地,也陸續實施軍管。 首當其沖的是糧食問題。或者向當地商會籌借,或者從外地調運,有的城市運糧車隊是隨軍管會一道進城的。長春不用說了,對于這座餓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遼寧洪澇,沈陽周圍各縣主要農作物高梁,1948年顆粒無收。我們是共產黨,讓老百姓吃不飽飯,那算什么為人民打江山,還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個大問題。治安是個大問題。恢復供水供電及交通是個大問題。目光到處,那些堆積如山的問題,哪個是容你慢慢來的小問題?就說走路吧,全國各地都是右側通行,唯獨東北還是沿襲偽滿時期的左側通行。有人說解放了,連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軍管會開了兩次會,兩種意見爭執不下,也不能再爭執下去了。那時被老百姓稱做“電車”的汽車,雖不像今天這樣多,可馬車、人力車多呀,幾乎要覆住路面了。人命關天,不迅速決斷,隨時都可能出事、添亂。 敵機轟炸,重點目標是兵工廠和彈藥庫。敵特活動,縱火暗殺造謠。幾萬國民黨散俘在街頭游蕩,流氓和少數貧民乘亂打劫。必須盡快使該停的停下來,該動的動起來,萬家燈火簇擁著的城市才能活起來。 東北局抽調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陽,哈爾濱除看家守攤的外,幾乎是傾巢出動了。可偌大個沈陽,區區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門、廠礦才派去個軍代表。更何況還有那么多城市等著接收呢。 “戰錦方為大問題”,毛澤東高瞻遠矚。 打下錦州,攻城部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往城外搶運戰利品。槍炮、彈藥、被服、糧食、罐頭,大都是美國貨,車拉肩扛,汽油桶則手推腳蹬,像壓路機一樣轟轟隆隆朝城外滾。 錦州打下來就是自己的了,為什么還要往城外搶運東西呀?因為當時心里還不大有底,擔心東西對進的敵人可能將其重新奪占。 離休前為駐錦州某軍副軍長的翟文清,自1938年參軍后就不斷立功,并在遼沈戰役攻克錦州中成為戰斗英雄。 這位個頭不高、身上還嵌著彈片的老人,身體很結實。老人每天4點半起床,到錦州鐵路分局廣場,那兒有個老年活動中心,伴著音樂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錢,許多人認識他,說老軍長是戰斗英雄,還是解放咱錦州的戰斗英雄,不用交錢。他說那是過去的事了。大家說沒有過去哪有現在呀?他說現在咱們都一樣,都是在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過是個打過仗的老頭,不能搞特殊化。 當年這里叫錦州鐵路局,是范漢杰的指揮所之一,充滿耳鼓的是槍炮聲和沖鋒號。“打過仗的老頭”,當時是3縱7師2l團8連指導員,率領連隊打下遼西省政府大樓,又沖到這里的。是夜間,喘著粗氣,全速奔跑。周圍槍炮聲不斷,子彈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腳下都是磚頭瓦塊和敵人的尸體。他記得在這個廣場上還絆了一跤,爬起來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東北第一次受傷,是1947年初四保臨江中的三保臨江的小荒溝戰斗,右膝蓋被子彈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紅,那人一會兒就凍僵了。 比天氣更冷酷的是形勢。三九天,許多官兵穿著單衣。沒吃的,扒開沒膝深的積雪,翻尋老鄉因戰亂而沒來得及收獲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敵人那個猖狂呀,像瘋狗似的追攆你,打了敗仗也咬住你不放,當了俘虜也不服你。那時候政治教育講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頭,爬上山頭就是勝利。 闖到關東后有個口號,叫“獨霸東北”,因為太離譜了,很快就沒了聲息。翟文清15歲參軍,無論多么艱難困苦,從未對勝利失去過信心。只是這“山頭”要爬到什么時候呀?那時看那形勢,少說也得個八年抗戰吧? 沒想到一打下錦州、長春、沈陽,還有在遼西的那個精銳的廖耀湘兵團,國民黨就像多米諾骨牌似的稀里嘩啦了,就“獨霸東北”了。 連毛澤東都覺得勝利來得太快了。 二、毛澤東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一個有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東鄰華北平原,周圍山嶺環抱,覆滿村后山岡的蒼松翠柏,讓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農舍頂上聳立的電臺天線,伴著村前奔騰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彈唱著共產黨人的勝利進行曲。 錦州城破,范漢杰化裝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驚不小:林彪就在這里呀! 那潛臺詞是:早知道林彪在這里,早把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離開延安后,就在國民黨的視線中沒了蹤影的毛澤東,魚兒游進大海般隱身在這黃土地的山村農家,籌劃、指揮了蜚聲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毛澤東在滹沱河邊散步。 太陽通紅,河水清亮,就像毛澤東的心情和思緒。 井岡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澤東踏動歷史的足音中,中國革命正在硝煙中隆隆馳向下一個停靠點一一不,那已經不是停靠點,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搖籃井岡山”,這是后來的話,還有什么“井岡山道路通天下”。當年一些人是怎么說毛澤東的?“山大王”,“農民領袖”,“麥淇淋式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他卻放著現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隊伍拉上了土匪出沒的井岡山,“占山為王”,這不是明擺著的“歪門邪道”嗎? “奪取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這話沒錯。誰也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國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數省一步步地來,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數省勝利的現實證明了的那樣。問題在于這“奪取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做的卻是“奪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農村有時都站不住腳,讓人家攆得到處跑,卻惦著去攻打、奪取大城市,這不是沒會走就想跑,拿雞蛋往石頭上碰嗎? 罷工、罷課、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動軍隊,你就沒咒念了。你也拿起槍桿子,在城市里能干過人家?八一南昌起義,占領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義攻打長沙的計劃根本就行不通。城市歷來是反動勢力最強大的地方,共產黨人在城市連生存都困難,又談何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農村去,到天高地闊的廣大農村中去。 井岡山道路一一農村包圍城市并最終奪取城市之路。 毛澤東“一覽眾山小”的睿智和氣度,在于無論中國革命面臨怎樣的窘境、險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國特色的思想指點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無前的付諸行動。 正如鄧小平上世紀80年代所言,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還會在黑暗中探索更長的時間。 而這一刻,一想到東北和包括熱河、內蒙東部的那片從未涉足的豐饒的黑土地,毛澤東就激動、興奮不已。 新中國成立后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電都”(小豐滿),都在東北。而據1943年統計,東北生鐵生產量占全國87.7%,鋼材占93%,煤炭占49.5%,發電量占78.2%,水泥占66%,鐵路、公路長度分別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和將近一半。沈陽還有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東北素有“糧倉”之稱,盛產大豆、高梁、玉米、小麥,其中大豆產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東北還有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國的1/3。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只要有了東北! 現在有了東北! 東北豐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日益顯見其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這一刻,毛澤東立馬想用、也立馬可用的,則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強馬壯、驍勇善戰的東北野戰軍,即后來的第四野戰軍。 1948年11月6日,即遼沈戰役結束的第四天,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淮海戰役,包圍了黃百韜兵團5個軍,并對徐州形成合圍態勢,以爭取殲滅劉峙集團于長江以北。與此同時,西北野戰軍發起冬季攻勢,挫敗了胡宗南集團的“機動防御”戰略,將其牢牢地鉗制在西北戰場而動彈不得。 華北野戰兵團先后發起察綏戰役和太原戰役,包圍了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與初冬的曠野和群山融為一色的西柏坡,隨著電臺滴滴答答的發報聲呼應而來的,都是令毛澤東心曠神怡的捷報佳音。 全國各戰場的勝利,特別是遼沈大捷,使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民黨軍隊已由內戰初始的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則由120余萬人增至300萬,翻了一番還多。而比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士氣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斷言:“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以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而兩個月前的9月7日,即遼沈戰役即將發起前五天,毛澤東在給“林羅劉”的電報中說:“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個遼沈戰役,把5年打成3年。 問題是下一步挪動哪個棋子? 西北、中原、華東、東北,毛澤東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覽周邊戰場,一次次地凝望東北時,他關注的是華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軍委就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結束后的任務,電示“林羅劉”并東北局和華北局:“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 11月4日,在給“林羅劉譚”。的電報中,又說明了同樣的意見。 而現在,毛澤東準備讓林彪提前進關了。 因為自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將黃百韜兵團大部殲滅后,有跡象表明華北傅作義系的20個師可能退守綏遠,蔣介石的中央軍24個師可能海運江南,加強長江下游防線,從而延緩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毛澤東的既定方針是:務將華北敵軍就地殲滅1 11月16日凌晨4時,毛澤東給“林羅劉”發電,征詢意見: 請你們考慮你們究以早日入關為好.還是在東北完成休整計劃然后入關為好,并以結果電告為盼。 第二天下午,“林羅劉譚”復電: 東北主力提早入關很困難。因為東北解放后,部隊思想發生很大波動。東北籍戰士怕離開家鄉,怕走路太遠,甚至某些干部已開始生長享受情緒。需要以大力解決這一問題。過去因忙于戰后問題的處理,還未正式向戰士解釋此問題,正布置通過各種方式解釋此問題。同時新兵和俘虜戰士的補充還未就緒,爭取工作也要有相當時間,否則逃亡減員會更嚴重。此外部隊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發下。 一大堆困難,都是實情。 自9月12日奔襲北寧線始,到11月10日占領錦西、葫蘆島,東北全境解放,東北野戰軍人未解甲,馬未停蹄,就沒閑著。錦州血戰,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圍殲廖耀湘兵團,再奔去沈陽、營口,急行軍,強行軍,許多人都累脫相了。戰后一些老戰友見面,都有點認不出來了。傷亡也大。攻打錦州的5個縱隊和阻援的兩個縱隊,傷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師”2縱5師,傷亡將近一半。 林彪講的和沒講的這些困難,毛澤東大體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時,毛澤東再次致電“林羅劉”: 欲抑留蔣、傅兩部于華北,以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如 果蔣匪集中其24個師于津沽一帶掩護海運,我們集中程黃、楊羅耿兩兵團,無法破壞其計劃。如果使用楊羅耿于察綏方面,亦沒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前,乃至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后,利用其騎兵、汽車及地方熟悉等條件,經大青山北麓沖過去,我軍只能截殲其一部,難于殲其主力,傅系一退,蔣系必同時南退,使我們兩頭失塌……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望你們鄭重考慮下述兩個方案: (甲)東北野戰軍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關內開動,預計現在錦、義地區的部隊,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區,如敵正在南撤,我可殲其一部或大部;如敵尚未開動,我可抑留該敵,繼續休整,并修復北寧路,然后大舉殲敵。 (乙)不管蔣、傅軍是否撤走,仍按原計劃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進。即使說,蔣、傅要撒就讓其撤走,你們則準備到平津后無仗可打時即沿平漢路南下,先在長江中游作戰,逐步東進與劉、陳會攻京滬。
    槍桿子 槍桿子 作  者: 張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 字  數: 508000 頁  數: 505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裝: 平裝 定價:¥59.80  還原戰爭血腥,還原戰爭雄性,還原戰爭人性,還原戰爭真相。 一本關于“四野”歷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筆巨獻。 遼沈戰役后,東北野戰軍進關、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島。 這部長篇報告文學,記述了主要發生在共和國元年的這樣一個全過程。槍打炮轟中,是鮮為人知的歷史中的新聞,是用槍桿子打江山的親歷者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和只有他們才能一觸摸到的那種惟此一次的感覺,也是因此改變了命運的人類中有著共同歷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 目錄 第一篇 紅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陽是從東邊升起來的 一、勝利來得太快 二、毛澤東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三、蔣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進關了!” 一、“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二、四野夠榮耀的 三、“東北大軍進了關,就像猛虎下了山”——“東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黃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盤 一、“布衣將軍”——“戰犯錄”之一 二、蔣介石缺乏統帥氣度 三、毛澤東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義的命根子——35軍 一、郭景云一錯再錯——“戰犯錄”之二 二、機斷專行——“四野名將錄”之一 三、虎撲羊群——“東北虎”之二 四、忠肝義膽——續“戰犯錄”之二 五、如虎添翼——“東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統帥 二、血戰豐臺——“東北虎”之四 三、張家口決口 四、傅作義沒出一招好棋——續“戰犯錄”之一 第六章 虎嘯津門 一、實話實說——“四野名將錄”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線總指揮——“四野名將錄”之三 五、虎氣——“四野名將錄”之四 六、將軍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將錄”之五 七、金湯橋!金湯橋!——“東北虎”之五 八、這個184師“真頑強”呀! 九、“一切為傅負責”——“戰犯錄”之三 十、共產黨沒有海軍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戰方能和 一、“基本方針是徹底解除他們的武裝” 二、最痛苦的人是誰?——再續“戰犯錄”之一 三、名將無名——“四野名將錄”之六 四、傅作義之義——他不是戰犯了 五、“殺頭將軍”與“抹淚將軍” 第八章 看紅裝素裹 一、虎師雄威——“東北虎”之六 二、大改編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覺”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長江不是三八線 一、蔣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個“代”字——“戰犯錄”之四 三、白崇禧一國民黨的最后一張王牌一“戰犯錄”之五 四、毛澤東一口一個“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團 二、南下工作團 三、國軍成了“扒路軍”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縱還未攻過城呢——“東北虎”之七 二、戰江南——“東北虎”之八 三、“當年的紅軍回來了”——“1949年的感覺”之二 第五篇 攻心為上 第十二章 識時務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產黨” 三、張軫成了解放軍的軍長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長沙不是四平 一、程潛要為毛澤東劃船了 二、陳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樹坪 第六篇 南下——難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難行——“東北虎”之九 二、正負40度——“東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擺子——“東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馬” 五、“又紅又綠三道箍,兩頭細來中間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糧食問題現成為影響行動的根本問題” 一、一天兩頓稀粥——“東北虎”之十二 二、“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 三、糧食!糧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強馬壯運動” 一、養好本錢 二、三伏練兵 三、“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 四、“誰對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誰走” 五、“誰不說俺家鄉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國 一、腳是最寶貴的 二、巾幗風采 三、“漫行中國” 第七篇 紅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圍 一、白崇禧像條泥鰍——續“戰犯錄”之五 二、渴望決戰 三、毛澤東高瞻遠矚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戰術”——、“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場勝仗了——再續“戰犯錄”之五 三、越級指揮 四、不開會 五、不輕敵 六、“我們要活潑” 七、吃了一個梨 第二十章 紅月亮 一、旗宮丁盛——“四野名將錄”之七 二、又一道鐵閘——“四野名將錄”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軍. 四、餓虎撲食——“東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的感覺”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國民黨沒有“主場” 一、國民黨暗無天日 二、“廣東大團結”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續“戰犯錄”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窮寇 一、跑進羊城——“東北虎”之十四 二、“此為帶最后陸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戰”——“東北虎”之十五 三、“將你們的威風從錦州、天津一直顯到桂林、南寧去!”——“東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隊” 五、“照張狼狽相吧” 六、戰爭景觀 第九篇 解放區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們是共產黨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蔣打小蔣”——“東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槍多匪多”——“東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廣西大亂”——“東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發雷州半島 一、“伯陵防線”——“戰犯錄”之六 二、“原子手榴彈” 三、船是個大問題 四、虎變蛟龍——“東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戰 一、打江山是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覺”之五 二、迎擊最后一顆子彈——“1949年的感覺”之六并“四野名將錄”之九 三、23年紅旗不倒——“四野名將錄”之十 四、大醫醫國——“四野名將錄”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極力推動,海南島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臺灣?——“四野名將錄”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戰 一、偷渡——“東北虎”之二十一 二、陸軍海戰隊——“東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圍、反包圍、反反包圍——“東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東北虎”之二十四 后記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紅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陽是從東邊升起來的 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勝利來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錦西葫蘆島消逝的。 3年前,也是這個季節,國民黨最先闖關東的幾個軍,就是從秦皇島和葫蘆島登陸的。襯著蔚藍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軍人,黃潮般蜂擁上岸,蝗蟲樣撲向黑土地。幾個回合后,東北民主聯軍就被趕過松花江,在南滿則被擠壓在瀕臨朝鮮的臨江、蒙江(今靖字)、撫松、長白4個巴掌大的小縣。窮追不舍的國民黨軍隊大喊大叫:共軍兄弟們,你們沒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們趕進長白山啃樹皮,轟進鴨綠江喝涼水! 那時候,要說3年后的黑土地會變成這等模樣,別說國民黨,連共產黨自己都不會相信。 初冬清冷的陽光下,長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氣兒。比之槍打炮轟、血火飛進的錦州,沈陽應該說基本完好無損。在那村鎮大多叫做“窩棚”的遼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張著大口,燒焦的樹木有的還在冒著青煙,東倒西歪的車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鐵骷髏,胃囊飽滿的野狗、烏鴉興奮地嬉鬧、聒叫著。 先后闖進關東的,加上在各地擴充的,110萬國民黨軍隊,只從營口跑掉幾萬人。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大會戰還在激烈進行時,東北局就在哈爾濱南崗的高崗住處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成立以陳云為首的沈陽軍管會。隨即抽調干部,進行動員,29日乘專列南下,30日趕到開原時,沈陽尚未解放。軍管會就在專列上辦公、開會,制定人城守則,準備發布公告,編好一天的《沈陽時報》,連軍管會、衛戍區、市政府及各部門的招牌都做好了。 專列上的燈光通宵達旦。 11月2日黃昏,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宣布沈陽解放的同時,軍管會進入這座東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錦州、長春、鞍山、撫順、本溪等地,也陸續實施軍管。 首當其沖的是糧食問題。或者向當地商會籌借,或者從外地調運,有的城市運糧車隊是隨軍管會一道進城的。長春不用說了,對于這座餓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遼寧洪澇,沈陽周圍各縣主要農作物高梁,1948年顆粒無收。我們是共產黨,讓老百姓吃不飽飯,那算什么為人民打江山,還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個大問題。治安是個大問題。恢復供水供電及交通是個大問題。目光到處,那些堆積如山的問題,哪個是容你慢慢來的小問題?就說走路吧,全國各地都是右側通行,唯獨東北還是沿襲偽滿時期的左側通行。有人說解放了,連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軍管會開了兩次會,兩種意見爭執不下,也不能再爭執下去了。那時被老百姓稱做“電車”的汽車,雖不像今天這樣多,可馬車、人力車多呀,幾乎要復住路面了。人命關天,不迅速決斷,隨時都可能出事、添亂。 敵機轟炸,重點目標是兵工廠和彈藥庫。敵特活動,縱火暗殺造謠。幾萬國民黨散俘在街頭游蕩,流氓和少數貧民乘亂打劫。必須盡快使該停的停下來,該動的動起來,萬家燈火簇擁著的城市才能活起來。 東北局抽調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陽,哈爾濱除看家守攤的外,幾乎是傾巢出動了。可偌大個沈陽,區區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門、廠礦才派去個軍代表。更何況還有那么多城市等著接收呢。 “戰錦方為大問題”,毛澤東高瞻遠矚。 打下錦州,攻城部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往城外搶運戰利品。槍炮、彈藥、被服、糧食、罐頭,大都是美國貨,車拉肩扛,汽油桶則手推腳蹬,像壓路機一樣轟轟隆隆朝城外滾。 錦州打下來就是自己的了,為什么還要往城外搶運東西呀?因為當時心里還不大有底,擔心東西對進的敵人可能將其重新奪占。 離休前為駐錦州某軍副軍長的翟文清,自1938年參軍后就不斷立功,并在遼沈戰役攻克錦州中成為戰斗英雄。 這位個頭不高、身上還嵌著彈片的老人,身體很結實。老人每天4點半起床,到錦州鐵路分局廣場,那兒有個老年活動中心,伴著音樂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錢,許多人認識他,說老軍長是戰斗英雄,還是解放咱錦州的戰斗英雄,不用交錢。他說那是過去的事了。大家說沒有過去哪有現在呀?他說現在咱們都一樣,都是在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過是個打過仗的老頭,不能搞特殊化。 當年這里叫錦州鐵路局,是范漢杰的指揮所之一,充滿耳鼓的是槍炮聲和沖鋒號。“打過仗的老頭”,當時是3縱7師2l團8連指導員,率領連隊打下遼西省政府大樓,又沖到這里的。是夜間,喘著粗氣,全速奔跑。周圍槍炮聲不斷,子彈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腳下都是磚頭瓦塊和敵人的尸體。他記得在這個廣場上還絆了一跤,爬起來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東北第一次受傷,是1947年初四保臨江中的三保臨江的小荒溝戰斗,右膝蓋被子彈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紅,那人一會兒就凍僵了。 比天氣更冷酷的是形勢。三九天,許多官兵穿著單衣。沒吃的,扒開沒膝深的積雪,翻尋老鄉因戰亂而沒來得及收獲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敵人那個猖狂呀,像瘋狗似的追攆你,打了敗仗也咬住你不放,當了俘虜也不服你。那時候政治教育講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頭,爬上山頭就是勝利。 闖到關東后有個口號,叫“獨霸東北”,因為太離譜了,很快就沒了聲息。翟文清15歲參軍,無論多么艱難困苦,從未對勝利失去過信心。只是這“山頭”要爬到什么時候呀?那時看那形勢,少說也得個八年抗戰吧? 沒想到一打下錦州、長春、沈陽,還有在遼西的那個精銳的廖耀湘兵團,國民黨就像多米諾骨牌似的稀里嘩啦了,就“獨霸東北”了。 連毛澤東都覺得勝利來得太快了。 二、毛澤東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一個有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東鄰華北平原,周圍山嶺環抱,覆滿村后山岡的蒼松翠柏,讓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農舍頂上聳立的電臺天線,伴著村前奔騰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彈唱著共產黨人的勝利進行曲。 錦州城破,范漢杰化裝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驚不小:林彪就在這里呀! 那潛臺詞是:早知道林彪在這里,早把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離開延安后,就在國民黨的視線中沒了蹤影的毛澤東,魚兒游進大海般隱身在這黃土地的山村農家,籌劃、指揮了蜚聲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毛澤東在滹沱河邊散步。 太陽通紅,河水清亮,就像毛澤東的心情和思緒。 井岡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澤東踏動歷史的足音中,中國革命正在硝煙中隆隆馳向下一個停靠點一一不,那已經不是停靠點,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搖籃井岡山”,這是后來的話,還有什么“井岡山道路通天下”。當年一些人是怎么說毛澤東的?“山大王”,“農民領袖”,“麥淇淋式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他卻放著現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隊伍拉上了土匪出沒的井岡山,“占山為王”,這不是明擺著的“歪門邪道”嗎? “奪取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這話沒錯。誰也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國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數省一步步地來,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數省勝利的現實證明了的那樣。問題在于這“奪取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做的卻是“奪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農村有時都站不住腳,讓人家攆得到處跑,卻惦著去攻打、奪取大城市,這不是沒會走就想跑,拿雞蛋往石頭上碰嗎? 罷工、罷課、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動軍隊,你就沒咒念了。你也拿起槍桿子,在城市里能干過人家?八一南昌起義,占領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義攻打長沙的計劃根本就行不通。城市歷來是反動勢力最強大的地方,共產黨人在城市連生存都困難,又談何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農村去,到天高地闊的廣大農村中去。 井岡山道路一一農村包圍城市并最終奪取城市之路。 毛澤東“一覽眾山小”的睿智和氣度,在于無論中國革命面臨怎樣的窘境、險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國特色的思想指點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無前的付諸行動。 正如鄧小平上世紀80年代所言,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還會在黑暗中探索更長的時間。 而這一刻,一想到東北和包括熱河、內蒙東部的那片從未涉足的豐饒的黑土地,毛澤東就激動、興奮不已。 新中國成立后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電都”(小豐滿),都在東北。而據1943年統計,東北生鐵生產量占全國87.7%,鋼材占93%,煤炭占49.5%,發電量占78.2%,水泥占66%,鐵路、公路長度分別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和將近一半。沈陽還有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東北素有“糧倉”之稱,盛產大豆、高梁、玉米、小麥,其中大豆產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東北還有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國的1/3。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只要有了東北! 現在有了東北! 東北豐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日益顯見其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這一刻,毛澤東立馬想用、也立馬可用的,則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強馬壯、驍勇善戰的東北野戰軍,即后來的第四野戰軍。 1948年11月6日,即遼沈戰役結束的第四天,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淮海戰役,包圍了黃百韜兵團5個軍,并對徐州形成合圍態勢,以爭取殲滅劉峙集團于長江以北。與此同時,西北野戰軍發起冬季攻勢,挫敗了胡宗南集團的“機動防御”戰略,將其牢牢地鉗制在西北戰場而動彈不得。 華北野戰兵團先后發起察綏戰役和太原戰役,包圍了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與初冬的曠野和群山融為一色的西柏坡,隨著電臺滴滴答答的發報聲呼應而來的,都是令毛澤東心曠神怡的捷報佳音。 全國各戰場的勝利,特別是遼沈大捷,使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民黨軍隊已由內戰初始的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則由120余萬人增至300萬,翻了一番還多。而比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士氣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斷言:“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以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而兩個月前的9月7日,即遼沈戰役即將發起前五天,毛澤東在給“林羅劉”的電報中說:“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個遼沈戰役,把5年打成3年。 問題是下一步挪動哪個棋子? 西北、中原、華東、東北,毛澤東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覽周邊戰場,一次次地凝望東北時,他關注的是華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軍委就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結束后的任務,電示“林羅劉”并東北局和華北局:“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 11月4日,在給“林羅劉譚”。的電報中,又說明了同樣的意見。 而現在,毛澤東準備讓林彪提前進關了。 因為自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將黃百韜兵團大部殲滅后,有跡象表明華北傅作義系的20個師可能退守綏遠,蔣介石的中央軍24個師可能海運江南,加強長江下游防線,從而延緩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毛澤東的既定方針是:務將華北敵軍就地殲滅1 11月16日凌晨4時,毛澤東給“林羅劉”發電,征詢意見: 請你們考慮你們究以早日入關為好.還是在東北完成休整計劃然后入關為好,并以結果電告為盼。 第二天下午,“林羅劉譚”復電: 東北主力提早入關很困難。因為東北解放后,部隊思想發生很大波動。東北籍戰士怕離開家鄉,怕走路太遠,甚至某些干部已開始生長享受情緒。需要以大力解決這一問題。過去因忙于戰后問題的處理,還未正式向戰士解釋此問題,正布置通過各種方式解釋此問題。同時新兵和俘虜戰士的補充還未就緒,爭取工作也要有相當時間,否則逃亡減員會更嚴重。此外部隊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發下。 一大堆困難,都是實情。 自9月12日奔襲北寧線始,到11月10日占領錦西、葫蘆島,東北全境解放,東北野戰軍人未解甲,馬未停蹄,就沒閑著。錦州血戰,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圍殲廖耀湘兵團,再奔去沈陽、營口,急行軍,強行軍,許多人都累脫相了。戰后一些老戰友見面,都有點認不出來了。傷亡也大。攻打錦州的5個縱隊和阻援的兩個縱隊,傷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師”2縱5師,傷亡將近一半。 林彪講的和沒講的這些困難,毛澤東大體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時,毛澤東再次致電“林羅劉”: 欲抑留蔣、傅兩部于華北,以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如 果蔣匪集中其24個師于津沽一帶掩護海運,我們集中程黃、楊羅耿兩兵團,無法破壞其計劃。如果使用楊羅耿于察綏方面,亦沒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前,乃至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后,利用其騎兵、汽車及地方熟悉等條件,經大青山北麓沖過去,我軍只能截殲其一部,難于殲其主力,傅系一退,蔣系必同時南退,使我們兩頭失塌……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望你們鄭重考慮下述兩個方案: (甲)東北野戰軍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關內開動,預計現在錦、義地區的部隊,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區,如敵正在南撤,我可殲其一部或大部;如敵尚未開動,我可抑留該敵,繼續休整,并修復北寧路,然后大舉殲敵。 (乙)不管蔣、傅軍是否撤走,仍按原計劃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進。即使說,蔣、傅要撒就讓其撤走,你們則準備到平津后無仗可打時即沿平漢路南下,先在長江中游作戰,逐步東進與劉、陳會攻京滬。
    集團軍 集團軍 集團軍是由若干個師、旅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一般隸屬于戰區或方面軍。設有領導機關,編有由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陸軍航空兵等兵種或專業兵組成的戰斗部隊和勤務保障部隊。19世紀初,世界軍事舞臺上出現了一種由陸軍各兵種組合在一起的戰役編成單位,這就是集團軍。20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集團軍這一基本戰役軍團的編組和作戰更加趨于成熟和完善。 作為基本戰役軍團,一般在上級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亦可獨立作戰。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分為合成集團軍、坦克集團軍、空軍集團軍和防空集團軍等。 集團軍是在總部的命令下執行運動作戰的戰爭力量。是我軍在戰爭中陸地殲敵的主要力量。一般編制比較齊全,人員比較充足,作戰能力、機動能力都比較強。 集團軍包括:數個步兵師及高炮旅、防空旅、地炮師或團、裝甲師或團、運輸團、電子對抗大隊、陸航團、舟橋團、防化營、教導團、直屬隊、通信站、軍醫院、文藝隊。
    集團軍 集團軍 集團軍是由若干個師、旅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一般隸屬于戰區或方面軍。設有領導機關,編有由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陸軍航空兵等兵種或專業兵組成的戰斗部隊和勤務保障部隊。19世紀初,世界軍事舞臺上出現了一種由陸軍各兵種組合在一起的戰役編成單位,這就是集團軍。20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集團軍這一基本戰役軍團的編組和作戰更加趨于成熟和完善。 作為基本戰役軍團,一般在上級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亦可獨立作戰。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分為合成集團軍、坦克集團軍、空軍集團軍和防空集團軍等。 集團軍是在總部的命令下執行運動作戰的戰爭力量。是我軍在戰爭中陸地殲敵的主要力量。一般編制比較齊全,人員比較充足,作戰能力、機動能力都比較強。 集團軍包括:數個步兵師及高炮旅、防空旅、地炮師或團、裝甲師或團、運輸團、電子對抗大隊、陸航團、舟橋團、防化營、教導團、直屬隊、通信站、軍醫院、文藝隊。
    儀仗隊 儀仗隊 儀仗隊是軍隊中執行禮儀任務的分隊,由陸、海、空三軍人員共同組成或由某一軍種人員單獨組成,執行任務時,配有軍樂隊,象征著國家或軍隊的最高禮儀。
    儀仗隊 儀仗隊 儀仗隊是軍隊中執行禮儀任務的分隊,由陸、海、空三軍人員共同組成或由某一軍種人員單獨組成,執行任務時,配有軍樂隊,象征著國家或軍隊的最高禮儀。
    戎騎 戎騎 戎族軍隊;西北方少數民族軍隊 戎騎 róng qí 指戎族軍隊。亦泛指我國西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一旦戎騎長驅,民心瓦解,誤國之罪,誰能任之。”此指犬戎軍隊。清·趙翼 《甌北詩話·明妃詩》:“其馀皆說和親之功,謂因此而息戎騎之窺伺。”此指匈奴軍隊。
    戎騎 戎騎 戎族軍隊;西北方少數民族軍隊 戎騎 róng qí 指戎族軍隊。亦泛指我國西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一旦戎騎長驅,民心瓦解,誤國之罪,誰能任之。”此指犬戎軍隊。清·趙翼 《甌北詩話·明妃詩》:“其馀皆說和親之功,謂因此而息戎騎之窺伺。”此指匈奴軍隊。
    漢軍 漢軍 漢軍是漢王朝的軍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漢高祖劉邦在沛縣帶領3000人起義,這是漢軍的前身,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諸侯推翻秦朝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后,劉邦帶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 漢軍時間為漢朝時間:前202—8年(西漢),25年—220年(東漢)。 漢軍初期由劉邦領導,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西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騎兵以重甲格斗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程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漢軍的這次變革徹底終結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的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憲兵 憲兵 憲兵(xiànbīng)(英文military policeman,簡稱MP,軍事警察),與裝甲兵、航空兵一樣,是世界上多數國家軍隊的正規常設兵種。主要負責維持軍隊紀律,保障軍隊命令的執行,組織軍事法庭。是名副其實的軍隊中的警察。
    憲兵 憲兵 憲兵(xiànbīng)(英文military policeman,簡稱MP,軍事警察),與裝甲兵、航空兵一樣,是世界上多數國家軍隊的正規常設兵種。主要負責維持軍隊紀律,保障軍隊命令的執行,組織軍事法庭。是名副其實的軍隊中的警察。
    漢軍 漢軍 漢軍是漢王朝的軍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漢高祖劉邦在沛縣帶領3000人起義,這是漢軍的前身,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諸侯推翻秦朝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后,劉邦帶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 漢軍時間為漢朝時間:前202—8年(西漢),25年—220年(東漢)。 漢軍初期由劉邦領導,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西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騎兵以重甲格斗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程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漢軍的這次變革徹底終結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的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外軍 外軍 外軍一指古代在外作戰的軍隊,二指現代外國軍隊,我國模擬作戰部隊分“紅軍”和“藍軍”,其中藍軍就是模擬外國作戰部隊進行演習對抗,俗稱“外軍”。
    軍醫 軍醫 (詞語概念)軍醫,指軍隊中擔任衛生醫療工作的醫生,是受過訓練的輔助軍人,一般由受過系統的軍醫教育或具有軍隊衛生醫療工作經驗的人員充任。 軍醫主要責任是供應急救處理與戰場前線創傷護理。當專業醫師不在時,軍醫也負責提供復雜一點的醫療。軍醫一般于作戰部隊同行,幫助立刻救急與監測兵員的長期衛生與健康。
    軍隊 軍隊 軍隊:武裝部隊的泛稱 軍隊:俄羅斯國際軍事技術論壇
    軍醫 軍醫 (詞語概念)軍醫,指軍隊中擔任衛生醫療工作的醫生,是受過訓練的輔助軍人,一般由受過系統的軍醫教育或具有軍隊衛生醫療工作經驗的人員充任。 軍醫主要責任是供應急救處理與戰場前線創傷護理。當專業醫師不在時,軍醫也負責提供復雜一點的醫療。軍醫一般于作戰部隊同行,幫助立刻救急與監測兵員的長期衛生與健康。
    方陣 方陣 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采用的一種隊形,是把軍隊在野外開闊地上排列成方形陣式。遠古方陣由前軍、中軍和后軍相互嵌套排列而成,方陣平面呈現“回”字形狀,反映出遠古觀念中的一種政治地理結構,來源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聯軍 聯軍 聯軍:漢語詞組 聯軍:電腦游戲名詞 聯軍 (漢語詞組)聯軍,漢語詞組, 為了某種需要把幾支隊伍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軍隊。
    全軍 全軍 1、謂不戰而以計謀使敵軍全部降伏; 2、保全軍隊的實力; 3、整個軍隊; 4、集鎮名。在安徽省金寨縣西北部。
    軍旅 軍旅 軍旅,指軍隊,引申為指有關軍隊及軍隊作戰的事情。見《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
    軍旅 軍旅 軍旅,指軍隊,引申為指有關軍隊及軍隊作戰的事情。見《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
    外軍 外軍 外軍一指古代在外作戰的軍隊,二指現代外國軍隊,我國模擬作戰部隊分“紅軍”和“藍軍”,其中藍軍就是模擬外國作戰部隊進行演習對抗,俗稱“外軍”。
    方陣 方陣 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采用的一種隊形,是把軍隊在野外開闊地上排列成方形陣式。遠古方陣由前軍、中軍和后軍相互嵌套排列而成,方陣平面呈現“回”字形狀,反映出遠古觀念中的一種政治地理結構,來源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全軍 全軍 1、謂不戰而以計謀使敵軍全部降伏; 2、保全軍隊的實力; 3、整個軍隊; 4、集鎮名。在安徽省金寨縣西北部。
    奇兵 奇兵 (詞語解釋)奇:特殊的;罕見的。兵:戰士;軍隊。 奇兵,指特殊的戰士、軍隊(特種兵)。出其不意突然襲擊的軍隊(除了軍隊以外,也可以單指某個人)。
    監軍 監軍 釋義】 (1).監督軍隊。《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舊唐書·宦官傳·高力士》:“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明史·陳新甲傳》:“ 若麒 自海道遁還,言官請罪之。 新甲 力庇,復令出關監軍。” 郭沫若 《海濤集·涂家埠》:“照官制,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 (2).官名。監督軍隊的官員。
    亂軍 亂軍 亂軍,漢語詞匯。 釋義:1、擾亂軍隊。2、潰亂的軍隊。
    司令 司令 (漢語詞語)司令是指負責指揮所屬軍隊的長官,一般是師級以上的編制才稱司令,如軍區司令、集團軍司令、空軍司令、縱隊司令和方面軍司令以及警備區和軍分區司令等。擔任司令的軍銜視所屬部隊的規模而有所不同,但至少是上校以上。
    軍容 軍容 軍容,指本指軍隊的武器、裝備。后用以指軍隊的氣象威儀和軍人的儀容、紀律等。語出《司馬法·天子之義》:“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需 軍需 軍需,漢語詞匯。 拼音:jūn xū 釋義:指軍隊所需的給養、被服、裝具、日用品等物資的統稱; 泛指軍隊作戰、訓練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資和器材。 語出明吳本泰 《帝京篇》:“籌邊寢弛玩,軍需飛檄催。”
    前鋒 前鋒 (足球運動位置名稱)在足球運動中,比賽隊員的位置名稱。現代足球比賽中,球隊都會排列出各種陣型進行比賽,陣型的主要目的是分布場上隊員的位置,令隊員因應各自的位置分工合作,而各種陣型基本都是分開三個區域來分布隊員的,三個區域的表達方式是后場--中場--前場,前鋒就是位于前場位置的隊員稱呼。可細分為邊前鋒(簡稱邊鋒,正常位置在前場邊路)和中前鋒(簡稱中鋒,正常位置在前場中路)。 前鋒 (漢語詞匯)前鋒,指前頭部隊,走在軍隊前面的部隊部隊的前鋒已到達目的地。
    駐軍 駐軍 駐扎軍隊;駐扎在某地駐防的軍隊
    軍容 軍容 軍容,指本指軍隊的武器、裝備。后用以指軍隊的氣象威儀和軍人的儀容、紀律等。語出《司馬法·天子之義》:“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需 軍需 軍需,漢語詞匯。 拼音:jūn xū 釋義:指軍隊所需的給養、被服、裝具、日用品等物資的統稱; 泛指軍隊作戰、訓練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資和器材。 語出明吳本泰 《帝京篇》:“籌邊寢弛玩,軍需飛檄催。”
    前鋒 前鋒 (足球運動位置名稱)在足球運動中,比賽隊員的位置名稱。現代足球比賽中,球隊都會排列出各種陣型進行比賽,陣型的主要目的是分布場上隊員的位置,令隊員因應各自的位置分工合作,而各種陣型基本都是分開三個區域來分布隊員的,三個區域的表達方式是后場--中場--前場,前鋒就是位于前場位置的隊員稱呼。可細分為邊前鋒(簡稱邊鋒,正常位置在前場邊路)和中前鋒(簡稱中鋒,正常位置在前場中路)。 前鋒 (漢語詞匯)前鋒,指前頭部隊,走在軍隊前面的部隊部隊的前鋒已到達目的地。
    駐軍 駐軍 駐扎軍隊;駐扎在某地駐防的軍隊
    亂軍 亂軍 亂軍,漢語詞匯。 釋義:1、擾亂軍隊。2、潰亂的軍隊。
    監軍 監軍 釋義】 (1).監督軍隊。《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舊唐書·宦官傳·高力士》:“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明史·陳新甲傳》:“ 若麒 自海道遁還,言官請罪之。 新甲 力庇,復令出關監軍。” 郭沫若 《海濤集·涂家埠》:“照官制,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 (2).官名。監督軍隊的官員。
    聯軍 聯軍 聯軍:漢語詞組 聯軍:電腦游戲名詞 聯軍 (漢語詞組)聯軍,漢語詞組, 為了某種需要把幾支隊伍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軍隊。
    大軍 大軍 大軍原名何永軍,新一代農民工歌手。1977年2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江永縣的邊遠瑤鄉,在家中排行老大,大人小孩都叫他大軍。因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樂于助人的個性,被鄉里人稱作“鄉村一哥”。 大軍 (漢語詞匯)大軍是漢語詞匯, 拼音:dà jūn 基本釋義是指氣勢很盛的軍隊。
    衛戍區 衛戍區 衛戍區是一種擔負首都警衛和守備任務的軍隊組織。中國歷代都設有保衛、戍守京師的軍隊組織,但稱謂不一。世界上一些國家把軍隊長期或臨時駐扎、實施警 衛和守備的區域都稱為衛戍區,把軍隊在這類軍事區域設立的領導指揮機構稱為衛戍司令部。
    六軍 六軍 古代漢語,意思為泛指禁軍。天子所統領的軍隊
    六軍 六軍 古代漢語,意思為泛指禁軍。天子所統領的軍隊
    號兵 號兵 在軍隊中,吹號的軍人,稱為號兵。號兵由來已久,在古代大戰就有吹起號角,沖鋒先前鼓舞軍心的作用。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就有專門的兵種吹號的。外國其實也是有號兵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禮儀接待中有獨立的樂隊,其中就有號兵(好手)。 指軍隊中專司吹號的人員。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號兵在涼亭里掙紅了臉吹著銅的號角,吹出不和諧的聲音。” 張天翼 《最后列車》:“‘集合!’團長叫。號兵迎著風吹集合號。”
    禁衛軍 禁衛軍 禁衛軍是禁軍的俗稱。禁衛軍是皇帝身邊的最高保衛人員,是在皇帝身邊的貼身護衛,是皇帝在受刺殺時的優先警衛人員。禁衛軍通常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是從軍隊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要求政治可靠,軍事技能過硬。
    客軍 客軍 客軍 注解:戰爭中非嫡系自己掌控的部隊,而是友軍參與助拳的部隊。(友誼參演) 對客軍一般是不能很信任的,有背叛的可能。 /非本地區且人員多由當地人組成的軍隊
    行陣 行陣 【詞語】:行陣 【注音】:háng zhèn 【釋義】:1.亦作"行陳"。 2.行伍。舊指軍隊。 3.指軍隊的行列。 4.指揮軍隊,布陣勢。 5.猶行列。 《行陣》為《乾隆大閱圖》第四卷,完整的《乾隆大閱圖》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描繪了乾隆皇帝1739年于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全圖畫法細膩,色澤華麗,基本上以色塑形,不顯線條痕跡,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其中第二卷《列陣》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第三卷《閱陣》為私人收藏,第一卷《幸營》至今下落不明。 《行陣》在乾隆時期懸掛在紫禁城重華宮內,是四幅畫卷中唯一一幅落有宮廷畫家款印的圖軸。這幅中國清朝皇室珍品大約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從紫禁城被掠奪到歐洲,此前被巴黎一個家族持有。 《乾隆大閱圖》是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晚期作品。清朝宮廷繪畫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宮廷畫家描繪同時代人物和事件的紀實性繪畫作品。《乾隆大閱圖》屬此類精品,在照相機發明之前,是真實記錄人事的最佳手段。 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26日拍賣了一方乾隆玉璽和中國清朝宮廷畫精品《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兩件文物均被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買家以創紀錄高價拍走。 據法國媒體報道,這方乾隆玉璽被中國買家以1240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印章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行陣》也被中國買家以2205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 這方雙龍鈕玉璽質地為和田白玉,略帶紅棕色紋理,高7.5厘米,邊長9.85厘米,撰文“乾隆御筆”,以1000萬歐元成交。加上傭金和稅費,買家將支付共計1240萬歐元。 《行陣》起拍價為400萬歐元,共有8位買家參與競拍。當叫價高達1400萬歐元時,仍有3位買家競逐。這幅畫卷最終以1780萬歐元落錘,加上傭金和稅費,買家將共計支付約2205萬歐元。
    軍徽 軍徽 軍徽作為軍隊的標志圖案,通常與軍旗緊密相聯。古代軍徽多采用圖騰式樣,近現代以來,軍徽的國家性、政治性逐漸增強,不少軍隊把國徽或政黨徽章作為軍徽的核心圖案。
    軍馬 軍馬 (原指在軍隊中服役的馬和騾的統稱)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此處的軍馬指部隊,而非名詞本義的軍馬。
    軍律 軍律 軍律是“軍事刑律”的簡稱。中國古代軍事法的統稱。春秋戰國以后逐漸出現一些兵書,其中就有軍律。《睡虎地秦墓竹簡》中也有不少軍事法律、法令,如關于軍官任免的《除吏律》,關于邊防保衛的《屯表律》,關于軍功爵秩的《軍爵律》等。漢代之初,高皇帝劉邦曾命“韓信申軍法”。其后,軍律_移入國家綜合法典之中。如隋唐律,多把軍律集中在“禁衛”、“擅興”等篇之中,元代《大元通制》分律21類,軍律居其一,明清則將軍律集中于“兵律”之中。綜觀古代軍律,其內容主要是關于兵員補充、軍事訓練、部隊管理、軍隊紀律、戰斗指揮、裝備供應、軍功計算等規定。古代軍律著重于定罪論刑。主要是軍事刑法。凡是違反軍律的行為,都要以刑罰處治。軍律中的罪名,大致有:擅發兵罪、逗留與失期罪、失亡與逃亡罪、泄露軍機罪、守城主將不固守罪、臨陣先退罪、偽造兵符罪、行軍擾民罪、乏軍興罪等。
    軍律 軍律 軍律是“軍事刑律”的簡稱。中國古代軍事法的統稱。春秋戰國以后逐漸出現一些兵書,其中就有軍律。《睡虎地秦墓竹簡》中也有不少軍事法律、法令,如關于軍官任免的《除吏律》,關于邊防保衛的《屯表律》,關于軍功爵秩的《軍爵律》等。漢代之初,高皇帝劉邦曾命“韓信申軍法”。其后,軍律_移入國家綜合法典之中。如隋唐律,多把軍律集中在“禁衛”、“擅興”等篇之中,元代《大元通制》分律21類,軍律居其一,明清則將軍律集中于“兵律”之中。綜觀古代軍律,其內容主要是關于兵員補充、軍事訓練、部隊管理、軍隊紀律、戰斗指揮、裝備供應、軍功計算等規定。古代軍律著重于定罪論刑。主要是軍事刑法。凡是違反軍律的行為,都要以刑罰處治。軍律中的罪名,大致有:擅發兵罪、逗留與失期罪、失亡與逃亡罪、泄露軍機罪、守城主將不固守罪、臨陣先退罪、偽造兵符罪、行軍擾民罪、乏軍興罪等。
    大軍 大軍 大軍原名何永軍,新一代農民工歌手。1977年2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江永縣的邊遠瑤鄉,在家中排行老大,大人小孩都叫他大軍。因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樂于助人的個性,被鄉里人稱作“鄉村一哥”。 大軍 (漢語詞匯)大軍是漢語詞匯, 拼音:dà jūn 基本釋義是指氣勢很盛的軍隊。
    軍事基地 軍事基地 駐扎一定數量的武裝力量,進行特定的軍事活動,建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設施的地區。它是軍隊遂行作戰、訓練任務的依托。按軍種分,有陸軍基地、海軍基地、空軍基地、戰略導彈部隊基地等。按地位作用分,有戰略基地和戰役戰術基地。
    軍徽 軍徽 軍徽作為軍隊的標志圖案,通常與軍旗緊密相聯。古代軍徽多采用圖騰式樣,近現代以來,軍徽的國家性、政治性逐漸增強,不少軍隊把國徽或政黨徽章作為軍徽的核心圖案。
    行陣 行陣 【詞語】:行陣 【注音】:háng zhèn 【釋義】:1.亦作"行陳"。 2.行伍。舊指軍隊。 3.指軍隊的行列。 4.指揮軍隊,布陣勢。 5.猶行列。 《行陣》為《乾隆大閱圖》第四卷,完整的《乾隆大閱圖》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描繪了乾隆皇帝1739年于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全圖畫法細膩,色澤華麗,基本上以色塑形,不顯線條痕跡,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其中第二卷《列陣》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第三卷《閱陣》為私人收藏,第一卷《幸營》至今下落不明。 《行陣》在乾隆時期懸掛在紫禁城重華宮內,是四幅畫卷中唯一一幅落有宮廷畫家款印的圖軸。這幅中國清朝皇室珍品大約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從紫禁城被掠奪到歐洲,此前被巴黎一個家族持有。 《乾隆大閱圖》是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晚期作品。清朝宮廷繪畫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宮廷畫家描繪同時代人物和事件的紀實性繪畫作品。《乾隆大閱圖》屬此類精品,在照相機發明之前,是真實記錄人事的最佳手段。 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26日拍賣了一方乾隆玉璽和中國清朝宮廷畫精品《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兩件文物均被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買家以創紀錄高價拍走。 據法國媒體報道,這方乾隆玉璽被中國買家以1240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印章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行陣》也被中國買家以2205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 這方雙龍鈕玉璽質地為和田白玉,略帶紅棕色紋理,高7.5厘米,邊長9.85厘米,撰文“乾隆御筆”,以1000萬歐元成交。加上傭金和稅費,買家將支付共計1240萬歐元。 《行陣》起拍價為400萬歐元,共有8位買家參與競拍。當叫價高達1400萬歐元時,仍有3位買家競逐。這幅畫卷最終以1780萬歐元落錘,加上傭金和稅費,買家將共計支付約2205萬歐元。
    軍事基地 軍事基地 駐扎一定數量的武裝力量,進行特定的軍事活動,建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設施的地區。它是軍隊遂行作戰、訓練任務的依托。按軍種分,有陸軍基地、海軍基地、空軍基地、戰略導彈部隊基地等。按地位作用分,有戰略基地和戰役戰術基地。
    號兵 號兵 在軍隊中,吹號的軍人,稱為號兵。號兵由來已久,在古代大戰就有吹起號角,沖鋒先前鼓舞軍心的作用。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就有專門的兵種吹號的。外國其實也是有號兵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禮儀接待中有獨立的樂隊,其中就有號兵(好手)。 指軍隊中專司吹號的人員。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號兵在涼亭里掙紅了臉吹著銅的號角,吹出不和諧的聲音。” 張天翼 《最后列車》:“‘集合!’團長叫。號兵迎著風吹集合號。”
    軍馬 軍馬 (原指在軍隊中服役的馬和騾的統稱)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此處的軍馬指部隊,而非名詞本義的軍馬。
    常備軍 常備軍 常備軍又稱正規軍。 國家或政治集團建立的正規的武裝組織。也稱正規部隊。是國家武裝力量的重要成分,是軍隊的骨干力量,是鞏固政權、抵抗或實施侵略的主要暴力工具。通常采取統一的組織編制,擁有制式的武器裝備,實施正規的教育訓練,實行嚴格的管理,具有較強的戰斗力。而戰車的出現、裝備的統一,很可能是常備軍出現的標志。
    軍心 軍心 軍心,漢語詞匯。 拼音:jūn xīn 釋義:指軍隊的戰斗意志或軍人的保家衛國之使命,兼備團結、奮勇、服務等高貴精神。指軍隊官兵的戰斗意志。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軍隊的詞語:1. 勇猛;2. 神勇;3. 堅定;4. 無畏;5. 英勇;6. 強大;7. 鐵血;8. 不屈;9. 毅力;10. 壯烈;11. 頑強;12. 威武;13. 抗爭;14. 艱苦;15. 嚴謹;16. 緊張;17. 高效;18. 戰斗力;19. 戰術;20. 策略
    chengrenyouxi